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霄
摘要:當代大學生在與時代同頻成長的過程中,呈現出“多元、淡定、直接、現實、愛家、積極”的思想狀況,本文在尊重人才培養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試圖構建一套“全覆蓋、高水平、精細化”的生涯教育課程體系,著力培養與塑造一個個鮮活且富有能量與創造力的學生“個體”,培育大學生職業素養,形成與社會大環境的一種契合與適應,以助力高校大學生高質量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素養 生涯教育
2007年12月,教育部提倡高校針對大學生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隨后各高校將此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陸續開設。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喚醒大學生生涯意識,加強自我認知,科學規劃未來,但是隨著學生日益成長需求和客觀需要的變化,已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生涯成長需求,因此從實際出發構建出一套“全覆蓋、高水平、精細化”的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實現高校生涯課程建設層次化、體系化,培育大學生職業素養,助力高校提高就業質量,是目前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職業素養的基本含義
職業素養是從事社會活動時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及修養,是從事某種職業中的人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以及從事某種職業所具有的職業要求,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目前各類研究文獻對職業素養的界定有很大差異,它的內容也比較寬泛,一般認為,職業素養包含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四個方面的內容,而職業技能是支撐職業人生的表象內容,是顯性的職業素養;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習慣是職業素養中最根基的部分,是隱性的職業素養。[ 1 ]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在1973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模型,是“素質冰山模型”,它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形式劃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冰山以上的表面部分,另一部分是冰山以下的深藏部分。[ 2 ]“冰山以上的表面部分”包括知識和技能,可了解和觀測,可以通過培訓而改變和發展,是比較容易獲得的,是外在的顯性部分,也可以通過簡歷、面試、考試、考察資質等具體形式進行測評;而冰山以下的深藏部分包括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社會角色、是難以測量的,并且不易隨外界的影響而改變,是內在隱性部分,但對人員的行為表現起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
二、高校生涯課程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1.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針對性和連續性
從理念上講,職業生涯教育應該貫穿大學學習始終,但在實際教育中卻出現了斷層。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基本在大一第一學期,多以專題報告和理論教育的方式進行,但是由于大一學生初次接觸生涯課程的學習,在自我探索、職業探索、最后樹立職業目標等方面還需要一步步澄清,也只是在課堂中完成了職業生涯的規劃設計,而且隨著學生年級的不斷升高,大部分學生還需要及時調整職業目標,不斷修正生涯規劃設計;在畢業年級的就業指導中,主要是針對求職的實戰教育,但是在求職時,相當一部分學生依然在自我定位、求職目標、就業環境、就業價值觀念等方面,不能對自己有清楚、理性地認識和判斷,出現很多問題,因此,表面上看生涯教育貫穿大學生的實際學習中,但實際上卻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
2.忽視了教育客體的個性化需求
當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多采用“集中制”模式,缺乏個性化,教育內容本身也缺乏吸引力。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需要授課者在充分掌握社會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的基礎上,面向學生,開展符合其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的系統性教學。若是授課教師對學生的需求缺乏了解,不能很好地洞察新時代的變遷,就很難使培養的人才符合社會需求。
3.強調自我價值過多而忽視社會價值
當代大學生在與時代同頻成長的過程中,呈現出“多元、淡定、直接、現實、愛家、積極”的思想狀況,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涉及心理學、社會學、人際關系學等多領域學科的專業知識,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興趣性格特征,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開發自己的潛能,從而得到自我價值的最大實現。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影響,大學生關注自身價值較多,對國際形勢、就業形勢的了解較少,容易造成學生有過強的功利心,而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利于優秀人才的培養。
三、完善高校生涯教育課程體系的對策
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結合學校的“十四五”發展規劃,構建“全覆蓋、高水平、精細化”的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還要深刻認識與研判世界經濟與政治發展形勢,同時一定結合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力培養與塑造一個個鮮活且富有能量與創造力的“個體”,形成與大環境的一種契合與適應,這也是高水平體系化建設的必經之路。[ 3 ]
1.準確把握大學生就業需求作為課程切入點
