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梅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為了解真實狀態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況,本文從教師觀念層面、學生學習層面、教師教學層面展開相關研究調查,結合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有效的教學策略,希望課題研究能夠更好地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促使學生的閱讀素養得到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2-013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2.047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提出“要通過閱讀幫助學生感知世界,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閱讀能力”。但由于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現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制約了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教師要不斷強化對有效閱讀策略的探索研究。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從本次調查研究情況來看,現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首先,從教師觀念層面來看。現代閱讀教學觀念的核心是“對話”,閱讀要成為學生、教師、教材的對話過程,但很多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依舊停留在過往的教學觀念當中,沒有關注教學對話的作用,沿襲著“包辦代替”的傳統,將教學的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使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觀念認識不到位,不能及時調整教學行為,使當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較為低效。其次,從學習層面來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閱讀學習才會得到更好的發展[1]。從調查研究情況來看,現下小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還沒有完全形成,如缺乏閱讀學習興趣,不能聯系上下文自主推理閱讀信息、揣摩詞義,同時也未養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這也極大影響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最后,從教學層面來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知識的傳授者,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對學生的閱讀學習做出有效的指導。但從調查研究情況來看,現下很多教師所采用的閱讀方法非常單一,使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缺乏對學生思維情感方面的誘導,這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難以提升。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讓觀念變得有效:重視學生閱讀對話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教師和文本的對話過程”,因此“對話”是現代閱讀教學理念的核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閱讀教學觀念,重視與學生的閱讀對話,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明確教師引導意識,喚醒學生閱讀動力。新課標雖然倡導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并不意味著教師要退出講臺,教師依舊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師要具備引導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閱讀中,實現與作者文本的深入對話交流。如在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文本哪一個情景讓你印象最為深刻?能否對文中優美的語言進行分析?文中人物有怎樣的形象?”通過教師有效問題的引導,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抓住文中的主線脈絡,使學生的閱讀漸入佳境,充分喚醒學生的閱讀動力。
第二,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激活學生閱讀潛能。小學階段的閱讀學習是學生閱讀學習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教師要將學生的閱讀潛能作為教學重點,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創造性和個性化的解讀,助力學生閱讀長遠發展。因此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感受,在課堂中多為學生留出思考交流的時間[2]。如教師可以立足于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充分的對話交流,發表自身個性化的觀點,暢談自身對文章某些內容的感受和想象,這樣的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潛能,是教師樹立正確閱讀教學觀念的體現。
第三,研究學生個性特點,搭建心靈連接的師生關系。新時期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必須要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思想,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融入學生群體,與學生民主、平等對話交流,允許學生在課堂中大膽表達不同的看法,實現與學生之間心靈對話的交流。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對于文章的認知,及時發現學生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快速幫助學生調整解決。
除此之外,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時,還應該加強激勵性教學藝術的運用,在學生對閱讀文本內容產生個性化的解讀亮點時,教師都應該給予高度的肯定和認同,使學生的自主性思考能力和發散性思維得到進一步擴展,激發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思維和探究精神,使學生體驗到抒發己見、迸發靈感的喜悅,這樣一則可以締造師生之間平等、交互式的閱讀探究關系,喚醒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體驗感和親近感,二則也能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對話效率進一步提高,從而破除以往的觀念,助力多向互動語文閱讀課堂的構建,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想根基和模式框架變得更加堅實穩固。
(二)讓學習變得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素養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認識到閱讀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是任何人都不能夠替代的,只有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有效,促使學生的閱讀素養得到提升,才能夠真正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發展,本文建議教師從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方法幾個方面入手,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有效。
第一,激發閱讀興趣,獲得愉悅閱讀體驗。興趣是學生學習路上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閱讀學習充滿興趣,將閱讀視作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得到更好的提升。因此建議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增添更多的趣味元素,幫助學生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如可以通過情景表演、音樂渲染等方式,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采用游戲化教學的方式,將閱讀知識與趣味游戲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寓教于樂的學習,促使學生對閱讀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除此之外,教師在深化學生閱讀體驗時,無論采用何種激趣方式,都應該著力加強對生活元素的旁征博引。生活元素是最貼近學生已有認知體驗的閱讀教學資源,同時也是促進學生開展探索式、體驗式閱讀學習的絕佳材料,善于在閱讀教學激趣引思環節滲透生活元素是一種獨到的教學智慧,不但可以滿足并激發學生的心理期待和閱讀探究期待,也能引領學生基于生活實際探知閱讀文本中蘊含的關鍵思想奧義,從而兼顧學生思維品質的錘煉和閱讀素養的提升,立足生活支點讓語文閱讀學習變得更加有效。
