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菲
摘 要:與以往時期相比,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現出一系列新特征。本文以“新”字為主線,從不同維度探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即新高度、新廣度、新深度以及新模式。在分析其獨特特征之后,本文認為要結合時代發展,創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即提升教師教學素養、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利用“新媒體”和“大數據”助力教育實踐等舉措,從而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合格接班人。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特征;創新路徑
一、引言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開創了思想政治教育新偉業,構建起整體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可以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初心使命的回歸[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集中、最充分的體現,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理想信念,引導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植入心,培養大學生成長為具備堅定理想信念、順應時代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因此,本文試圖以“新”字為核心,探討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特征,并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路徑提供一些見解。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特征
(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度
新高度集中體現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黨和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的提升。2021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并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治黨治國的重要方式、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和水平、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和構建共同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等任務[2],在文件和制度上對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完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認識達到的新高度和積淀的新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從黨和國家以及人民根本利益出發,作出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黨和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提升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要手段的戰略高度,使其成為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和組成部分,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為新時代全面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廣度
新廣度是指與以往各個時期相比,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進一步強調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求“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從教育任務角度來講,習近平在講話中明確提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概念,但又認為這一體系和其他體系不一樣,它貫穿在其他體系之中。從這一概念來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和重心發生重大變化,即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習近平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專業化的基礎上實現專業化和整體化共同發展,逐步完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協同前進。此外,在對學生的教育方面,既包含專業知識的教育,也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使命感,使之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合格接班人。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深度
新深度體現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強調思想基礎和教育過程,從而實現與形式和結果的協同。2013年8月,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可以形容成打響宣傳思想工作主動戰的動員令。此后,習近平圍繞意識形態工作和宣傳思想工作在眾多場合和領域發表系列密集講話,從宣傳思想工作的開闊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求、進行部署。同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作為根本制度,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推進提供了理論指導。從教育過程的角度來看,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全程育人,大學階段是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更需要教師的全過程動態參與,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態變化,從結果導向轉為過程導向。
(四)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便捷、速度更加快捷、范圍逐漸擴大,互聯網已逐漸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領域,以“互聯網+”為支撐的現代信息技術逐漸滲透到教學實踐中,不斷推動著教育事業的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目前,高校各種在線學習平臺的應用點燃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極大變革了傳統教學模式。各項重要論述和教育實踐都表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站立在新的歷史定位上,依托新媒體和大數據,形成一種“互聯網+”教育的新模式。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從以上有關“新”特征的表述中可以發現,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與以往時期所不同的時代背景、教育內容以及實踐形式。“立德樹人”是教育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鑒定堅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礎。
(一)提升教師教學素養
教師無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最重要以及最直接的主體,任何時期教師都是決定教育效果的重要一環,承擔著教書與育人雙重職能,因此,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是關鍵。首先,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要想育人自身要先做到以德立身,德智兼備,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思想道德素養。其次,更新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內容傾向于單一化和模式化,同時受制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教師可以在充分利用新媒體教學設備將采取視頻等新興教學方式,實現教學可視化,同時還可以采取演講、主題學習等方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踐行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通過微信群、論壇等多個線上平臺關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狀態。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完善的教育機制是充分發揮教師主體作用的保障。首先,要建立較為系統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將“立德樹人”這一目標具體化,從黨委教育工作職責、教師教學質量、學生吸收程度等角度多方位進行評價。其次,高校各部門要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及時分享與學生狀態相關情況,做到協同聯動。
(三)利用“新媒體”和“大數據”助力教育實踐
互聯網信息技術是新時代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必要手段。利用“新媒體”和“大數據”兩大工具,能夠促使教育成果更加高效。首先,在利用“新媒體”時,一方面要發揮新媒體的遠程和可視化功能,利用視頻、圖像等更加生動真實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通過紅色影視等讓學生更真切和具體地了解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讓革命精神的種子在新時代青年中生根發芽;另一方面,完善互聯網監督體系。互聯網給人們帶來豐富性和便捷性,但其虛擬性也使得信息質量良莠不齊。高校要主動承擔互聯網監督職能,在高校各互聯網平臺設置管理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端正的網絡觀念。
參考文獻:
[1]史宏波,譚帥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重述與研究范式的轉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40-46.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