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
中圖分類號:G871.1?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6-231-02
摘? ? 要? 手槍射擊是警校訓練的必備科目,也是每一位警務人員的必備技能。警官學院是培養警察的基地,手槍射擊實戰教學訓練更是重要的訓練項目。新時期,手槍射擊實戰教學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方式,把握實戰教學技巧和動作要領。本文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手槍射擊實戰教學訓練的要點,從訓練主體和客體探討了手槍射擊實戰教學訓練中的問題,并提出了開展射擊實戰教學訓練的建議,主要包括提高對開展射擊實戰教學訓練的緊迫性、養成槍支使用安全意識和安全規范動作習慣、注重法律法規學習,依法、合理使用槍支、注重實戰心理訓練,提高對使用槍支的控制力,以此提升手槍實戰訓練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 手槍射擊? 心理緊張? 安全意識? 實戰教學
手槍射擊實戰教學的效率直接決定警務人員未來的射擊技能,為了提升警務人員射擊質量,需要加強手槍射擊實戰教學的訓練效果。同時,需要挖掘手槍射擊實戰教學存在的不足,分析手槍射擊實戰教學訓練的特征,制定有效的解決辦法,從而保證手槍射擊實戰教學質量和水平,為警務人員射擊技能提供保障。
一、手槍射擊實戰教學訓練的要點分析
(一)距離近,目標位置變化靈活
手槍射擊實戰教學是模仿真實情境下的射擊教學訓練模式,警務人員和持槍匪徒的交火多是近戰,即雙方距離較近,射擊目標位置靈活多變,并且這種變化毫無規律性可言。由此,在手槍射擊實戰教學中,需要掌握距離近和射擊目標動態性的特征,注重培養警務人員近距離的移動射擊能力。
(二)突然性短捷性和被動性
在實戰過程中,手槍射擊往往具有突發性,因為外在條件和環境的復雜性和危害性,警務人員需要在短時間內迅速鎖定并控制目標。基于這種需求,手槍射擊實戰教學需要注重快速反應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提升被動狀態的突擊和解決能力,以便在危局中一擊破敵,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三)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手槍射擊實戰教學存在危險性,特別是部分學員對手槍控制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開展射擊訓練存在一定隱患,若不注意很可能導致手槍射擊出現偏差,造成人員傷亡情況。因此,需要在手槍射擊實戰教學中保證對危險行為的預知和防范,規范訓練行為,掌握操作程序和要領,提升手槍射擊實戰教學的安全性。
二、手槍射擊實戰教學訓練中的問題
(一)手槍射擊實戰教學訓練主體問題分析
從主體方面來講,手槍射擊實戰教學的問題主要存在于教學目標不清楚、教學定位不清晰,仍然使用傳統教學方法和理念設計教學環節和內容的,忽視了手槍射擊實戰教學的安全性、規范性等的問題,僅將準度作為衡量訓練效果的唯一標準。傳統射擊訓練理念固然有一定優勢,但隨著發展對實戰的貢獻力有限,許多學員在手槍射擊實戰教學中表現優異,精準度也很高,但在實戰中出現了手槍控制能力不足、精準度變差等一系列情況,更有甚者教學中成績優質,實戰卻不敢開槍。因此,實戰和手槍射擊實戰教學的差異是很大的,實戰的危險性更強,如果出現問題將造成嚴重的傷亡。而且,學院的手槍射擊實戰教學訓練環節和條件確實與客觀實戰存在很大差異,即便是實戰訓練也不可能和實戰槍擊事件完全符合。學院需要調整手槍射擊實戰教學的規劃與策略,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保持針對性。另外,手槍射擊實戰教學的成本支出較高,槍彈的消耗量比較大,這就使得部分基層公安機關和警官學院難以達到一線民警每年不少于100發的射擊訓練標準。
(二)手槍射擊實戰教學訓練客體問題分析
從客體角度來講,射擊對學員的吸引力較大,許多學員都在手槍射擊實戰教學中積極表現,一方面為了滿足興趣需求,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射擊技能。不過,他們對手槍射擊的認知不足,無法充分考慮到安全性、危險性等因素,也有部分學員的心理素質較差,在手槍射擊實戰教學中經常出現槍支控制不足,操作方法不正確的現象。一些一線警務人員在實戰中難以合理控制心理狀況,導致準度下降,甚至出現了走火的情況,這不僅導致行動充滿未知因素,更容易因走火導致警方處于劣勢,在槍擊中無法有效鎖定和解決匪徒。也有一部分學員因為害怕出事故,不愿意參與手槍射擊實戰教學。結合調查分析發現,許多警官學院的手槍射擊實戰教學場地不規范,因為經費限制導致訓練條件較差,嚴重影響學員的訓練效率。同時,在手槍射擊實戰教學中手槍距離把控在25M的范圍,在考核中也是以25M手槍考核為準。可實戰中并非如此,實戰的槍擊距離隨意性較大,這也是造成部分學員實戰槍擊效果較差的原因。然后,實戰過程中的環境條件、時間因素都具有未知性和不確定性,部分民警因為心理壓力影響,難以在實戰中有出色的發揮,再加上訓練中的不理想表現,導致警務人員無法嫻熟的使用手槍。目前,警務人員執法形勢嚴峻,手槍實戰能力是必備素質,是克敵制勝的關鍵所在。
三、開展射擊實戰教學訓練的建議
(一)提高對開展射擊實戰教學訓練的緊迫性
