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蘭
摘 要: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機制下,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將會得到有效提升,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也能獲得良好保障,幼兒家長和教師需要認識到,高質量的學前教育不能單獨依靠幼兒園一方,還需要家庭和社區的共同配合,三方相互協同、相互合作,此才能促進幼兒的高效發展。本文就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實踐展開相關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實踐探索
幼兒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黃金階段,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開展科學化、全面化幼兒教育,在傳授幼兒基礎認知能力的同時,開拓幼兒的學習視野,使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幼兒教師需要認識到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對幼兒健康成長和學習的重要性,利用家庭和社區對幼兒園教育進行延續和補充,充分積極探索三方協同共育的策略。
1.幼兒園、家庭、社區教育闡述
1.1幼兒園教育
在我國幼兒教育起步普遍較晚,正規的幼兒園教育具有開放性、科學性、整體性的特點,而這些特點直接會影響到幼兒將來的發展。幼兒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將保育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幼兒樹立健康發展方向,提升幼兒身心健康素質,促進幼兒實現全方位發展。另外,幼兒園在循序漸進教育中,有效培養幼兒的生活適應能力,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隨著幼兒年齡的上升,幼兒會逐步養成守規矩的意識,幼兒的學習時間也會逐步延長,對后期幼小銜接教學活動開展有著積極作用。
1.2家庭教育
心理學研究發現,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身的,所以家庭教育對個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子女,一直以來,我國的家庭教育大多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父母都通過自身的成功經驗,幫助子女樹立正確的發展方向和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子女少走彎路。在家庭教育成長過程,幼兒完全不需要適應期,這是他們從小生活的環境,對父母有著天生的服從性,但是家庭教育如果出現了裂痕,將會對幼兒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而且這些影響將會是終身的,所以幼兒父母要發揮榜樣作用,充分展示家庭教育的積極價值。
1.3社區教育
幼兒教育社區化是幼教事業未來的必然發展趨勢,幼兒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接受社會教育的機會,而不是一味地局限于在幼兒園和家庭環境中,并且傳統幼兒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封閉性,而社區教育可以使幼兒教育逐步趨于開放化,逐步實現社會教育的滲透,有效發揮教育整體性影響,提升幼兒教育質量。這樣一來,幼兒在學前教育階段提前接觸社會元素,對后期培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2.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現狀
2.1認識不夠到位
調查發現,大部分幼兒家長認為幼兒教育需要幼兒園、家庭、社區三方協同共育實現,這些家長也愿意參與到幼兒園協同教育活動中來,可見大部分家長的幼兒教育意識是比較強的,普遍認可了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和社區教育三方配合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然而,有些家長對協同共育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他們的認識依舊停留在家園共育幼兒園和社區共育層次上,并沒有將家庭、幼兒園、社區三方有機有效聯系起來,甚至也忽視了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之間的融合,這便是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認識不到位的直接體現之一。
2.2共育效率較低
幼教事業是一項典型的社群活動,幼兒教育如果想真正取得成效,實現長遠性發展,首先要學會利用家庭資源和社區資源,在資源共享背景下進一步拓展幼兒教育空間。但是在當前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社區資源利用率普遍比較低,一是因為渠道不順暢,二是因為社區組織有本身的工作,所以在幼兒教育配合方面需要配合。再加上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比較少,這就使得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流于形式,大部分教育活動都是走過場,幼兒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大多差強人意。
3.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策略
3.1提高幼兒教師素質
教師是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活動中的重要組織者,教師的自身素質直接影響到協同共育的成效,所以,幼兒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與家長和社區人員保持良好的溝通,為協同共育打好基礎。此外,教師還要提高自身專業技能,進而更加有把握與家庭、社區開展共育活動。幼兒園可以從三個方向著手:一是“走進來”,邀請專家進行協同共育培訓,親臨共育活動現象進行指導,提出有效建議,為幼兒教育指明方向;二是“走出去”,教育并不是閉門造車,幼兒園需要組織教師前往協同共育水平較高的幼兒園進行學習和觀摩,學習其他幼兒園成功的經驗,并結合本園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創新和改革;三是將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成效納入績效考核體系,鼓勵教師積極爭取社區資源和家長的配合。
3.2提高家長共育意識
在協同共育背景下,不僅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更要重視家長教育意識的提升,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而在幼兒園、家庭、社區共育中,家長從實施者轉變為合作者,在對子女進行教育時,要與教師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同時幼兒教師要賦予家長一定的管理權和監督權,有效拓展家長在幼兒教育工作的深度,挖掘家長強項,建立家長資源庫,為家長創造交流平臺。此外,幼兒教師還需要拓展家長幼教工作的廣度,在協同共育活動中鼓勵家長集思廣益,如果教師單方面進行社區資源挖掘是有一定的難度,而幼兒家長本身就是社區資源一份子,在家園共育前提下,更加容易實現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長此以往,可以逐步促進家長共育意識的提升,為三方協同共育打下良好基礎。
3.3開展多元共育活動
在傳統家園共育中,幼兒園會經常組織親子活動,實現與家長的有效溝通,在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背景下,教師需要轉變活動組織思維,重視社區資源的利用,開展多元化共育活動。教師可以利用社區的公共娛樂設施作為協同教育資源,借助社區自然景觀,組織幼兒進行觀察社區植物的活動,調動幼兒感官積極性,提升幼兒感官體驗,培養幼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必然會形成合力教育,家庭和幼兒園負責幼兒良好德行習慣的培養,社區負責提供豐富的社會性教育資源,更好地實現協同共育,為每一個幼兒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家庭氛圍和社區氛圍,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葛秋霞.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共育的理性思考[J].? 2022(4).
[2]姚世新.依托社區資源開展幼兒園家園共育的實踐探索[J].讀與寫:下旬, 20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