王曉丹
師生關系一直是德育科研中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在師生之間存在的心理關系、個人關系、道德關系等諸多關系中,因師生在學習生活中存在著期待效應,從而推進其他關系的不斷完善與發展,逐漸促進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已成為保證德育實效性的提高,保證德育目標的高質量完成以及教學相長的迫切需要。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是德育的養成。
一、師生關系能促進心理關系和諧
“師生關系已不是某種單一的關系形式,而是一個由多層面關系所構成的體系?!痹谶@個關系體系中,心理關系是師生關系的基礎,離開了這一關系層面,其他關系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和意義。心理關系又是必然伴隨師生關系而生成的關系層面,在師生關系中,如果沒有心理意義上的情感作用和聯系,如果“知”與“情”分離,那么教學關系也不會有效維持。個人關系則是師生集體交往和關系的一種補充,并以更為濃烈的情感色彩作用于教學關系和心理關系。道德關系使教學關系暢順,心理關系和諧,個人關系更為正常健康。因此,師生關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又會構成影響教育教學進程和效果的重要的變量因素,時刻對教師和學生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主要從三方面表現出來:
首先,從教師方面看,如果一個教師得到學生的尊敬,作為教師,他會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改進教學方法,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否則如果一個教師得不到學生的尊敬,那么他會喪失一部分自信心,甚至懷疑自己能否勝任教師這一職業,從而工作沒有熱情,講課時沒有激情,不愿主動與學生交流,對學生比較冷淡,使師生關系陷入僵局,這樣教師教不好,德育效果肯定不高。
其次,從學生方面看,如果一個學生得到教師的愛護,他會感到心情舒暢,思維敏捷,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長,同時他也愿意聽教師的話,努力學習,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
再次,從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看,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有助于雙方的感情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密切配合,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這是保證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師生之間所產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師生交往的結果,也是師生共同面對和分享的成果”。
二、師生關系間的相互“期待”,體現了德育本質
早在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就得出了著名的期待效應:“凡被教師預先認定為具有發展可能性的兒童,若干月后他們的能力相對來說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良好師生關系之間的期待雖然并不完全等同于期待效應,但這種師生關系的建立的確離不開一定的期待效應。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有意無意傳遞給學生,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反向期待,從而產生師生互動。
師生關系從表面上看起來是教師一方向另一方的傾斜,這種“不平衡”也似乎只是學生收益。實質上,在真正的師生關系中,師生共同面對學習生活,共享人格魅力,共悟精神價值。教師的期待不僅是換取學生的發展和提高,而且使自己精神充盈、品格升華。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得到教師認可、贊賞和關心的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是一種責任、一種信任、一種激勵,他會以堅定的信念,富有情感的態度和多種積極有效的方法,使學生在一種積極向上的自我體驗中獲得力量和信心,并表現出遵守紀律、認真學習、刻苦頑強、圓滿完成學習任務,對教師也更加喜歡和信賴。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很容易使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厚愛轉化為學生的領悟和愉悅的情感體驗。這種期待所產生的行為又使教師由此產生較高的職業效能感,加強對學生的期待。
學生對教師也有期待。學生在知識、能力、智慧、品質諸多方面的成長與發展的確離不開教師的“教”,但學生同樣也能夠以自己的“學”,及其獨特的表現作用于教師,進而促進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如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高超悟性和創造潛力,會給教師鼓舞;學生接受和掌握的許多新知識,會給教師的知識結構增添新的內容,學生以獨特的思維所提出的問題,會促進教師的學習和研究;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會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技能。學生對教師的期待,激發教師自我發展動力,師生雙向收益、雙向互惠才體現了德育工作的本質。
我們經常說,人是需要有一種精神的,教師心中裝著學生,希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成人、成才,這是教師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教師就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用在學生身上。學生敬佩教師,心甘情愿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人、做事,這是學生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學生就會以教師為榜樣,在溫暖的集體中健康成長。這種親密良好的師生關系會轉化成一種力量,促使教師千方百計搞好自己的工作,激勵學生克服一切困難,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攀登。達到“師生相長”,體現了和諧德育的本質。
綜上所述,為了優化師生關系,需要教師在諸多德育工作上下苦工夫,提高和諧德育的實效。真正教好學生,真誠的對待學生,完善個性,展現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取得成功。
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的心聲,是時代的呼喚,其更多的要寄希望于廣大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人格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最終為提升和諧德育的效果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