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珍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2019年8月,中央文件《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 中明確提出“各高校要重點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憲法法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設定課程模塊,開設系列選擇性必修課程”。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 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重要命題。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提出,通過強化“四史”教育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引領作用。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重視學習歷史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2021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在全社會開展“四史”宣傳教育活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下簡稱“四史”),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資源和有力支撐。而思政課也是宣傳教育學習“四史”的重要媒介。可以說,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既是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任務,又是新時代辦好高校思政課的題中應有之義。
目前還沒有高校在思政課課程體系的框架下專門開設的“四史”教育課程,但從現有的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來看,各門課程都十分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四史”教育。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下稱《原理》)中,涉及到對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進程的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下稱《概論》)的教學內容內在地包括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課程中,社會主義發展史和黨史生動體現了理想信念的指引作用;黨史與新中國史有力彰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開放史深刻詮釋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下稱《綱要》)是專門進行中國近現代歷史教育的課程,是高校思政課進行“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四史”內容貫穿于高校各門思政課之中,對高校思政課發展具有全局性意義。
一是“四史”教育有利于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學生時常表現出對中國歷史尤其是近代史的濃厚興趣,但多數人缺乏對歷史發展脈絡的清晰把握,缺乏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加上現當代大學生處于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容易被網絡中碎片化、片面化、絕對化的信息所誤導。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在社會中泛濫,意識形態領域面臨多元、多樣與多變的巨大沖擊,要堅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牢記初心使命,就需要加強“四史”教育,幫助大學生擴展歷史視野、增強歷史思維能力,并且學會運用歷史思維了解過去,分析現狀,把握將來,從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點,為他們形成正確價值觀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二是“四史”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優化。一方面,“四史”教育為高校思政課增添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歷史材料和歷史故事具有生動性、多樣性和鮮活性等特點,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潛質。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四史”教育,就是要選取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與改革這三個時期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將其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學習和工作中都要盡力深入歷史過程和“四史”資料之中,用歷史資料作為最真實可靠的論據,用史論結合的方式有效的說明思政課程中較為抽象的理論觀點,達到擴展學生的思維視野,眼伸思維深度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形式也在“四史”教育融入的過程中得到了豐富和優化。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必然要將用于歷史教育的特定教學組織形式體現于高校思政課堂之中。例如播放歷史影像資料、參觀當地博物館、游覽歷史遺址、對歷史事件進行藝術加工再創作等。為了更好的進行“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組織形式也將更加多樣化。
三是“四史”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拓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 中提到,要辦好思政課,就必須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的統一。政治引導是思政課的基本功能,要求教師加強思政課的理論研究,增強思政課的學理性。“四史”教育作為堅定大學生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重要途徑,其內容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其政治性要求高校思政課在日常教學與研究中要講清歷史事實、理清歷史發展脈絡。同時,“四史”教育具有方法論的功能和屬性。即“四史”教育中所蘊涵的歷史研究法,要求我們運用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歷史事件進行縱向比較研究。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后,還要將歷史研究法貫通于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和研究之中,作為方法論基礎,對教學與科研做到耐心打磨、精心專研,實現高校思政課在學理性上的突破,從而凸顯出高校思政教學與研究的學科特征與科學屬性。