第二,培養良好閱讀習慣,調動閱讀思維。在小學基礎閱讀教學階段,教師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可以讓學生受用一生的。如教師應該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小學生容易在閱讀過程中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而圈畫批注的閱讀習慣可以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明晰學習重點,因此在今后的閱讀教學中,無論是學生閱讀散文、小說,還是詩歌,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圈畫批注,通過抄抄記記、畫畫點點,對重點內容進行標注,以此促使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閱讀。還應該培養學生摘抄積累的習慣,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精彩的段落抄錄在筆記本上,這樣的習慣養成,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同時也可以避免學生遺忘,對學生的閱讀學習是很有助益的。
除此之外,語文閱讀教學是否有效,還在于教師對學生語言綜合性運用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情況。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追求的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程式化的表層閱讀顯然不符合這一指導思想的執行要求,甚至會致使學生陷入非理性的閱讀探究誤區。因此,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時,應該運用教學立意,通過品析文本內容啟迪學生的閱讀思維,針對文本中的好詞佳句,鼓勵學生嘗試開展自編對話訓練和微習作訓練等,強化學生對閱讀課程中語言知識的運用意識和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構建和運用素養以及創造性思維、想象思維,這樣一則可以調整和充實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結構,使閱讀教學方式突破程式化桎梏,二則也能促進學生高階思維品質和語言運用技能的橫向和縱向拓展,從而使學生的閱讀學習習慣趨向個性化、完善化。
第三,傳授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想要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就要將有效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如教師要傳授學生分析語言的閱讀方法。語言分析是小學語文閱讀中常見題型,且多以對語言的修飾分析為主,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將常見的修辭方法(比喻、排比、夸張)技巧運用等進行傳授,促使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得到提升。教師還應教會學生在文章中尋找中心句和關鍵句,將常見中心句的形式告訴學生,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抓住中心句的規律,這對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除此之外,教師在為學生傳授閱讀方法時,還應該重點引導學生凝練閱讀文本的情感線索,情感線索不但可以反映出文章的主旨,也有助于學生順利揭示文本的內涵和精髓,學生明晰文本的情感線索,就意味著形成了科學的閱讀思維方法。因此,教師應該基于情感體驗引領向學生學習閱讀方法和技巧,這樣一則可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悟力,二則也能切實完善學生的語文閱讀技能。
(三)讓教學變得有效:完善閱讀教學環節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最終所產生的教學結果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想要更好地助力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就必須強化學習,不斷完善教學環節,讓自身的教學方法變得更加有效,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實施分層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得不承認學生之間是存在客觀差異的,不同的學生由于先天素質和家庭成長環境不同,在面對同一篇文章時閱讀理解能力也完全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是采用整齊劃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出現“吃不飽”和“吃太撐”的問題。為促使班級中的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實施分層教學,如教師可以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以此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在課堂當中“一展所長”。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循序漸進的提升。
第二,情景與啟發相結合,引導學生充分體驗,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曾多次提到“體驗”一詞,并且將其作為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充分體驗,是保證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景的方式,借助自身生動的語言,對文章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再現描述,以此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想象與體驗。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聲、光、影、像結合的特征,將課程內容情景再現,以此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之感,豐富學生真切的閱讀體驗,使其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
第三,適宜有效評價,輔助調控教學流程。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并且對教學具有反饋和導向的作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更好地保障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的評價必須是適宜有效的。首先,對學生的評價要中肯,能夠給予學生正確的指示,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不要盲目地批評,也不要盲目夸大,要保證評價的中肯性,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助力學生閱讀能力提升[3]。其次,評價要具有啟發性,可促使學生長遠發展,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要僅用“對”或者“錯”這樣含糊的評價詞語,教師必須要幫助學生明確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還需要做出改進,要確保評價具有啟發性,這樣才能夠促使學生的閱讀學習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最后,保證評價語言的多樣化,要讓學生對評價有深刻的印象,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與溫情,這樣學生才能夠接受教師的評價,并在教師的評價下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結語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小學基礎階段,不斷優化閱讀教學,可以為學生閱讀學習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本文針對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觀念、學生學習、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從而助力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提升。
參考文獻:
[1] 楊麗冰.閱讀與悅讀——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1(21):155.
[2] 黨元香.試論開展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7):73.
[3] 劉燕.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路徑研究[J].求知導刊,202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