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培培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促進高校課程教學的改革。“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和完善,而教師在利用“互聯網+”完善和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時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通過“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創新多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明確思想政治人才培養目標、利用新媒體提高學生思政素養實踐等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 思政 教學
引言
思政課程是高校中最基礎的公共課程,也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的課程,而公共課程對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起到重要作用。大學生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根基,我國也非常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高校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模式,而創新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模式,是高校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高校中每個學生必學的公共課程,對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培養學生正確三觀的主要課程,高校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將二者有效融合,讓“互聯網+”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以此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的。[ 1 ]其次,高校在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要充分把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念應用到教學環節當中,并積極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創新和完善,讓立德樹人貫穿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全過程,利用“互聯網+”技術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對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水平。[ 2 ]
二、“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現狀分析
1.思政課程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雖然教育事業在不斷地改革和發展,但我國對事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保持高度重視,并不斷對高校提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雖然大多數高校也在不斷嘗試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當中,并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但高校并沒有將二者進行有效結合,教師在應用過程中也并沒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主要位置。目前,教師并沒有將“互聯網+”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當中,大多數教師依舊沿用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而教師在進行傳統的教學模式時,常常出現枯燥乏味的現象,對于學生而言,沒有有效融入“互聯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是無趣、無用的表現,而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也無法提高學習興趣,教師也無法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
2.教師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意識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有效進行思想政治課程開展的前提。教師要是沒有科學、合理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改革是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互聯網+”的發展為教師帶來了教育觀念上的轉變,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也要順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進行改革,跟上時代先進的教育理念腳步,與時代先進的教育理念并肩同行。[ 3 ]就目前情況來看,高校將“互聯網+”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當中,有利也有弊,而“互聯網+”對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部分教師認為“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對線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帶來一定沖擊,“互聯網+”技術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無法產生有效的教育作用,認為“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無法有效對學生進行教育,也會失去目前的就業崗位,因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嚴重阻礙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教學的改革進程。
3.思想政治教學內容不夠豐富
教師在網絡平臺中選擇的思想政治教材,缺少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一方面,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時,并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下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而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講授,大多數教師并沒有將網絡教育資源中優質的思想政治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和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還存在于片面的觀點當中。因部分教師并不看好“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仍沿用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缺乏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教師無法有效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念的覺悟。
三、“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路徑探索
1.創新多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互聯網+”被各個行業廣泛應用,而“互聯網+”也對各行各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但我國教育事業要想有效適應“互聯網+”的發展特點,高校必須將“互聯網+”融入到線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當中。首先,微信和QQ等軟件已經成為現代人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而微信和QQ等軟件的方便快捷也深受人們的青睞,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相關軟件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來,搭建學生與教師能有效進行溝通的交流平臺,同時,教師也可創建學習交流群,教師則作為群內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即時在線上為學生進行解答,教師搭建的交流平臺,不僅能傳授給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還能加強學生對“互聯網+”技術的有效應用,同時也能加強學生之間友誼的建立。[ 4 ]教師創建的多樣化教學模式,為有效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奠定了扎實基礎,而這種教學模式也會極大搖動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教師若想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效果最大化,教師就應積極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觀察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情況并進行分析,并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深入研究“互聯網+”與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有效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興趣,以此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念的了解和學習。
2.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教師要想有效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就必須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這一載體,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方便快捷、教學內容豐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學習渠道,而這種網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平臺的建立,已經成為目前我國有效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重要舉措。但“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對線下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產生雙面影響,因此,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水平,將“互聯網+”中對學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進行解決,用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正確應用“互聯網+”技術。其次,高校也應對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進行技術手段的應用,幫助教師凈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中的環境,并在校園中宣傳學生如何正確使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也可建立網絡服務監管部門,確保教師建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順利進行,以此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3.明確思想政治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大綱是只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內容,而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等設計決定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學習質量和效率。雖然“互聯網+”在不斷進行改革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也進行創新和完善,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還無法發揮出“互聯網+”對思想政治課程理論教學的教育作用。高校要想有效將“互聯網+”應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當中,就需要制定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目標的實施不僅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融入“互聯網+”技術,還需要教師充分將“互聯網+”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發揮出來,從而達到培養思想政治人才的目標。另外,高校要根據我國對育人提出的相關要求,有效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當中,并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對學生的引領作用。
4.提高教師對思政教學積極性
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實施效果。首先,教師是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者,其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效率。當前,大多數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時,傾向對思想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教學和講解,而教師沒有有效將“互聯網+”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相結合,導致教師無法對學生進行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無法有效提高,久而久之,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缺乏教學積極性。因此,教師不僅需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水平,還應積極將“互聯網+”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相結合,以此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和綜合素質。同時,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多樣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來,這一教學過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還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改革進度。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的降臨,給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師積極創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豐富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明確思想政治人才培養目標,如此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并肩同行。教師只有科學、合理地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來,才能有效推進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改革。
(本文系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公布2020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名稱:大數據時代高職思政教改路徑探析,項目編號:2020SJB0517。)
【參?考?文?獻】
[1] 王婷婷.“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4(06):9-11.
[2] 施璇.“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06):106-107.
[3] 文彩娟.“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06):53-54.
[4] 李麗然.“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J].山西農經,2017(22):150.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