在手槍射擊實戰教學過程中,需要從思想意識層面作出改變,提高對手槍射擊實戰教學訓練緊迫性的認知,改變以往訓練理念和認知觀點。實戰訓練始終是警官學院的重要課程,直接影響著警務人員的實戰技能和水平。但部分學員或者警務人員對手槍射擊實戰教學的重視性不足,無法有效加強手槍射擊實戰教學效率,也就無法深化教學效果。因此,各級領導需要正視這種問題,指導和督促學員及學院了解到手槍射擊實戰教學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改變思想領域里的輕視態度,將手槍射擊實戰教學放在實戰訓練的重要位置。同時,為了加強手槍射擊實戰教學效果,提升警務人員手槍實戰能力,要加強射擊實戰科研,建立“訓戰合一”的訓練形式,重點部署各項手槍射擊實戰教學項目,在分析學員手槍射擊實戰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對其射擊能力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了解公安實戰總體情況,以此制定學員手槍射擊實戰教學任務。需要對目前暴力事件和涉槍事件進行分析,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可以聘請優秀民警進行槍擊教學,利用其豐富的實戰經驗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形式,不斷優化手槍射擊實戰教學方法,從而提升警務人員的實戰射擊能力。
(二)養成槍支使用安全意識和安全規范動作習慣
要想加強手槍射擊實戰教學效果,需要養成槍支使用安全意識和安全規范動作習慣。這也是熟練槍支動作,提升射擊技能水平的重要方法。學員要始終對武器保持警覺性,培養謹慎心理和安全意識,每一個警務人員都需要樹立“動槍無小事、開槍有責任”的意識,用謹慎的思想指導自己的開槍行為。之后需要注重培養正確、安全、規范武器使用習慣和槍支攜帶方法,不要出現隨意玩槍、拔槍、扣扳機的行為,規范自己的動作,避免出現不安全行為,在手槍射擊實戰教學中要按照規定程序進行操作,養成規范性的射擊習慣,這也是提升實戰射擊能力的基礎。在規范學員養成規范性動作習慣的管理上,可以制定嚴格的訓練要求和強制性的管理制度,比如說學院推出相關管理規定,學員用槍前必須檢查槍械,除必要射擊外,扣扳機的手指要放在扳機護圈外、不向射擊目標之外的其他物體射擊等等。
(三)注重法律法規學習,依法、合理使用槍支
警務人員的槍支使用是建立在合法、合規基礎上,是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的規定,文件中對警務人員的槍支允許使用和不允許使用有著清晰的界限。警務人員在使用槍支之前需要滿足四個條件:一是明確對方身份,亮明自己身份;二是令無關人員迅速撤離,避免誤傷;三是實施警告;四是在警告無效后方可進行射擊。不過,很多情況下暴力事件和槍擊情況發生的比較突然,對上述四種條件的判斷難以確定,尤其是在“明確對方身份,亮明自己身份”的標準中具有一定難度,很可能在為實施警告的情況下遭到襲擊,這種時候若嚴格按照上述四種條件執行將失去先機。為此,警務人員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槍支使用法律法規的學習,嚴格按照使用程序和標準使用槍支。另一方面需要根據現場情況靈活的作出決策,在合理、合法、合情的基礎上利用槍支完成任務。這就需要在手槍射擊實戰教學中培養法律規范,樹立強烈的槍支使用法律意識,具備槍支使用的常識,以此提升槍支使用素質,在實戰中自發養成依法、合理、合情的使用槍支行為。
(四)注重實戰心理訓練,提高對使用槍支的控制力
手槍射擊實戰教學需要注重實戰心理訓練,提高對槍支使用的控制力,學員在槍支的使用中需要具有較強的心理素質,而手槍射擊實戰教學則是以動中求穩、穩中求準為基本出發點,提升學員對警務執法工作復雜性、艱苦性和危險性的認知,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利用心理暗示、情境刺激、情緒體驗等多種方式鍛煉警務人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素質,培養臨危不亂的意志,鍛煉堅毅和沉著的性格。之后,需要掌握槍支使用的原理,加深對槍支的了解,消除對槍支使用的恐懼,增強對槍支的控制能力。這是警務人員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武器,是解決匪徒的工具,警務人員要樹立正確的意識,控制槍支使用的緊張心理,增強槍支控制能力,以此有效提高槍支射擊能力。
四、結語
警務人員是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力量,其執法能力更是衡量這種保障力量強弱的關鍵。而槍支射擊能力則是影響執法能力的主要因素,手槍射擊實戰教學是從訓練角度提升警務人員手槍實戰水平。為了滿足這個目標,需要改變以往手槍實戰訓練的輕視觀點,了解到實戰教學的緊迫性,還需要培養學員槍支使用的安全意識和規范動作習慣,嚴格使用槍械。之后加強槍支使用法律的學習,在滿足合法合規使用槍支的基礎上可以根據現場情況進行靈活決策。最后,需要培養警務人員的過硬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槍支使用觀念,提升槍支控制能力。通過手槍射擊實戰教學提升警務人員的執法能力,為社會穩定和諧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華忠,陳華,張雨翔.民警手槍射擊訓練易被忽略之處[J].輕兵器,2021(01):4.
[2]麻海龍.從實戰要求出發談警察手槍概略射擊訓練[J].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18(02):85-88.
[3]顧明.手槍近距離射擊技戰術研究[J].視界觀,2020(10):1.
[4]臧家玉.青少年手槍射擊運動員體能訓練方法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