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悅 于明鑫 張明月

摘? 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專業課中融入課程思政是高校除了思政類課程外實現育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通過分析應用型高校“土木工程概論”課程自身特點及“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常存在的問題,從制訂該課程的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目標、優化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注重專業教師思政知識學習與積累及完善具有思政因素課程考評體系幾個方面,進行適合應用型高校“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的研究探索,為土木工程概論課程建設提出新的思路與舉措。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5-0129-04
應用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對于學生的培養主要側重在應用能力,包括理論知識的應用、實踐知識的應用等,土木類專業課普遍具有專業性很強的特點,教學過程中經常忽略對學生工程價值觀的塑造,而在專業課中增加“課程思政”元素恰恰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近年來,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受重視程度越來越大,從中央到地方、從教育部到每個高校均在積極推動課程思政[1]。“土木工程概論”是土木工程及相關專業中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屬于土木工程及相關專業的先導性入門課程,該課程思政的建設對學生工程價值觀的塑造及對后續專業課程學習至關重要[2],本文根據土木工程概論課的特點及在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師資隊伍、考評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
一、“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特點
(一)學時少,教學內容較多
“土木工程概論”是土木工程及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大部分院校把這門課開設在大一第一個學期或者第二個學期,是土木工程及相關專業學生上大學之后接觸的第一門與專業相關的先導類概述型課程,學時較短,但教學內容較多[3],包括概述、土木工程材料、地基基礎及地下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土木工程施工與項目管理、土木工程防災與減災、土木工程信息化、數字化及智能化等內容[4],涉及范圍廣、知識更新較快。通過學習這門課,學生可了解土木工程專業是干什么的、土木工程包括哪些內容、土木工程歷史及發展方向及作為土木工程師應該做些什么等,對學生后續大學專業課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二)學生專業知識“零基礎”,教師教學難度較大
“土木工程概論”作為一門最早學習的專業類課程,學生從高中階段的知識體系轉入大學學習系統,對所學專業比較懵懂,知識基礎薄弱,而本門課涉及知識太多,講述并不具體,在有限的學時內,學生學習效果一般,不能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課程目標實現很有難度。而大學教師很多都是碩士或者博士畢業,研究及從事領域較窄,并非對土木工程的每個方向都非常了解,對于擅長部分講解很精彩,不熟悉內容一帶而過,教師講的不一定是學生喜歡的,達不到預期效果。
(三)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相對單一
“土木工程概論”作為最早入門的課程,教學方式主要還是教師“教”,學生“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與高中階段“填鴨式”教學方式很相似,部分教師會利用線上資源或者采用學生討論等教學方式,但大部分時間還是以有序的講授為主,由于教學內容多且概述性強,學生感覺需要學習的內容太多,但卻不具體,呈現越聽越迷糊的狀態,學生對這門課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隨著內容的增多而變得更差。
“土木工程概論”一般屬于考查課或者選修課程,但考核方式與考試課很相似,總成績多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加權評定,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比例一般為3∶7或者4∶6,而期末成績一般采用試卷或撰寫課程論文等形式,試卷采取開卷,學生成績差別較小,對于大一新生而言,專業度掌握不夠,任課教師面對幾個班的學生,想做到每位學生都指導很困難,最后課程考核不能反映學生學習獲得度,流于形式[5]。
二、“土木工程概論” “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問題
(一)教學內容主要以專業為主忽略了專業與德育的結合
“土木工程概論”是土木工程及相關專業先導課,涵蓋內容多但學時卻不斷減少,教師在有限時間內僅能把專業知識講完,因而忽略了思政知識的融入,沒有結合課程內容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培養學生增強工程師責任擔當及愛國情懷等方面效果欠缺,學生一般都是大一新生,專業基礎幾乎為零,而“土木工程概論”卻涉及土木方方面面,學生學得較吃力,想讓學生學會就會有大量的引申內容,必然占用學時,如果再加上思政內容,則易顧此失彼。
(二)課程思政教學準備不夠、考核標準不明確
在專業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不是簡單的生硬灌輸,課程思政內容應結合專業知識,這就需要仔細梳理與開發專業內容,不但平時要進行專業備課還需要思政備課,大量課前準備會消耗很多教師時間,尤其當下土木工程概論教材中很少有思政元素,所有思政內容需要教師自行查閱大量資料。課程目標中思政目標實施與考核標準難度細化,課程思政開展有大量主觀因素,學校將課程論文、課程作業等及時融入思政元素也不能判別每位學生的好壞,標準很難制訂,易將思政目標流于表面。
(三)專業教師對思政元素的理解不到位,思政授課能力薄弱
專業教師研究范圍一般與專業相關,課程思政是一個全新的教學范疇,對于從事專業研究或者教學研究的專業教師而言難度較大,部分老師不能區別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認為只要是思政就應該由專門的思政教師負責而不是由專業課教師負責,在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結合生硬,出現“兩層皮”現象。由于“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涉及范圍較廣,對于青年教師授課有難度,一般由年長有經驗的教師授課。而多年教學經驗教師專業度很高,對于思政元素認知卻很難起步,在講專業知識過程中強行加入思政元素,學生接受起來較為突兀,所以各學校應加強對專業教師思政素質的培養[6]。
三、應用型高校“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建設
(一)合理制定“土木工程概論”專業課程目標與思政課程目標
“土木工程概論”是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及相關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并根據本校建筑土木特色,開設成為全校通識選修課,可讓更多學生了解認識什么是土木工程及土木工程師的使命擔當。
