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文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制訂,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帶來了全新的理念。通過課堂教學的幾個節點,筆者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對數學課堂上培養高中學生數學問題意識作了一些思考與探究。
關鍵詞:高中學生;數學;問題意識
當今,教育界都把熱點聚焦在“創新”身上,誠然,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能否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是一個民族能否具有競爭力,能否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現代數學教學觀念指出:數學是問題。一個人若沒有疑問,哪來的創新可言?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入手增強自尊自信,培養懷疑精神。情境認知理論認為,思維和學習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義。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給學生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培養良好的問題意識。有效的提問,是提供給學生將其置于問題情境之中的機會,故此,有效的提問,是教師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實現自我建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下面,筆者就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幾個節點,結合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對高中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淺層問題解決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認知現狀,是教學準備的基礎。在學生對淺層的問題充分考慮后進行追問,是培養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最佳時機。及時追問,使教學活動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才能省時高效。
例如:介紹將數列轉化成的過程中,提出問題:數列中,,如何求通項公式?待學生解決后,
追問:若條件“”改為“”呢?
再追問:若以上條件改為“”?
合情推理,經常要層層深入,才能提示問題的本質。在淺層的問題解決后,我們可以通過提出較深層、較復雜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開始問題的解決,著重于解題方法的熟悉,而后面問題的解決,則要逐步接近問題的本質,從函數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才行。通過追問,由淺入深,引領學生深入思考。
二、概念理解模糊時
數學概念是構成數學知識的基礎,在概念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會發現一些學生存在著概念模糊、混淆等現象。要使學生弄清概念內涵,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就必須對這些模糊點予以澄清,而設計恰當的問題就是一種重要的手段。
例如:學過函數概念后,學生可能會覺得:凡是函數式必有字母x,可設問:y=2是函數嗎?其定義域是什么?對應法則是什么?值域又是什么?通過對比定義,讓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明晰起來。
通過教師的設問,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該概念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而使新概念的無疑,從而實現新知的正確建構。
三、認知盲點隱現時
學生認知過程中,常常存在著不易發現知識內涵的認知“死角”。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關注學生認知盲點,預設一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問題,通過追問,讓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
例如:為了讓學生能夠透徹理解雙曲線定義(平面內與兩個定點的距離的差的絕對值等于常數(小于)的點的軌跡叫做雙曲線)我們可以設置追問:
追問1:“絕對值”三個字能不能去掉?
追問2:“(小于)” 能不能去掉?
追問3:“平面內”三個字能不能去掉?
通過追問,指出學生認知上可能存在的盲點,并通過他們自己的判別,將盲點消除。
四、突出重點內容時
重點是課堂教學中著重突出的地方,也是學生應重點掌握的地方。教師可針對重點內容設置多重追問,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思考,牢固地掌握重點內容。
例如:學習如何由的圖像得到的圖像,課本上推薦的過程是
如果只學習這一種變換線路,可能學生對相位變換、周期變換、振幅變換各自的本質不能有很好的認知,基于此,我們可以設置
追問1:由的圖像如何變換得到的圖像?
追問2:由的圖像如何變換得到的圖像?
追問3:由的圖像變換得到的圖像,和由的圖像變換得到的圖像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通過對重點內容的設問和追問,使重點更突出,使學生對重點掌握得更扎實。
五、突破難點內容時
難點是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可能需要教師反復引導,學生才能突破。但引導不等于明白告知,可以通過教師分步追問來進行。
例如:在向量概念教學中,學生初次接觸向量概念,對與向量相關的概念的理解比較模糊,教師可有針對性設置以下追問:
追問1:向量與數量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追問2:向量有什么特點?
追問3:向量能與數量一樣進行運算嗎?
追問4:單位向量是否相等?
通過追問的形式,化整為零,化難為易,使學生能順利地理解難點內容。
從特殊到一般,是典型的歸納推理,通過設置追問,能很好地推進學生歸納的進程。比如,在課堂上可讓學生分頭證不等式:
然后追問:你能照樣子寫出二個不等式嗎?
再追問:你能照樣子歸納出一個一般形式的不等式嗎?
(如)
再追問:不等式 中,n的取值范圍是什么?
(學生通常會說自然數)
再追問:不等式成立的范圍只能是自然數嗎?
再追問:不等式中同側根號里的常數只能相差1嗎?
……
這樣從特殊到一般,問題的設置始終處于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積極性。
從一般到特殊,是演繹推理的過程。這方面的訓練,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靈活反應能力。如已知是R上的奇函數,則對任意實數,總有,可追問:呢?又如對于正弦函數的有界性:,可追問:若,能否確定的值呢?等等。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精神的起點,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想問、敢問、會問、善問,是我們數學教學成功的關鍵。要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教師自己也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較高的提出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熟悉教學內容,熟悉教學內容所隱含的數學思想方法以及這些思想方法的來龍去脈,只有了解學生思維的特點,了解學生的思維障礙點在哪里,才能真正地在現實世界或虛擬世界的背景中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數學新課程與數學學習》,孔企平,張獻忠,黃榮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教育新理念》,袁振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