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發燈
“雙減”工作落實落地,作業是關鍵,“精準作業”校本實施是突破點。面對傳統作業在設計、研究和評價中暴露的一系列問題,筆者積極探索以“三化”設計、“三學”學研、“三鏡”學評為實施策略的“精準作業”。
“智能·差異·個性”——“精準作業”設計策略
針對學校作業設計缺乏生本位思想,缺少彈性、自主性、差異性、個性化內容等現狀,筆者提出了“智能·差異·個性”的“三化”作業設計策略。
聚焦作業特質的“智能化”設計策略
紙質式書寫,掃描采集。教師匯編校本作業,學生紙上做題,教師紅筆批改,學生填涂糾錯卡,學校通過掃描采集糾錯卡,在平臺系統中形成學生錯題本和相關的數據。整個過程,學生不需要應用任何移動端或App,教師登錄平臺系統,便可全方位地精準了解每一位學生的作業情況。
多元化標簽,精準診斷。所有學生校本作業,包括省教研室配套的作業本,學校都委托技術人員進行電子化處理,錄入平臺系統,并且為每道試題添加三個維度的標簽——知識、關鍵能力和認知維度。教師完成紙質作業批改后進行掃描采集,平臺系統可智能生成三維診斷分析報告。
層級性作業,自主選題。突破作業形式單一、題型乏味、內容機械問題,實施層級性自選作業,實現題目設計類型、形式和答題方式多樣化、自主化,讓學生愿做、能做、悅做。
對接作業功能的“差異化”設計策略
體現難度與數量的差異化。對于“吃不飽”的學生,適當增加一些難度較大的拓展性作業;對于“吃不了”的學生,適當減少題量、降低難度,并通過差異化的反饋和監督,有意識地培養其學習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品質。
指向自主學習力的差異化。根據校本作業庫中的學情報告及學生的錯因歸類,讓學生精細地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能夠自主選擇個性化的作業,查漏補缺。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基于不同腳手架的差異化。在作業設計中增加一些腳手架,把復雜、難度較大的作業任務加以合理分解,在關鍵步驟和關鍵問題上給予學生一些指導。依據平臺系統中的診斷報告,為每一類學生提供適切的腳手架,讓學生能夠一步一步地攀升,逐漸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創新作業形式的“個性化”設計策略
設計趣味性作業。通過設計游戲型、情境型、審美型、自主型等作業,提升作業趣味,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設計開放型作業。包括作業內容開放、作業情境開放、作業材料開放、作業的自主權開放、作業的評價方式開放等。
設計生活化作業。作業生活化的策略有:以開放的形式讓知識生活化;將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將體驗感受生活化;用調研式作業使問題生活化;用家庭小實驗使探究活動生活化。
“定向·定位·定策”——“精準作業”學評策略
針對作業反饋、評價等缺少與時俱進的變化,無法激發學生作業興趣和學習動機等問題,筆者提出了“定向·定位·定策”的“三鏡”作業學評策略。
“望遠鏡式”作業布置定向法
分層量化布置目標。每學期初,學生自定發展目標,自選作業層級。每個學科每層作業,分別設置不同的量化標準。
分類量化布置目標。針對基礎類作業、實踐類作業、探究類作業、項目化作業、跨學科類作業、綜合性作業等分別制定量化標準,堅持控總量提質量。
分段量化布置目標。對預習階段作業、初學階段作業、鞏固階段作業、拓展提升階段作業等,設置不同的量化標準,使核心素養和學科思維要求逐步提高。
“顯微鏡式”作業反饋定位法
反饋學生的高頻錯題。平臺系統掃描采集后,統計出當次作業錯題情況,并自動分成四層:錯誤率在60%以上,40%—60%,20%—40%,20%以下。錯誤率在40%以上的,皆為高頻錯題。
反饋學生的錯題歸因。每道錯題,都要求學生選擇錯因并共享歸因結果。錯因統一分為以下四種:未讀懂題目,未找到需要應用的知識體系,應用的知識體系未掌握,不會應用該知識體系。
反饋學生的最佳回答。對于高頻錯題和典型試題,教師在批改作業時,都會推薦一項最佳回答。復習階段,學生在平臺系統錯題本中理題時,可以查看最佳回答。
“放大鏡式”作業評價定策法
有趣策略:評價方式多樣化。嘗試采取符號標注、文字批注、表情反饋的評價形式。針對學生作業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情感等不同問題,批注“今天你進步了”等用語,在完成很好的地方寫下“奧利給”等網紅用語。
有理策略:評價內容差異化。作業評價內容注重差異化,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突出科學性和規律性。如對“學優生”重視思維指導,對“學困生”重視習慣養成。
有法策略:評價結果導向化。作業評價要在不斷強化中讓學生學會學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評價結果注重導向學生學法指導和學科文化培育。
“精學·深學·悟學”——“精準作業”學研策略
針對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作業缺失方法指導,導致作業功能嚴重弱化等問題,筆者提出了“精學·深學·悟學”的“三法”作業學研策略。
“到點·到題·到人”精學法
以測定學,精確到點。部分新課及復習課的前一天,布置學前評估性作業。完成作業后,學生登錄平臺便可查看自己的評估診測結果,清楚地知道自己已會的和不會的知識點,有效提升學習的精準性。
以數導學,精細到題。依據掃描采集的大數據,將學生的疑難點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針對自身的數據,通過實時訂正、互學、群學、辯學等路徑,形成新的思維和解題思路。疑難問題解決后,選擇合適的相似題進行變式練習,達到舉一反三。
以頻輔學,精準到人。教師在講解共性錯題時,運用互聯網黑板自動錄制好解題微視頻,學生在研題、說題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的解題微視頻,除了本班同學留下的,還有其他班甚至是前幾屆學生留下的。學生可以根據個性化需求,精準選擇,自主觀看視頻進行學習。
“對學·共學·辯學”深學法
理錯題:互動對學。每天在課后服務中留出2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整理當天作業試題。首先,將試題整理成三類:做對的題、做錯但現在已會做的、現在仍不會做的。對于做錯但現在已會做的,使用藍色筆進行訂正,使用紅色筆備注錯題原因和當時的思考過程,然后學生兩兩之間相互檢查;現在仍不會做的,互動提問或問教師,同時用藍色筆、紅色筆做好訂正和痕跡化記錄。
研精題:合作共學。每周,教師精選出幾道經典試題,指導學生進行研究。研究路徑主要為“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等。
說難題:展示辯學。當周出現的難題,要求各小組認領任務,在課后服務作業整理課時,上講臺使用互聯網黑板講給全體同學聽。展示過程中,其他組同學有異議的,可以提出質疑:問源—發散性提問,問流—尋究追問,問法—遷移提問。
“自定·自驅·自助”悟學法
自定作業層級,自選做。每學期開學時,每個學生都可以在教師、家長指導下,自設發展目標,自定作業層級。如數學作業分成四層:A層,基礎題;B層,基礎題+自選題;C層,基礎題+拓展題;D層,基礎題+寫話題。
自驅高頻錯題,自評練。學生可以自行登錄平臺,進入錯題本,導出并打印自己的高頻錯題及錯題的相似題,進行個性化的鞏固練習,并參考后置性答案進行自行評價。
自助思維導圖,自主學。單元性作業可以布置學生自主完成思維導圖。建構思維導圖,是一個自主整理知識、高容量思考的學習過程。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