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沖 高明 張艷
摘要:本文以提出的教育思想論述為根本遵循,秉承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的“大思政”理念,基于“課程思政”視域,探索在高校心理健康專業課堂教學實踐中思政的融入問題,通過研究,希望能夠提出可參考性建議,促進心理健康專業教師以“課程思政”為指導思想,有意識地將思政內容融入心理健康專業課堂教學中,達成立德樹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目的。
關鍵詞:課程思政 心理健康 課堂教學 高校
現階段高校應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等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核心點,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1 ]高校心理健康專業課,應以此為根本遵循,守渠種田,將課程實證融入心理健康專業課堂教學中。
一、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目標
教育不能只重視一時的分數,而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幫助學生形成成熟健康的人格,因此,應當高質量地進行心理育人,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從這一指導思想來看,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共性的培養目標、共同的教學內容,指引著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向。
1.共性培養目標
課程思政,區別于思政課程,它是采用構建全員、全課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把思想政治課與各類課程同向同行,兩者之間形成協同效應,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思政教育不僅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更注重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從本質上看,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關注心靈,關注生命成長,其教學目的在于“揭示和展示生命的意義,幫助學生完整而具有個性的成長”。[ 2 ]由此看來,心理健康專業課并不是單純地向學生灌輸心理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情緒調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人格發展,在掌握心理學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周邊環境,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與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一致,都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
2.共性教學內容
課程思政旨在解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而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的主渠道,因此,課程思政要真正落地到課堂教學中,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專業課課堂教學建設的全過程。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重點是圍繞著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方面供給內容,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在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養上下功夫。可見,課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意味著課程思政在專業課課堂教學中要與之形成育人合力。從這個層面上講,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課程思政”理念的引領下,傾向于個體,注重個體的內心和諧發展,二者在教學內容上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人功能的有機統一、共性與個性的相輔相成。另外,課程思政沒有直接、系統地傳授上述內容,而是通過融入心理健康專業課程中的具體活動和教師的言傳身教的影響,于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發生變化,達成社會所要求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
二、課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專業課堂教學的現實問題
雖然課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專業課堂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和諧、不落地的現象,影響著二者的協同育人成效,突出表現在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團隊素質與教學水平兩個層面。
1.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問題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高校承擔著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區別開來,各司其職又相互成就,容易形成誤區。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較落后,沒有全面、客觀的模型方法精準有效地評估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思想規律,導致課程思政難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仍然處在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兩堂公共基礎課的分裂狀態,而非一門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教育方法比較落后。課程思政的概念自2014年提出來以后,高校在教育教學層面仍然普遍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側重于理論知識、概念方法的傳輸,缺乏對時代背景下學生個性特征和思想趨向的把控,不僅教學質量不高,還易于激起逆反心理,導致了眾多高校經常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想混淆,沒有“大思政”概念,采取的教學方法自然不夠準確。
2.團隊素質與教學水平的問題
課程思政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建設,落實到心理健康專業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以及教案課件編寫等方面,考驗著學校的課堂教學管理體系、學校教研組的教研能力、一線心理學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和能力。雖然我國高校專業師資隊伍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相對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力量仍比較薄弱,少部分是心理學專職教師,還有一大部分是兼職心理教室、專職輔導員、學工部教師擔任,繁雜的工作任務導致了工學矛盾,掣肘了他們跨學科意識和能力、跨學科視野和素養的提升,過于拘泥于心理領域的心理咨詢和輔導,缺少了國家主流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形成了“學術孤立”現象。
三、聚焦“五個著力”,促進課堂教學實踐
在“課程思政”中,理念踐行是核心,立德樹人是根本,全員育人是保障。[ 3 ]在心理健康專業課堂教學建設中,需要將課程思政的核心、根本、保障全面深度融入到五個著力點中,充分發揮兩者的協同育人作用,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著力改革,加強規劃設計
從課堂教學改革著力,以校為本規劃設計課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校推進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構建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專業課教學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以整校推進方案為抓手,著力提升教師深度融合的課堂教學能力,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抓手,科學設計心理健康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結合心理學科特點凝練思政教育內容,優化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全過程,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著力培訓,提升教師能力
一是要將課程思政的課堂建設要求和內容常態化地融入到面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訓中,常態性實施心理健康專業課思政教學體系校本研修活動研討、經驗交流、校本實踐和專題培訓,啟發心理健康教育任課教師能夠基于專業特點和學情分析,找到課程思政的立足點。二是科學設計課程思政心理健康專業課堂建設行動方案,動態完善教學體系、內容體系,壓實教師在課堂建設中的責任,保證課堂建設質量的提升。
3.著力激勵,凝聚建設合力
建立多元化的激勵機制,包括課堂思政心理健康專業課堂探索與實踐成果;在課題申請、教學成果評選、骨干及名師等遴選中,突出課程思政與專業課創新融合要求,鼓勵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優秀教學成果;建立多維度、層級化的考評機制,包括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能力、院系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等層級,將之納入教師考評、評優、晉升中,以壓力促使動力,形成課堂建設合力。
4.著力保障,夯實聯動機制
一是在學校范圍內建立課程思政領導小組,形成黨委統領、教務總抓、部門聯動、院系落實的聯動機制,各單位在相互配合、各司其職中強化心理健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管理和目標達成。二是提供經費保障機制,用于心理健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課題研究、示范課研磨打造中,推動課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
5.著力示范,形成協同效應
鑒于課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還處在實踐探索階段,可以以區域為單位,遴選試點,以試點先行、打樣示范、引領建設、逐步鋪開,從而穩定、有效地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鐓^域之間,可以通過跨校教研、建立聯盟機制的方式,在全域范圍內形成師師重育人、課課有特色、區區有精品的格局。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共性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這是兩者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根本。鑒于此,要在心理健康專業課程思政課堂建設中,從改革、培訓、激勵、保障和示范五個層面發力,讓課程思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達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要求。
(本文系西藏藏醫藥大學2021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1YB005。)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 html.2020-06-01
[2] 陳亮,朱德全.學習體驗的發生結構與教學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028(011):74-77,109.
[3] 陳華棟,蘇镠镠.課程思政教育內容設計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J].中國高等教育,2019,000(023):18-20.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