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姣 呂文磊
摘要:上市企業的運營離不開內部審計工作的高效開展,內部審計是企業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效能的發揮直接影響企業治理的品質。文章在闡述內部審計和企業治理關系的基礎上,結合上市企業內部審計開展的現實狀況,探討了上市企業內部審計管理模式對企業治理的影響,并提出基于內部審計的上市企業治理策略。
關鍵詞:上市企業;內部審計;管理模式;企業治理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項目“環境規制視角下陜西省外資經濟發展及影響效應研究”
(18JK0849)。
作者簡介:卜姣,延安大學經管學院講師;呂文磊,延安大學經管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中圖分類號:F239.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103(2022)06-0153-03
上市企業的健康運營與發展、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利益相關方的權益保障都離不開企業良好的治理效能,而企業治理效能又與內部審計工作息息相關。內部審計,通常指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經濟活動、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實施獨立、客觀的監督、評價和建議,以促進單位完善治理、實現目標的活動。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評價與咨詢功能,有助于提升企業治理效率[1];企業治理效能又決定著內部審計開展的環境與氛圍。兩者密切關聯、互為助長,對于公司的健康運營、長遠發展及戰略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內部審計與企業治理具有目標趨同性
在委托代理理論視域下,為了有效地保障公司股東、董事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使受托者能遵照委托者的意愿來經營和管理公司,使公司實現有效盈利,需要企業治理作為一種利益平衡機制,在保障受托者高效履行經濟職責與管理職責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樣,鑒于委托代理關系的建立,公司投資者或所有者需要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企業經營發展狀況,以保障自身利益不會受損,這就出現了內部審計。公司管理層級的不斷拓展,受托經濟責任不斷延展,也進一步推動了內部審計的發展[2]。
對于企業治理而言,內部審計是促進企業良性治理的重要手段。企業治理體系涵蓋了兩大部分,即企業治理結構和企業治理機制。根據相關規定,企業在所有權、經營權方面處于分離的狀態,同時又因其委托代理關系而使企業治理結構中有諸多受托經濟責任和受托管理責任,這些責任的高效履行及公司盈利目標的實現、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保障都對內部審計有較高的依存性。企業治理效能的提升離不開內部審計,內部審計的順利開展又須以有序的企業治理作為前提和保障[3]。由此可見,內部審計與企業治理具有內在的目標趨同性,二者皆以促進公司價值增值、推動公司健康發展、實現公司戰略目標為根本目的。
企業治理旨在通過協調公司內部各個職能部門的關系,使之形成合力來促進公司各項政策的落實與戰略目標的達成。內部審計有監督評價與咨詢兩大職能:監督評價職能的發揮在于提高財務信息的可信性以及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信息對稱性;咨詢職能的發揮在于優化受托責任環境等。無論是監督評價職能還是咨詢職能都以促進受托責任的履行、保障企業的有序運行為目的。因此,內部審計有助于提高企業的風險管理效能,優化企業治理機制,監督評定企業經營者的管理舉措,助力董事會制定決策等,作為企業制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上市企業內部審計開展的現實狀況
在企業內部方面,一是內部審計職能定位不明。目前多數上市企業的內部審計還是照搬國外經驗,較少根植于本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進行“本土化”創新,主要職能仍然局限于財務審計,有些企業甚至簡單定義為事后“查賬”。二是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欠缺。內部審計只有具有良好的獨立性才能有效保障審計結果的可靠性與準確性。當前,我國上市企業內部審計機構通常隸屬于其他職能部門或與其聯合辦公,把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置于外圍的利益群體中,對內部審計的獨立性造成實質性影響。三是內部審計缺乏考核評價機制。我國很多上市企業雖有內部審計制度,但缺少詳細的獎懲制度,犯了錯也只是罰款了事,經常使內審結果的考核評價及處罰措施處于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狀況。
在內部審計人員方面,根據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知識共同體組織(CBOK)的相關調查,從國際范圍來看,上市企業中由專職審計人員負責審計工作的比例較高,達到95%,而我國上市企業專職審計人員所占比例則遠遠低于國際水平,更多以兼職人員為主。此外就審計人員的工作年限來看,我國上市企業審計人員大多集中于1~5年,僅有少數人履職時間超過了20年,這一狀況與國際相比也呈現落后態勢,究其原因與我國內部審計起步較晚、發展時間尚短有關。就審計從業者的專業知識來看,需要熟悉的專業知識主要有審計法、公司法等,我國上市企業內部審計從業者的知識結構尚不健全、知識領域較為狹窄,在專業技能方面,如理解性業務、數據分析、控制技能等也有待提升。
三、上市企業內部審計管理模式對企業治理的影響
