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霞
摘? 要:新時期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要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實踐活動,促進積累語言經驗。面對全新的育人任務,原有的單文本閱讀指導模式已經無法發揮作用,在大環境的引導下,整本書閱讀教學逐漸興起。當閱讀教學的重心轉移到相應的語文素材中,學生的閱讀興趣、文化素養也將得到同步提升。文章結合高中語文教學展開論述,探討如何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以往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大多圍繞單文本展開,文本篇幅有限。這些閱讀素材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教書育人”的教學目標,但學生難以理解作品的真正內涵,文化修養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夠將略讀與精讀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全新的閱讀學習方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對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來說,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引入勢在必行。
一、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施意義
1. 豐富語文積累,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語文教學活動的效率與學生的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等關鍵素養密切相關,借助語文教學活動能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開發出語文課程育人的最大價值。但從現有的教學實踐來看,課堂上的閱讀文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學生的閱讀多帶有強烈的目的性,閱讀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學生很難在參與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修養。對于學生來說,單文本閱讀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其學習需求。借由整本書閱讀教學重新調整教學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新的文化學習素材。當教學工作圍繞著整本書開展,學生能夠配合課堂上的教學文本進行課外閱讀延伸,深入解讀文本中的情感、文化,從而形成感性思維。對于學生來說,整本書閱讀教學難度更大,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學生會產生閱讀、探究的興趣,并主動進行后續文本的閱讀活動。由此可見,整本書閱讀教學是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有效手段,更是提升個人文化修養的有效途徑。
2. 突出課程的教育功能與育人價值
高中語文課程承擔著文化育人、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等多重任務,閱讀是完成相關任務的重要手段。對于具有文化意識和獨立思維的高中生來說,其正是在閱讀活動中不斷認識文化知識的。但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對于閱讀活動過于關注,忽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也忽視了閱讀教學中相關文本的育人價值。創新閱讀教學模式,將感悟、探究、創新等內容帶入到閱讀教學活動中,能使語文閱讀教學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整本書閱讀教學可以幫助教師達成這一目標。在實施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對整本書進行閱讀、鑒賞,并隨之獲得語文學習經驗。在課堂上,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習文化知識,除了基本的語言表達技巧,作者的情感、創作目的也能夠通過閱讀活動傳遞給學生。站在高中生的角度上審視整本書閱讀教學,有關教學活動正在演化為一場場思想交流的盛會。教師未必對教學活動進行了干預,但學生正在通過主觀意識和學習能力剖析語文課程。
二、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1. 依托教材資源,明確教學任務
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傾向于課外的閱讀教學活動,旨在將教學文本與課外閱讀資源整合起來,對學生提出新的閱讀任務。而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部分教師盲目解讀課堂上沒有提及的“課外部分”,導致學生對課堂教學素材失去了興趣。因此,在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保障教材內容在語文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依托教材內容來重新設計、整合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以此打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新局面。教師可以嘗試利用教學材料導入語文閱讀資源,在消除學生對整本書閱讀教學陌生感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必修上冊《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圍繞《故都的秋》引入整本書的閱讀教學活動。作品創作于作者的漂泊時期,也創作于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故都的秋》包含著作者對于故鄉的思念,也包含著作者對于安定的期盼。解讀課文內容之后,學生對作者的創作情感有了新的認識,自然也會產生新的閱讀熱情:是文人都有“悲秋”情懷,還是文人的“悲秋”受到環境、遭遇的影響?在學生提出相關問題之后,教師結合《蔦蘿集》《浙東景物紀略》等作品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帶領學生體驗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的情感表現,幫助學生解讀作者內心的情感變化。高中語文課文中文人墨客的感時傷懷之情并不少見,這種真摯的情感更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利用豐富的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此來設計教學活動。
2. 借助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模式
整本書閱讀教學難度大、周期長。當教學活動從解讀一篇文章變為解讀一本書,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化情感都將面臨新的考驗。梳理清晰的文章脈絡,整理故事的主要結構,能加快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速度,加深學生對相關文學作品的理解。對此,教師可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中利用技術手段幫助學生解讀文本關鍵信息,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
例如,教材必修下冊《雷雨(節選)》這篇課文選取了魯大海、周樸園等人爆發沖突的片段,雖然不是沖突的高潮,但是已經為沖突的后續發生埋下了伏筆。使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作品中的關鍵情節梳理出來。當魯侍萍與周樸園夫妻相遇、當魯大海與周樸園父子相遇、當周萍與魯侍萍母子相遇,故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對于大團圓結局的追求,使得學生想要創造一個“圓滿”的結尾:母子相認,夫妻團圓,父子冰釋前嫌。但在《雷雨》中,這樣的故事結局是不可能的:魯大海與剝削他人的周樸園對立,魯侍萍與忘恩負義的周樸園對立,所有的矛盾已經集合起來,只待爆發。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的感想、期望與作品的最終結局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思考矛盾爆發的深層原因,并向學生提出問題:《雷雨》為何要創造一個如此激烈的矛盾背景?諸多矛盾為何無法調和?讓學生在產生感悟的同時獨立思考。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看清作品的“來龍去脈”,縮短解讀文本的時間。
3. 討論、鑒賞作品,培養文化品位
整本書閱讀教學圍繞著文學作品開展教學指導工作,更加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與文化品位的培養。在參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具有獨立意識的高中生能夠嘗試借助自己的思維去理解相關文學作品。對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審美情感,為學生創造閱讀、鑒賞相關作品的機會,鼓勵學生以全新的方式參與到閱讀活動中。
例如,在教學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老人與海(節選)》這篇課文時,有的學生認為,整個故事用簡短的幾句話就能概括:老人捕捉了一條大馬林魚,但最終大魚被鯊魚吃光了,老人在海上漂流了很久,只拖回一副魚骨頭。當學生給出這樣的觀點時,教師不能急于反駁,而是要鼓勵學生體驗故事的核心情感,通過小組交流來解讀作品。通過討論,學生最終得到結論,老人的失敗只是假象,老人的抗爭、頑強、樂觀支撐著老人在海上漂流,這才是作者想要傳達的精神。精神力量,是《老人與海》的核心支柱。讓學生用自己的文化思維去鑒賞作品,能夠讓學生發現文學作品中傳遞的精神力量,從而獲得全新的閱讀體驗。
對于高中生來說,整本書閱讀教學富有挑戰性。要想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則要抓住文章中的情感、文化開展教學活動,鼓勵學生與作品、作者進行對話,透過文字解讀作品的精神內涵,這樣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才更能體現出語文閱讀教學的育人價值。
基金項目:2020年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高中階段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GS[2020]GHB2100)。
參考文獻:
[1]龔麗敏. 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探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6).
[2]劉千秋,董小玉. 高中“整本書閱讀”的現狀調查及方法研究[J]. 語文建設,2017(28).
[3]武國榮. 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優勢及方法指導探略[J]. 語文課內外,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