該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土木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內容、基本知識,專業課程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7]:1.全面了解土木工程所涉及領域的基本內容、成就和發展概況,初步構建專業基礎;2.基本了解各種土木工程材料、各種結構形式、各種荷載及其傳力路線、土木學科領域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初步樹立專業意識;3.基本了解土木工程涉及領域的施工技術、建設程序、項目管理、法律法規等基本內容,初步具備土木工程師的法律意識;4.初步了解土木工程師應具備的知識體系,知道拓展新知識的途徑與方法,具有不斷學習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本課程的思政目標宗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以“大國工匠精神”為典范,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培養學生求實、嚴謹、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思政教育目標包括[8]:1.通過學習土木工程所涉及領域的最新動態、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及優秀典型工程實例,激發學生大國自信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堅定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理想。2.通過學習土木工程涉及領域工程設施及建設,了解設計和建造基本原則,結合各類典型工程案例分析,講解其工程智慧,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意識及創新意識。3.通過學習土木工程師的權利義務與責任、舉例各類工程事故,讓學生樹立職業敬畏感和社會責任意識;學習優秀土木人典型案例了解“大國工匠精神”,明白土木人的成功靠的是專注、努力與磨礪。
(二)把課程思政元素合理融入專業教學內容
優化“土木工程概論”教學內容,采用項目教學法,更新涉及的專業知識,根據課程內容規范思政內容,思政內容與專業內容融合恰到好處,每次課前均應制訂課程思政方案,根據項目做到主題明確、有的放矢,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講授與學生產生共鳴和認同感。避免思政內容生搬硬套、碎片化,讓學生產生反感情緒。避免為了思政而思政,跟風走過場,主要從工程師職責、專業領域范疇經典案例、大國工匠精神、優秀土木工程從業者事跡等,全方面讓學生理解工程師責任擔當,培養工程思維意識及創新意識,激發學生愛國自豪感,樹立土木安全責任意識等。
(三)注重專業教師思政知識學習與積累
做好課程思政關鍵在于教師,作為課程思政主體,加強任課教師的師德師風思想教育工作,持續加強理論學習、政治素質過硬、勇于擔當、各方面都應做到為人師表、時刻注意個人言行引領作用。積極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方案計劃制訂,開發合適的課程思政主題,涉獵土木工程及相關領域文化,認真備課,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有效融合思政元素,如講到土木工程防災與減災時,通過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案例的講授,讓學生了解土木工程師在預防地震可以做哪些工作,樹立工程師責任擔當意識等,通過不斷學習充實提高自己,做好知識積累,提高業務能力與思想素養,教書育人兩手抓,在做到真學真信真教的基礎上,使課程思政元素深入學生腦與心,達到育人效果。
(四)完善具有課程因素課程考評體系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考評體系,由于“土木工程概論”是一門考查課,最終成績由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組成,加強過程考核,包括出勤成績、項目成績、線上表現等;其中項目成績通過分組完成不同的項目,由小組間打分、PPT答辯、教師考核等加權組成,項目可以是工程案例、撰寫論文、小品演繹等,通過過程性考核了解學生學習效果,包括工程師責任擔當、工程案例辯證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工程意識創新能力等,讓所有學生均參與其中,提升學生學習熱情,達到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四、應用型高校“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改革成效
(一)實現課程的專業教學目標和思政目標相輔相成結合統一
通過挖掘合適的思政素材和專業教學切入點,采用多媒體、視頻等信息媒介教學手段,注重項目案例教學,實施期末+過程考核方式,并側重過程性,以多種形式保障全體學生參與課程、感受課程、體悟專業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所傳遞正確的價值取向,真正實現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
(二)教學方案設計更加合理
增設優秀典型工程案例的技術創新、優秀土木人的工程智慧等思政內容,通過課堂講授,讓學生全面了解我國在土木工程各領域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增強“大國自信”意識,懂得“工匠精神”,將自己個人的發展和“中國夢”緊密聯系起來。
(三)提升學生參與度,強化與提升學生的品格和人格
通過各種項目、撰寫論文、小品演繹、PPT答辯等方式,充分給予學生思考和感悟的時間和空間,再通過教師點評進行引導和強化,強化學生的職業使命和責任感。在專業教學中融合“思政元素”相得益彰、互為補充,真正實現“協同育人”的成效,培養學生求實、嚴謹、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五、結語
自“土木工程概論”課程被確定為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以來,經過建設,效果已初見成效。土木工程及相關專業學生和選修該門課程其他專業學生對該門課程教學內容、教師水平、授課理念風格及考評系統均給予充分肯定。“土木工程概論”作為土木工程及相關專業先導性課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增加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探索思政教育,對學生工程意識的建立、培養責任擔當、愛國情懷工匠精神等至關重要,在授課教師正確價值導向下,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有效統一,對大一新生專業素養與工程意識的建立大有裨益,當然“土木工程概論”僅僅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思政”的起步,只有在后續專業課程中均合理融合思政元素,讓思政教育貫穿專業教育全過程,才會使學生有更多收獲。
參考文獻:
[1] 潘洪科,徐理,簡小生,等. 基于“點、線、面、體”立體化育人的課程思政思考與實踐——以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為例[J]. 新余學院學報,2021,26(03):104-109.
[2] 馬冬冬. “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方式改革策略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20(26):188-189.
[3] 程玲. 談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育改革[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0,34(05):11-13.
[4] 葉志明. 土木工程概論(第5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 陳濤,李聚軒. 在線課程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改革[J]. 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0,22(05):85-87.
[6] 蘇煒,汪菁. 基于“土木工程概論”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幾點認識[J]. 中州大學學報,2019,36(06):91-95.
[7] 彭亞萍,胡大柱,茍小泉,等. 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與實踐[J]. 高教學刊,2019(02):128-129+132.
[8] 李軍華,姚海慧,肖建清. “融德于教”立體多元化融合式課程思政建設的探討——以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為例[J].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21(05):101-106.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