目前“四史”的具體內容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之中已經有所體現,但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仍然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四史”教育的知識體系不夠充實完整。首先,社會主義發展史特別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教學內容非常薄弱。截止目前,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中會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內容有所涉及,但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整體而言教學內容過于簡略,沒有系統講授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課程,這是目前高校“四史”教育的明顯短板。其次,改革開放史的教學內容過于簡略。改革開放已經持續四十年有余,其中有太多震撼人心的時刻,黨和國家積累了大量的智慧和經驗,取得了彪炳千秋的成就。因而,改革開放史應當是生動的、詳實的、震撼人心的。但目前高校思政課中的改革開放史內容較為單薄,只涉及對幾次關鍵的歷史節點的描述,主要呈現形式是通過黨內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改革發展過程中得出的重大歷史結論來對這段歷史進行評價。而沒有將改革開放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論”重于“史”,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史過程不能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得到全面、具體、生動的體現。
二是對“四史”教育的內容缺乏整體規劃。目前各門思政課中雖然都對“四史”的內容有所涉及,但各門課程對應承擔的“四史”教育的具體內容并沒有進行明確的規劃,完整的教學體系建構,內容之間沒有有效銜接或形成一個有機連貫的整體。歷史的學習向來強調連貫性,因為連貫性有利于我們開展縱向比較,從而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高校思政課中分散的“四史”學習方式,加大了學習難度,也不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面、系統了解“四史”知識,難以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知識體系。同時,“四史”在思政課教學中起著極其重要的背景性知識的鋪墊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四史”的內容往往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原理》和《概論》時缺乏基礎的歷史知識,從而感覺到課程晦澀難懂。
三是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升。思政課教師整體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對于辦好高校思政課起著關鍵性作用。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中,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涉及面會更加廣闊,教學重點也會進行調整,專業性也會更強。但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質量參差不齊,呈現出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部分思政課教師進取心不強。表現為,對于教學工作缺乏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對外部環境和學生思想觀念的變化缺乏敏銳的洞察能力。對于思政課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在“四史”融入后的調整缺乏良好的應對措施,影響“四史”教育的實際教學效果。其次,部分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部分教師憑借自身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廣博的綜合知識,以及高水平的教學能力在課堂中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部分教師的課堂枯燥乏味,與學生毫無互動,也沒有產生思想上的交流,在這樣的思政課課堂中學生是很難有收獲的。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同時有助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優化。“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路徑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教材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礎,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首先要編寫好統一的“四史”教材。應當進一步充實社會主義發展史特別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內容,把深化《綱要》課內容改革放在重要地位,充實改革開放史的內容,及時將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綱要》課的課程體系。統一的教材不僅能為教學提供基本的方向,還能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對社會上的一些錯誤觀點進行澄清。完善的教材體系只是讓學生學好“四史”的一個必要前提,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四史”,還必須重視課堂教學,將抽象化、理論化、靜態話的教材體系轉化為具體化、生活化、動態化的教學體系。教材內容和教學現實之間存在的矛盾決定了兩者之間轉化的必要性。首先,社會實踐是具體的、發展變化著的,固定的教材內容無法準確反映深度的、變動的實踐。教材中無法呈現的實踐的深度,需要利用教學手段進行彌補。其次,矛盾存在于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并成為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教材內容按照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編排,必須保證知識之間的邏輯順暢,不存在任何邏輯矛盾。將以教材為中心轉化為以教學為中心,注重以生為本,對于學生所關心的問題及時作出回應。
二是做好“四史”教育內容的的規劃與銜接。做好“四史”教育內容的規劃與銜接,是有效開展“四史”教育的一個重要條件。要明確高校思政課各門課程應具體負責的關于“四史”教育的內容,《原理》主要負責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內容,《綱要》負責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這三部分的內容;《概論》主要以“四史”內容為背景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做到內容之間的相互銜接,前后鋪墊,主次分明。同時,思政課教師之間要及時進行溝通交流,掌握各門學科的教學進度,推動高校思政課形成分工明確、內容互補的“四史”教育教學體系。可以通過組織召開思政課教師工作研討會的形式,結合各門課程教師的建議,對課程內容進行整體性規劃。同時將課程重點適當的向“四史”教育的內容進行傾斜,提高關于“四史”的授課比重。
三是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能動性。首先,教師擁有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歷史觀教育的前提,所以“四史”教育發揮積極作用的前提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具備正確的歷史觀。講好“四史”課要求教師堅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只有教師有正確的立場、恰當的方法,比較的視野,“四史”教育才能起到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其次,“四史”教師不僅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擔當,更要有扎實的學識和教學素養,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必須著力提高教師自身素養。這要求思政課教師要積極參與“四史”的教育與培訓、持續提高專業能力。最后,加強思政課教師之間的分工與協作。高校思政課涉及到的知識面很廣,一個老師的學術研究可能往往集中于其中一到幾個領域,無法同時涉及到全部內容,這需要老師們進行合理的分工與協作,以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