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鳳
摘要:實踐教學作為德育課教學的一種重要模式,主張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進一步提升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本文以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結合時代要求以及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依托“九維育人”教學理念,探索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德育課實踐教學創新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 德育課 實踐教學 創新
一、探索高職院校德育課實踐教學的意義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德育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實踐教學是高職德育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德育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的必然選擇,是新時代教育同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載體。實踐教學對增強德育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感染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答大學生思想上的疑惑、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意義重大。
2.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時期,職業教育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需要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著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要堅持實踐育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不斷深化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識,才能進一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德育課的思想性與理論性相結合,以全面發展為理念積極開展好實踐教學,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形成。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德育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學校在德育課實踐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以致德育課實踐教學效果不佳。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高職學校普遍重專業課實踐、輕德育課實踐
我校在專業課教學實踐上大力投入,每個專業都設立專門實訓室,購置充足實訓設備,實訓課成績納入學生期末考評,但實踐課并未納入。這是對德育課實踐教學不夠重視導致的,甚至會直接影響德育課教學效果。
具體體現在:未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德育課實踐平臺少、實踐機會少。因學校注重專業課發展,德育課得到的經費非常少,有的學校甚至根本沒有經費,這使實踐教學的開展舉步維艱。我校對思政實踐課安排時間較少,一方面是因為安全原因,擔心組織學生出校門有意外和危險,另一方面是學校師資力量有限,擔任思政實踐課的教師僅兩名。安排學生參加思政實踐課一學期僅一次,主要是在各班勞動周期間集中進行。
2.高職高專院校實踐教學形式和內容單一、方法陳舊
我校思政實踐教學課分為校內和校外實踐兩大部分。校內實踐活動主要包括:追溯校史(教育和引導學生在追溯校史中增強歸屬感、認同感和榮譽感,從而傳承“厚德強技,立身立業”校訓,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勤奮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經典誦讀(個人自主閱讀經典著作,并以書面形式撰寫讀后感);時事評議(關注時下社會現實、社會熱點和時代脈搏,結合德育課理論教學內容,選取一個時政熱點進行簡述,并發表小組觀點)
校外參觀考察集中實踐活動主要是由思政部聯合院團委、院黨委學工部聯系集中實踐單位,根據實踐目的選拔學生,或各班抽取前往目的地參觀、考察。一般選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改革開放取得較大成就的地區、鄉村振興示范村等,要發揮寶雞地區的區位優勢,充分挖掘革命老區的教育資源,建立長久性的實踐基地。
教師帶領學生實地參觀,進行紅色教育,如參觀烈士紀念館、張載祠等,隨后讓學生撰寫參觀的心得體會或開展實踐活動討論。長此以往,固定的學習地址本身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學習的內容相對固定又枯燥,使得許多學生對實踐教學缺乏興趣,多為參加游玩的心態。在實踐教學基地,很多學生也無心聽基地老師講解,更多的是拍照、聊天等,然后在網上抄襲一些調查報告以應付老師,導致德育課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入腦入心。
3.德育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欠缺,考核不夠規范
德育課實踐教學環節尚無科學規范、操作性強的考核評價體制機制。我校缺乏科學量化指標和考核標準,無對思政實踐課教師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體制,也無明確的學生評價細則。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師資力量相對欠缺,對學生思政實踐課缺乏清晰的認知和評價,最終學校僅依據學生的實踐報告或者請學生談自身的心得體會、感悟等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并予以打分。
三、依托“九維育人”模式,探索新時期高職院校德育課實踐教學改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要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八個相統一”德育課的教學要求其中就指出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 1 ]。在此基礎上,我校經過深入研究和總結凝練,提出以愛國、文化、實踐、課堂、讀書、勞動、社團、禮儀、體育為核心的“九維育人”模式。本文依托“九維育人”模式,希冀探索新時期高職院校德育課實踐教學改革。
1.建立健全的實踐教學體系
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是保證實踐活動正常開展的先決條件。針對實踐教學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可嘗試建立相對健全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議由“校內+校外”模式改為“課內+校內+校外”模式。現簡單闡述如下:
課內:改變以往相對枯燥的理論教學模式,在契合理論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加入辯論、經典誦讀、時事評議、演講比賽等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
校內:首先,利用團委的社團等開展諸如大學生文化藝術節、迎新晚會等實踐活動,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增加學生獲得感,凸顯實踐教學實效。學校凝心公益社團通過組織校內外志愿服務項目,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使得這部分學生成為同學心中的楷模,既遵守社會公德,又個人品德高尚。其次,學校還設置勞動周,學生在勞動周修學分,幫助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體會勞動不易,珍惜他人勞動成果。再者,學校還應建立網絡實踐教學網,通過“誦讀經典”、VR參觀紅色景區、VR對話歷史人物等方式,讓學生對歷史有清晰的認識。
校外:首先,學校思政部可努力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建立多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基地可滿足學生好奇心的需要,也可增加學習的興趣和吸引力。通過到這些實踐教學基地考察、學習交流,豐富學生的成長,增加他們就業的緊迫感,培養他們的使命感,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其次,利用寒暑假,結合“三下鄉”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現實,注重把自己所學專業與實踐活動充分結合,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實踐能力。最后,學校安排學生實習實訓時,應做好在此期間的思想教育工作。課堂上學習職業道德相關的要求在這一時期可以最大限度的得以鍛煉。更重要的是,指導教師應做好課程思政相關教育工作。
2.配齊配好實踐學習的教師隊伍
作為高職院校,應抓住德育課發展的新機遇,構建同專業和學科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一支“專兼結合,協調一致”[ 2 ]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構筑全面多維的德育課實踐教學平臺,完善相關制度,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制度支持,不僅要提升德育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更要提升高職學生的德育課獲得感。教師是進行實踐教學的主體,要想深入貫徹實施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程,就要改變教師的傳統觀念,培養教師的培養人才意識,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一方面,通過好的政策引進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注重做好教師培養教育工作,增強教師知識儲備,不斷創新育人模式,幫助學生進步。
3.建立研究性學習綜合教學評價體系
高職學生普遍學習基礎較差,綜合素質不高,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自由散漫,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毅力都不夠強;在其思想深處有一種挫敗感和自卑感;心智不成熟,缺少志向和遠大目標;缺乏持久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將書本內容多加提煉,深入淺出,結合實踐教學,力爭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有所用,學有所思、學有所感。不同學校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學生個性發展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但研究內容,則主要包括教師評價、結果評價等考核方式,將學生作為考核評價的主體,可以增強自我管理與約束能力,增強學生的他人關注度。對學院發展而言,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應根據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過程、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我校提出的“九維育人”模式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務貫穿始終,以部門協同育人、全員合力育人、目標導向育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旨在創新發展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式的職業院校育人模式。貫穿“九維育人”模式需要教師和學院管理部門齊心協力,共同做好實踐資源統籌,如實踐場所合理使用、圖書館資源利用、實踐網站搭建等各方面。切實做到立足德育課課堂主陣地,輔助實踐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教學,感知理論、體驗“社會”,實現“內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統一。
(本文系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度校級課題《立足學院現狀的思政實踐教學初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G202004。)
【參?考?文?獻】
[1] 邢華平.基于“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德育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一體化探略[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2] 呂志.對德育課實踐教學實施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