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維
摘 要: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課堂不僅能夠其拓寬知識面、提升知識儲備,同時也是培養其良好道德素養、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重要場所。尤其是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將“立德樹人”的相關要求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中,不僅有助于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同時也能夠為良好語文課堂的構建助力。為此,本文通過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的分析,對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改革的最新要求。為此,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將閱讀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起來,幫助小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為其今后的全面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一、立德樹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傳統文化重視“道德”與“學問”的統一,從顏回的“安貧樂道”到陶淵明的“隱逸情懷之道”,從周敦頤“予獨愛蓮”的君子之志,到諸葛亮“儉以養德”的誡子箴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誦讀經典篇目不僅可以陶冶和感染學生的思想道德,同時也是完善學生人格修養、培養學生品格意志的重要途徑[1]。語文教材是學生記性道德熏陶資源,學生在學習了《珍珠鳥》之后,會更加注重人與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學習了《父愛之舟》后,就會鞭策自己,加深對父母的愛和生活困難的認識;學習了《梅花魂》之后,就會在了解梅花不怕風雪的基礎上,具有中國人驕傲的梅花精神。
(二)推動語文教學改革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視智育教育,忽視德育教育仍然是當前小學生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具體來說,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對于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技巧的獲得,沒有大力開展情感德育教學,影響到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在這個背景下,立德樹人這一理念的出現極大地改善了這一問題,教師能夠借助相關素材,幫助學生養成熱愛自然和生活、崇尚真理和美德等良好素質,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學生的德性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三)閱讀讓德育更高效
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就必須借助相應的德育案例,直擊學生心靈,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德育教學的力量所在,并且能夠將理論學習成果映射到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相比于其他科目,小學語文科目有著獨特的人文性和教育性,通過語文學習,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人生感悟,獲得心靈的洗禮和成長。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教材中《慈母情深》這篇課文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課文里目擊省吃儉用支持作者買書、而作者所用買書的錢為母親買罐頭這一故事讓學生能夠體會到生活的艱辛與孝敬父母的重要性,通過這種案例教學的形式,教師的教學效果能夠得到更好的實現。
二、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高效閱讀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創設閱讀情境,喚醒情感體驗
要想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立德樹人的質量和效果,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興趣,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當中。針對這一狀況,教師首先要注重閱讀教學情境模式的創設,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來吸引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更加形象的圖片、視頻、游戲的模式來感受到語文閱讀課堂的魅力所在[2]。同時,教師還要賦予這些教學情境以真實的情感,讓小學生能夠在情境當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感受到提高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程度,從而加深對道德教育的認知和理解提高課堂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二)指導文本朗讀,逐層感知文本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語文課堂的構建必須把握好一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而這也是做好小學語文利得樹人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在這一教學手段的引導下,教師要將自身教育者的角色,轉化成指導覺得角色,讓學生能夠自覺地對相關閱讀素材進行理解和學習舉例來說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能夠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理解素材把握情感體會內涵,從而強化對閱讀素材的認知。實際上當前許多小學語文閱讀素材都是和學生進行朗讀[3]。學生在進行朗讀時不僅能夠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同時還能夠體會到作者遣詞道具的高明之處,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把握文章的脈絡。在這個過程中,對詩歌進行朗誦尤為突出,因為詩歌的遣詞造句更加注重節奏、能夠更好地表達情感。
(三)聯系作者背景,理解家國情懷
“知人論世”是傳統的文本解讀方法。由于小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有限,對文本的理解相對較淺,教師需要通過“語境知識”、“閱讀輔助”、“故事呈現”等方式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經歷、創作背景和文化風格,使學生在閱讀中與作者建立情感共鳴。例如,在進行教材中《桂花雨》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素材,讓學生通過“桂花”體會到文中寄托的濃濃的國家感情。例如,當桂花盛開的時候,“十幾個鄰居”和“杭州的一座山”顯然都被桂花的香味浸透了,但是媽媽堅持說我的家鄉的桂花是最香的,這是為什么?因為我的母親有濃郁鄉土情結,家鄉有愛心,我的母親“寓情于物”——金桂花之鄉,所以“金桂花之鄉”,家鄉的風景也變得親切了。
作者在創作文章的時候已經60多歲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她住在海峽,遙望家鄉,她的情感沒有盡頭,只有月桂樹的雨露。思來想去,同學們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了解了她的鄉愁:盼望著桂花盛開,盼望著搖桂花雨搖曳,盼望著桂花湯飄香,用母親對金桂的鄉愁表達了對家鄉和童年的眷戀。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聯系作者的背景,了解作者為什么從“思考桂花”到“思家”再到“思家”,強化了情感上的共鳴。
相比于其他課程,小學語文的育人效果更加明顯和突出。新的教育背景下,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積極挖掘更加高效的德育教學手段,通過情境教學等手段,豐富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情感內涵,推動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樹立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群燕.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1(17):1.
[2]崔金海.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下一代,2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