上市企業內部審計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即由財務總監負責組織開展的內部審計模式、由總經理領導開展的內部審計模式、由董事會領導開展的模式。財務總監領導模式較為傳統,以財務審計為主,其優點在于易操作、監督成本較低,缺點則是無法保障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對內部審計促進企業治理效能提升的作用有限。總經理領導模式有利于企業管理層的決策制定,但無法很好地對總經理的管理行為進行監督,客觀性有所受損[4]。董事會領導模式又分為直接受董事會領導的模式以及審計委員會負責組織領導的內部審計模式,這兩種模式各有特點,但總體來說審計部門獨立性和權威性都比較高,因此審計結果更具可信度,也較能實現對公司經理層的監督,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得到了有效拓展。但受審計工作較強的專業性制約,董事會直接領導審計工作的開展可能出現領導力不從心的問題,且董事會的表決、討論等制度可能會制約審計工作開展的效率;審計委員會領導模式則保障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也有利于及時應對解決所發現的問題與缺陷。上市企業內部審計管理模式對企業治理的影響體現為以下方面。
(一)保障企業投資者與高管獲得對稱信息
企業治理結構的日益復雜使內部審計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有助于降低企業受托者的風險。一是通過監督評定經營者的管理行為、政策舉措以及企業財務信息等來使企業所有者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二是通過財務審計及管理審計了解受托方的財務責任與管理責任的履行狀況,由此既有助于降低企業的代理成本、保障企業的正常盈利、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切實利益,也能避免企業委托者與受托者之間的利益沖突,提高彼此之間的信息透明性,規避信息失衡狀況的發生。
(二)穩定和優化企業治理結構
內部審計在推進企業完善治理結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比如借助內部審計工作,董事會可更加全面翔實地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從而提高決策的精準性和管理效能。內部審計與企業治理的多個維度皆可進行有效結合,進而形成協同合力,使風險監控預警更加及時有效,企業借此可提前預防風險的發生,并對管理中的缺陷和漏洞進行彌補。現代企業內部審計已逐漸具有了風險管理的導向,在其助力下,企業可迅速規避和轉移風險,從而降低損失、提高收益,企業的治理結構亦可借此實現完善與優化。
(三)保障和提升財務信息的可信度
在企業運營中,無論是股東、董事會,還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都會非常重視財務報表,因為財務報表涵蓋了企業運營的關鍵數據,通過分析財務報表即可了解和掌握企業的運營狀況。內部審計能有效規避各類操縱會計信息事件的發生,防止報表作假,由此有效增強財務報表信息的可信度,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更為有序,進而使管理層重視和支持內部審計的開展。
四、基于內部審計的上市企業治理策略
(一)選擇最佳的內部審計模式
內部審計模式的確立直接影響審計效率與質量,上市企業應立足公司實際,選用合適的審計模式。通常而言,總經理領導的內部審計模式適用于總經理之下的審計,總經理之上的審計則可用外包等方式來解決,如此可有效保障內部審計工作開展具有良好的獨立性,同時又不至于干擾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另則,由審計委員會負責組織的內部審計無論從優化企業治理結構還是協調企業治理各組成部分關系而言都表現出最佳的適宜性,其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專業技能,有助于提高審計效能、降低審計成本。
(二)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素養
首先,應嚴把人才入口關,制定嚴格的選聘流程與標準,為企業遴選綜合素質過硬的內部審計人員。高素質的審計人員應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審計技能,同時還應對企業的生產運營有足夠認知。其次,應為內部審計人員的成長發展提供完善的培訓再教育機會和平臺。一是聘請專業的會計人才、審計教師來為內部審計人員提供輔導。二是通過組織競賽或輪崗等方式來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實踐經驗,并合理設置獎懲制度,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良好的競爭機制。三是建立人才儲備制度,鑒于內部審計人才流失率高的現狀,可加強與高校的合作,進行聯合式的人才培養,以此來為企業儲備高素質的內部審計人才,提高內部審計部門后續發展潛力。
(三)優化企業治理體系
企業要想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就必須擁有一套相對完善的治理體系。優化企業治理體系是保障內部審計效率與促進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前提與基礎,企業制定和落實舉措,開展運營管理,都以實現其戰略目標為最終旨歸。在完善的治理結構的支持下,企業能及時發現運營管理中的漏洞與風險所在,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同時能有效進行企業內部控制,促進各類規章制度得以落實和執行,從而推進企業價值增值。內部審計應立足企業治理、結合公司實際來運作,以此達到提升企業控制力、規避經營風險、提升經營效率的目的。
內部審計與企業治理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論基礎之上,具有相近的發展目標,即保障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提升企業價值等。內部審計能使企業投資者獲得相關的企業運營信息,使經營決策更具效率,同時有助于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升級和企業治理效能的提升。因此,上市企業要設置合理的內部審計模式,提升審計人員的綜合素養,保障內部審計的獨立性與權威性,使內部審計發揮最佳效能。
參考文獻:
[1]徐天舒,馬珺.上市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9,35(21).
[2]李建紅,周婷媛.公司治理、內部審計質量與企業成長性[J].財會通訊,2019(9).
[3]李世輝,楊麗,曾輝祥.內部審計經理監察能力與企業違規——來自我國中小板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9(8).
[4]祝遵宏,黃莎莎.內部審計合署辦公的實證分析——基于深交所國有上市企業的分析[J].財經科學,2018(4).
責任編輯: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