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會娟
摘 要:幼兒美術活動與繪本融合是指以繪本為載體開展美術創造活動,是教師提升幼兒美術表現力與創造力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高質量的繪本材料,豐富美術氛圍,引導幼兒了解、認識繪本內容及展現手法,感受繪本中色彩的搭配與運用,從而不斷提升幼兒的審美水平與創造能力,讓繪本美術成為幼兒重要的藝術活動形式。本文探究繪本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應用策略,以供業內同仁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繪本;美術活動;應用策略
幼兒繪本是一種凝聚了形象、色彩以及構圖等諸多元素,以表達作者意圖的藝術文本,在敘述時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將作者的設計以及視角綜合性地表現出來,采用的視覺語言非常豐富,能將幼兒帶入生動又連續的圖像世界之中。將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與繪本整合,是從繪本中選取價值較高的美術內容,并通過開展情境閱讀和課堂教學,使得幼兒更好地參與到美術學習活動之中,幫助幼兒掌握好美術技能和技法,促進幼兒審美感知能力的發展,豐富幼兒的審美情感,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得幼兒的審美創造潛被激發出來。
一、探索繪本與美術活動的交融點
繪本通過圖畫和文字所講述的故事,幫助幼兒提高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可以將繪本應用于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首先,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繪本多幅范畫的特點。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常因為采用錯誤的教學方法,導致幼兒在課堂學習時以臨摹范畫為主,難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而繪本為講述故事而創作的多幅精美畫面,雖然也是多幅范畫,卻能拓展幼兒的繪畫思路,使其在繪畫能力和經驗不足的情況下,通過觀看大量范畫達到“舉三反一”的效果。
例如,由大衛·麥基創作的《花格子大象艾瑪》,以生動的畫筆描繪了主人公艾瑪的動態,這些動態畫面能夠作為范畫為幼兒提供經驗支持,有效培養幼兒的繪畫表現能力。其次,應用材料和工具豐富幼兒美術經驗。我國對幼兒藝術教育的要求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不同階段,從表現方式和技能的方面予以恰當的指導,使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利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物品制作手工或進行其他藝術活動。由此可見,材料和工具是幼兒藝術教育的中介和橋梁,培養幼兒使用特殊材料和工具的能力,能有效激發其創作興趣。很多繪本中應用了各類材料進行繪畫創作,如《小黑魚》中使用樹葉、貝殼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水彩拓印,描繪了各式各樣的海底生物。這種活用生活材料的作畫方法,不僅能豐富幼兒的美術經驗,還能使其在想象和創造的過程中提高繪畫創作的積極性。最后,通過繪本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德國教育家 福祿貝爾認為,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課程往往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繪本中或奇幻或激情的故事能為幼兒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詼諧幽默的情節和形象則能讓幼兒保持愉悅的心態。這種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故事,能讓幼兒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時大膽想象,進而推動創造力的發展。
二、挖掘繪本與美術活動相關的內容
繪本與幼兒園美術活動相關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情感、通感和美感三個維度。從情感的角度來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要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起到建立健全幼兒人格的作用。為此,幼兒美術活動需要改變只注重技能或藝術的問題,提高對情感體驗及態度的重視,使幼兒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增強繪畫的內部動因。從潛意識情感的角度解釋幼兒的繪畫行為,可以發現幼兒所畫的內容往往是他們感覺到而非看到或知道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幼兒的繪畫也是情緒和潛意識的體現。為此,教師需要從情感的角度開展美術活動,使幼兒在感受心靈呼喚的過程中進行繪畫創作。
例如,繪本《小黑魚》講述了小黑魚在海底的一段奇幻經歷,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體驗小黑魚獨自在大海深處時的恐懼心理,想象小黑魚的內心想法,并通過小魚合作成為大魚的經歷思索小魚的生存法則,培養幼兒的團結精神、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從通感的角度來看,顏色能賦予畫面以溫度,色調能賦予物質以重量,這種超越某種感覺的局限體會到另一種感覺的現象即通感現象。合理利用通感,能增強幼兒的藝術理解和表現能力。例如,在《999只青蛙》中,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搭配雨滴、蛙叫等聲音的方式閱讀繪本,通過聲音的通感體會到青蛙生長的全過程。從美感的角度來看,幼兒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能明顯鍛煉藝術活動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培養幼兒發現美和體驗美的能力,使其體驗到情感表達和藝術創作的樂趣。例如,《老鼠嫁女》中使用剪紙藝術手法,講述了老鼠村長夫婦尋找最好的女婿的過程。剪紙藝術特殊的藝術手法,能讓幼兒體驗到規律性和表現性的美,不僅能推動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還能有效增強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
三、根植于繪本開展豐富的美術活動
首先,美術活動需要遵循小步遞進的原則,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逐步深化活動內容,使幼兒從無意識的亂涂亂抹逐漸向有意識的描繪轉變,經歷從不似到相似、神似的過程。例如,可以通過《蠟筆小黑》的故事,讓故事服務于美術活動,活動可分為初步認識刮蠟畫并 用畫筆描繪事物、懂得刮蠟紙的制作原理并進行簡單作畫、掌握刮蠟畫作畫方法能自主創作繪畫三個階段。其次,遵循動態性的原則不斷調整美術教學目的、內容和方法。教師在使用繪本開展美術活動的過程中,需要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某種目標,并給予其重復嘗 試的機會,使幼兒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做到手、口、腦的結合,全身心投入美術活動中。例如,教師可以借鑒《馬修之夢》,讓幼兒根據想象開展撕紙畫、手工粘貼畫、色彩抽象畫等美術活動。最后,需要遵循補強性原則保護 幼兒的創作欲望。當幼兒完成繪畫作品后,其得意心理會使其想要與他人分享喜悅,而在得到贊許后,這種行為就會重復出現,成為其后續繪畫的原動力。為此,教師需要遵循補強性原則,在幼兒完成繪畫作品后予以正面評價,增強幼兒的創作自信心,使其能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增強美術表現能力。
四、結語
高質量的兒童繪本包含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以繪本為載體,開展美術活動,提升了幼兒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智慧.淺談“兒童繪本”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3(6).
[2]戚燕華. 繪本與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整合的實踐探索[J]. 當代家庭教育,2021(1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