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輝進
摘 要:小學體育課程開設的重點在于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趣味足球運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于體育的運動興趣,也能夠讓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運動體驗。研究表明學生的身體素質越高,其生病的次數就會減少,在小學階段開設學生感興趣的趣味運動,不僅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也可以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情。
關鍵詞:小學體育;趣味足球;教學;有效開展
教育部指出各個中小學要全面開展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全面性與和諧性,建立科學完善的體育教學新體系,充分激發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潛力。在健康第一,體質第一的思想指導下,小學體育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開展針對性的體育教學。其中趣味足球運動不僅適應了當前學生的身體發展狀況,也迎合了學生的運動熱情,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足球運動的過程中,融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趣味活動,解決了學生運動技能與體質健康的現實訴求,培養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體育素養。
一、開展趣味游戲
當前許多父母比較重視對于學生的智力培養,讓學生將多半的課余時間利用在學習語文數學英語三大主科方面,不讓學生去做與學業無關的事情,也沒有意識到發展學生運動技能的重要性,導致有些學生體質偏差。所以教師應在體育課堂中適當增加一些小學生感興趣的足球運動,只有讓學生充分的勞逸結合,才能有效的讓其面對接下來乏味的學習。小學生在足球訓練課堂中所學到的每一項動作,其肌肉群、動作協調性和靈活性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例如,小學教師可以針對當前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足球游戲。首先教師應帶領學生學會正確的踢足球姿勢,同時教師要利用哨子,有節拍的帶領學生掌握踢球的節奏。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簡單的足球運動比賽,看哪個學生可以準確無誤的跟上教師的節奏進行踢球,沒有及時跟上教師節奏的學生會被教師發現,然后直接出局。一場游戲之后,看看哪個學生可以堅持到最后,成為最終的獲勝者,得到教師提供的獎勵。
二、營造良好的趣味運動氛圍
高效率的開展趣味足球教學,就必須讓學生全神貫注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運動氛圍,以此為學生的運動提供堅實的環境保障,只有讓學生在這種氛圍當中,其自身的運動主動性和運動效率才能夠得到有效提高。具體來說趣味的運動主要是一種來自學生主觀上的體驗感,需要學生自己通過實際的運動感受得來。所以只有通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趣味運動和游戲活動,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運動主動性,讓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愉悅。
例如在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足球運動時,教師首先可以用幽默的語言和學生進行交流,在組織學生進行足球訓練之前,教師也可以融入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趣味問題,加強師生互動的同時,增加師生之間的關系。即在帶領學生學習一些足球運動的基本動作,為加深學生的記憶,也可以插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趣味故事。除此之外,在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的動作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動作練習時,教師也必須對學生進行巡回指導,為不同的學生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三、分層教學制定針對方案
教學方案是實現教材和課標要求,針對教學目標而設計的組織綱領和教學方案,具有鮮明的指導性,操作性的教學方案,為趣味足球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有效指導。教師需要在足球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并組織安排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方案主要需要考慮以下幾點,第一,是否滿足體育教學目標的需求;第二,是否滿足新課改的要求;第三,是否結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發展特征,保證其設計的教學過程富有趣味性。只有滿足上述的三個條件,才能算作是有效的教學方案。
例如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情況開展分層教學,首先對學生的運動技能和體能進行測試,并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以此作為開展分層教學的重要基礎。其次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對于足球運動技巧進行講解示范,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進行有效練習。為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教師需要在學生練習時進行巡回指導的同時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以此激發學生的運動動力。最后教師可以及時為學生布置課后任務,讓學生在課下進行練習,以此提升學生的足球水平。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開展足球趣味教學,不僅適應了小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情況,也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運動積極性。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體育教師,應從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愛好,運動習慣等角度判斷學生的整體運動水平和運動方式,并以健康第一為指導,以終身體育為方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為其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具體流程,以此讓學生在這種課堂之中形成正確的運動態度和積極的運動熱情,從而進一步達到強身健體,提高運動水平的課堂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貝貝.小學校園足球“寓教于樂”趣味教學法的探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22):107-108.
[2]翁燕敏.關于小學體育足球趣味教學的探討[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0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