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慶 王碩
缺鐵性貧血是一種由于體內貯存鐵的缺乏或者不足而引起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屬于營養性貧血的一種,是全世界范圍內發生率最高的營養缺失性疾病之一,以妊娠期婦女、兒童及老人等為發病常見人群。有資料顯示,發展中國家缺鐵性貧血發生率是發達國家的4倍。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報告,截至2015年,全世界約有30%~4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貧血。
我國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同樣不容樂觀。有調查顯示,我國男性缺鐵性貧血的患病率約為10%,孕婦高達35%,2歲以下兒童的患病率為24.2%,老年人的患病率為21.5%。已有大量證據表明,缺鐵性貧血對兒童行為、發育、運動和免疫功能均有明顯影響,也是誘發和加重成人諸如冠心病心絞痛等疾病的危險因素。然而,能及時接受治療的患者不足患病人數的20%。因此,缺鐵性貧血已成為嚴重影響國民身心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
聯合國在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提出要在2030年實現全球充足營養的目標。為緊跟國際形勢,提高國民健康水平,我國政府也在《國家營養計劃(2017-2030年)》中對國民營養要求做出明確規定,計劃到2030年要實現進一步降低重點人群貧血率的目標,具體為將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和孕婦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
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很多,主要是由于鐵需求增加、攝入不足、吸收減少、慢性失血等原因,導致人體內貯存鐵減少,引起絕對性缺鐵。雖然發病原因很多,但概括來說可以分成以下三個方面:需鐵量增加而攝入不足、鐵吸收障礙及鐵丟失過多。
1.需鐵量增加而攝入不足。多見于嬰幼兒、青少年、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青少年偏食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嬰幼兒或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對鐵的需求量較大,如未及時添加蛋類、肉類等含鐵量較高的食物,也容易導致缺鐵,造成缺鐵性貧血。
2.鐵吸收障礙。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長期喝咖啡、茶的人群,由于茶和咖啡中的鞣酸影響鐵的吸收,會導致缺鐵性貧血。胃腸道手術,如胃大部分切除、十二指腸旁路、減重手術(特別是Roux-en-Y胃旁路手術),會使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進入空腸,繞過鐵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腸),使鐵的吸收減少引起缺鐵性貧血。此外,多種原因造成的胃腸道功能紊亂,如長期不明原因的腹瀉、慢性腸炎等,亦可出現鐵吸收障礙,引起缺鐵性貧血。
3.鐵丟失過多。因長期服用某種藥物,如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腸道出血,是中老年人缺鐵性貧血的主要發病原因。育齡期女性出現鐵缺乏的原因多為月經過多,其中90%以上是由于子宮肌瘤、宮內節育器等導致。此外,痔瘡、消化道腫瘤、慢性腎病透析以及其他疾病如慢性血管內溶血(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寄生蟲感染(如鉤蟲、血吸蟲)等,也可引起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表現由貧血、組織缺鐵及缺鐵原發病三個部分的癥狀組成。
1.貧血表現。疲乏困倦是貧血患者最常見和最早出現的癥狀。多數患者可見乏力、面色萎黃或蒼白、脫發、頭昏眼花、耳鳴、心悸氣短、嗜睡或失眠、多夢、食欲不振、腹脹或伴有惡心嘔吐、便秘等癥狀。嚴重貧血患者基礎代謝增加,常出現低熱癥狀。
2.組織缺鐵表現。①精神與行為異常,如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異食癖,體力與耐力下降。②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③皮膚黏膜表現,如口腔炎、舌炎、舌乳頭萎縮、口角皸裂,胃黏膜呈淺表性炎癥,亦可呈重度萎縮,胃酸減少,皮膚干燥,指甲缺乏光澤、脆薄易裂,甚至變平呈勺狀(匙狀甲),可見萎縮性胃炎,少數可出現吞咽困難。
3.缺鐵原發病表現。消化性潰瘍、胃腸腫瘤或痔瘡導致的便血或腹部不適;寄生蟲或慢性感染導致腹痛或大便性狀改變,如腹瀉、血便等;婦女的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腫瘤性疾病導致的厭食、消瘦等;血管內溶血的血紅蛋白尿;等。
中醫對缺鐵性貧血并無統一命名,醫生多根據其癥狀以“萎黃”“虛勞”“心悸”“血虛”等病論治,并認為本病總體為虛,其病機主要涉及脾、胃、氣、血,治療以健脾和胃、雙補氣血為主。常見證型、癥候、代表方劑及常用方藥如下。
1.脾胃虛弱證。癥見面色萎黃,目睛不黃,體倦乏力,食欲不振,惡心欲吐,胃脘部不適,脘腹脹滿,大便溏稀。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白膩,脈象細弱。治宜健脾和胃。代表方為香砂六君子湯。常用中藥為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木香、砂仁、陳皮、半夏等。
2.心脾兩虛證。癥見面色萎黃,目睛不黃,頭目眩暈,失眠多夢,心悸氣短,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大便不調。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象細弱。治宜補益心脾。代表方為歸脾湯。常用中藥為黨參、黃芪、白術、茯苓、酸棗仁、龍眼肉、木香、當歸、遠志、生姜、大棗、甘草等。
3.脾腎雙虧證。癥見面色萎黃,顏面虛浮,食欲不振,食后腹脹,腰膝酸軟,夜尿頻多。舌體胖大,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水滑,脈象細弱,或沉遲。治宜健脾益腎。代表方為異功散合六味地黃丸。常用中藥為人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熟地黃、山藥、山萸肉、牡丹皮、澤瀉、甘草等。
4.沖任失調證。癥見面色萎黃,目睛不黃,頭目暈眩,心悸失眠,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或見崩漏,或見腹痛。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象細弱。治宜調理沖任。代表方為固沖湯。常用中藥為白術、生黃芪、龍骨、牡蠣、山萸肉、生芍藥、海螵蛸、茜草、棕邊炭、五倍子等。
5.腸道蟲積證。癥見面色萎黃,脘腹脹滿,惡心欲吐,脘腹脹滿,時常腹痛,消谷善饑,喜食異物,或吐或便蟲體。舌體胖大,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象細弱。治宜健脾驅蟲。代表方為四君子湯合化蟲丸。常用中藥為黨參、白術、茯苓、檳榔、鶴虱、苦楝根、枯礬、炒胡粉、使君子、蕪使等。
基于中醫“治未病”理論,減慢或阻止缺鐵性貧血進展涉及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針對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病因治療是有效預防的關鍵。如有效治療消化性潰瘍、手術切除胃腸腫瘤、痔瘡根治術、驅蟲治療與控制腸道慢性感染、調理月經、糾正偏食等。因此,一旦發現貧血,我們要去醫院積極明確病因,治療原發病。
生活飲食上,根據中醫形象化類比原理,可食用動物內臟、血制品、紅肉來預防缺鐵。動物血液中含有豐富的鐵,而且是血紅素鐵,容易被人體吸收,不容易被食物中的草酸等物質干擾。因此,吃動物的血制品來補充血液是預防和治療缺鐵性貧血的最佳食療方式。此外,顏色深的豆類、菌類、海產品、蔬菜以及各種黑色紫色紅色水果干果也是日常補充鐵的重要來源。
最后,我們應當建立和增強健康意識,注意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