生涯教育課程在設計和實施前,要以大學生就業需求為切入點,進行周密的社會調研、用人單位調研、學生認知需求調研,圍繞服務學生就業,服務學生個體全面發展并合理構建課程體系,保證課程效果的最大化,保證授課內容緊密對接學生實際需求。
2.生涯教育課程教學目標注重大學生價值引導
在生涯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加強職業價值觀的引導,并通過多維度搜集信息、投身社會實踐、職場實習、角色體驗等方式,切實加強自身職業認知,從而消除學生對職業認知的社會偏見和負面影響,樹立合理的職業期望,養成科學的職業預期;其次是要加強就業形勢與政策的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不斷變化的就業形勢,加強學生就業思想的教育,引導學生基于國家和地方的需要樹立個人發展理想,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和未來,從而不斷得到自我價值實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3.生涯教育課程要覆蓋學生的整個在校期間
在尊重人才培養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以“全覆蓋”的形式將生涯教育理念真正入腦入心,課程內容要做到層次化、全程化、系統化,將現有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業指導課程、職業素養提升課程、創業教育課程按邏輯順序進行梳理,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在不同階段配置不同的課程內容,同時加強實踐課程的配置,實現全程化、科學化的指導和服務。
比如根據需要,通過就業創業中心統一印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手冊》,把生涯教育課程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各占不同的學分,并以此來指引學生完成相應模塊。大一是啟蒙階段,理論課程多一些,基本在一年級秋學期完成,課程內容主要涉及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指導,著眼于生涯啟蒙,喚醒生涯意識;大二為方向定位階段,助力學生將自我性格、興趣、技能、價值觀和職業觀選擇聯系起來;大三為素養提升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提升與職業相關的技能,通過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積累經驗,為以后的就業做準備;而到了大四以及研究生階段,就需要進行“角色轉換”,即通過生涯教育的浸潤與體悟,助力學生成功地將自己“轉換”到工作場域或者更高級的學習階段。
“實踐”部分則貫穿大一至大三下學期,給學生以不同的要求,包含自我評估、專業認知、環境認知、職業認知、職業素養提升、生涯決策等六個部分的實踐內容。幫助學生逐漸澄清自己的生涯目標,及時修正生涯發展路徑,加強職業素養培育,比如通過舉辦“職因有你”生涯個體咨詢、參加科技競賽、“就業工作隊伍職業能力提升訓練營”、《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自我認知與生涯規劃》公共選修課的開設、“全球治理能力培養系列大講堂”講座、就業指導資源大禮包、選調生訓練營、“聊聊行業那些事”職場講座等方式,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在學生就業前的準備,也可以針對畢業生組織一些就業專題講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求職技巧,幫助學生順利找到理想工作并實現角色轉變,提高就業能力,進而通過層層遞進的生涯教育與指導,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使學生獲得扎扎實實的生涯成長。
4.生涯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考核
課程評價體系以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并重,從而形成立體化的課程考評體系,根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手冊》,理論部分在大一秋學期開設,根據學生的完成內容和學習記錄評定期末考核成績;實踐部分則注重過程性考核,學生必須按要求完成規定的模塊內容,包括自我認知、環境認知、專業認知、職業認知、職業素養提升、生涯決策等六個部分的生涯實踐模塊,并且必須每一部分內容在完成的基礎上加以考核,各模塊成績合格后才可進行總成績的評定。最終實現以考促教,以考促學,以考促用,以考促發展的課程考評目的,真正實現教考互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就業競爭能力。
5.加強學校生涯師資隊伍課程駕馭能力
學校要想搭建完備的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是極其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學校生涯師資隊伍的底層理論素養日趨豐盈,才有機會在課程的實踐肌理層面完成滋補與躍升,最終帶動學校整個生涯教育體系的高水平發展。一方面通過積極搭建生涯教育課程教學交流平臺,不斷提升生涯教育課程和隊伍建設實效;另一方面通過“積極請進來,堅決走出去”,不斷加大生涯規劃以及就業師資培訓力度,積極參與到大學生職業生涯課程、個體咨詢、企業走訪和生涯體驗等活動中來,更好地為學生開展指導服務,凸顯生涯教育在學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大影響;三是推進學校專業教育與生涯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將生涯教育不斷融入專業理論學習和專業實習實踐來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用性。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名稱:基于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高校生涯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項目編號:2020GJJG426。)
【參?考?文?獻】
[1] 鐘曼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效性研究[J].學理論,2019(06).
[2] 李敏.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2):117-118,123.
[3] 孟祥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長三角9所高校的調研數據[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39(04):94-102.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