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堯 李昌俊
數學作業是數學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學生獲取、鞏固及應用知識的一種重要方式。本文在“雙減”背景下,對以往初中數學作業存在形式單一、一刀切、作業量大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舉措,旨在減負增效,期望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成功”的目標。
“雙減”中既強調了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又規定了各年級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在“雙減”政策下,數學教師如何結合學科特點、有效設計作業、發揮評價功能、實現提質增效,就成為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本文就如何優化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提出幾點建設性的建議,以供大家參考。
一、目前初中數學作業存在的問題
1.設計形式單一
以往初中數學教師在作業設計方面多數出現“單一化、一刀切、老調重彈、機械乏味、缺乏開放性和啟發性”的現象,很少會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個性發展以及智力等差異,這樣導致數學成績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難以提高,學困生卻“吃不了”,并經常出現抄襲、馬虎了事、不能保質保量完成作業的現象,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產生逆反心理,數學成績難以提高。
2.作業數量偏多
目前,初中生每學期要學語文、數學、英語等多門課程,每門課程或多或少會布置作業,因此學生每天面對的是多門學科作業,如果作業的總量太多,學生就會在各門課程作業之間進行先后的選擇,無形當中對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質量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另外,一些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當中不顧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也不注意與其他課程的協調,每天布置過多的作業,這種只圖“量”,不求“質”,一味地搞題海戰術的做法,不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也不利于培養學生找到做數學作業的樂趣,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下降。
3.作業評價較少
以往數學教師布置作業雜而多,批改作業時,有的教師讓自己所帶不同班級的學生或同班不同組的學生交互批改作業;有的教師因平時工作忙,只對數學結果進行對或錯的評價,沒有顧及學生解題的過程、方法,忽視了形成性的評價,極少寫針對學生個性差異的評語,淡化了作業評價的激勵功能。這些做法都無法發揮出作業評語的激勵作用。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具體措施
1.作業設計多樣化,突出層次性和全面性
目前,教師布置數學作業一般采用教材所配套的作業本,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千篇一律,很少顧及班上學生的個體差異。作業設計的單一性使得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難以完成作業,自然就出現抄襲、應付和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現象,而學有余力的學生又難以得到提高。因此,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的不同,精心設計和合理布置作業,設計時要注意題目的梯度性,遵循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并且突出作業的層次性與全面性、實踐性與生活性、探索性與開放性。具體做法:
①因材施教,分層布置。教師遵循由易到難、因材施教的原則,將每天的作業分成A、B、C三種類型,學生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類型的作業。A類為基礎題,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完成;B類為雙基題,中等生可以選A和B;C類為拓展題或開放題,由優等生完成,并且在A和B類型中選擇自己比較生疏的題目進行訓練。這種“自助餐”式的作業,做到因人而異,各取所需。既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不必為每天完成不了作業而煩惱,又充分調動了各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解題的快樂。
②作業形式多樣。當學生完成A類作業后,可讓學生思考:涉及本節課知識的題型有哪些,各種題型的解法有哪些。B類作業設計一些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的習題,C類作業可設計開放題、探究題和自編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思維能力。比如學生學完一章或一個單元后,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梳理本章知識,構建知識結構體系,并且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出一份單元檢測卷,對做得好的在班上進行展示、交流和檢測。
2.作業設計“少而精”,學生身心齊發展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思想上正確認識到作業并非越多越好,如果一味機械性地重復布置大量作業可能會與提升教學質量的初心背道而馳。因此,數學教師需要精心篩選題目,做到“少而精”,這要求數學教師對初中數學教學大綱非常清楚,知道哪些知識點需要學生了解,哪些需要學生掌握并加以運用,教師根據數學教學大綱要求及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出適合學生的作業。好的作業設計不僅能使學生獲取知識,還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通過一道題的訓練,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解決一系列相關問題。比如學生學完七年級上冊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追趕問題”后,設計如下分層作業:
某學校組織七年級兩個班學生到市博物館參觀。七(1)班的速度為4千米/時,七(2)班的速度為5千米/時。七(1)班出發20分鐘后,七(2)班才出發,同時,七(2)班派班長騎自行車以10千米/時的速度在兩班之間不間斷地來回進行聯絡。 (橫線部分表示被墨水覆蓋)。請你將這道作業補充完整,并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答。要求:①提出的問題,語言表達準確無誤。②A類提1個問題,B類提2~3個問題,C類提3個以上問題。
這種分層布置作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作業的類型、數量與難度,這樣減少了學生機械重復的訓練,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達到了訓練的效果,促使知識在作業中升華,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雙減”工作的舉措。
3.發揮作業評語功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批改作業是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數學作業的批改不僅僅是了解、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在批改作業的時候,一些數學教師除了打分外,還采用等級評價,如“A、B、C、D”“優、良、中、差”,或者是“好、較好、比較好”等,偶爾會寫“你很棒” 等激勵性的評語,但這些評價方式往往比較單一。久而久之,對學生起不到引導、激勵的作用。事實上,批改作業除了要顧及學生作業的過程、方法外,還要適當地寫上一些評語,這對引導學生學習數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寫評語時機把握得好,評語效果會更加明顯。例如,作業完成得較為優秀的學生,可寫“解得巧,你真聰明!”或“解法新穎,真棒!”諸如此類的評語通過對學生的表揚,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熱情。而對學習不太好的學生可盡量去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可寫“最近,你的進步很大!”或者“爭取每次進步一點點!”等。再如,新學期的第一次作業,對數學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可寫上“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對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可寫“一步一個腳印,明天會更好!”通過這些鼓勵性的評語,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愛和期望,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快地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中。因此,數學作業評語的巧妙運用,豐富了數學作業評價的形式和內容,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與評價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分層布置作業,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充分發揮作業評語的激勵作用,促進各層次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