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也同樣面臨挑戰。人才是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也是推動國家發展的內生動力,如何培養更多高質量、國際化的創新型人才,是高校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許多高校紛紛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希望通過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引入,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但當前,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還存在許多問題,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需要進一步探究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將更加深化,這也為中外合作辦學注入了新的動力。合作辦學要回歸初心,出發點就是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服務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提升,同時配合和服務好高校“雙一流”建設。而提升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質量,不僅有助于中外合作辦學的健康、規范發展,同時也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我國培養復合型人才以及提升綜合國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1中外合作辦學的整體現狀
1.1發展勢頭迅猛,監管力度增強
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的國際化,由此也推動了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進程,使其表現出了迅猛的發展勢頭。我國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高校日益增多,同時參與合作的學科專業也在不斷擴大。根據相關資料,2013年已經開始有不少高校開始嘗試中外合作辦學,約占全國高校數量的五分之一,全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及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共570多個。而截至2019年底,全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及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數量已增加至2300多個,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合作國家的數量也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質量卻不容樂觀,2018年7月,教育部依法終止了234個項目或者機構的辦學,主要原因是這些項目或機構的教學質量較差,對優質的教育資源的引進不足,因此導致學科的專業能力較弱,學生滿意度較低。由此可見,國家對于中外合作辦學的監管正不斷完善,這也進一步敦促高校在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的路上扎實前進。
1.2教育層次不斷提升,學歷構成日益優化
中外合作辦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一直以來,我國中外合作辦學以本科層次的培養為主,碩士、博士等高層次的人才培養較少。2011年,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碩士、博士層次的項目增多,自此,我國高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也不斷增加。由此可見,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教育層次不斷提升,培養人才的學歷構成日益優化,我國的中外合作辦學正向著研究型、高層次的方向發展。
1.3學科專業結構逐步擴大,助推我國各行業的新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推動中外合作辦學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初期,合作辦學項目涉及的學科專業大多與經濟緊密聯系,例如,金融、管理、經濟等專業。這些合作辦學的項目是對當時我國高等教育的有益補充,使我國高等教育能與世界接軌,擴展了教育眼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市場經濟人才短缺與質量不高的問題。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與現代化建設的加快,國家對高精尖領域的創新人才需求旺盛,這也推動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科專業結構不斷擴大,開始迅速向工科、理科、醫學等學科拓展,從而推動了我國不同行業的新發展。
1.4地區分布日趨合理,形成中外合作辦學新格局
一直以來,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同時經濟實力較為雄厚,合作辦學有的時候講究“門當戶對”,西部部分學校想與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合作比較困難。因此,東部成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先行者,也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主要集中地。但近年來,國家對西部地區高校采取了政策上的傾斜,西部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逐年增加,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地區分布日趨合理。目前來看,我國東北部及中部的中外合作項目大幅增加,在全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的比例也不斷提升;西部地區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也有所增加,逐步形成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新格局。
2新形勢下中外合作辦學策略
2.1中外合作,融合發展
中外合作辦學的長久發展離不開中外雙方在教學、管理兩方面的融合發展。將引進的優質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融合到高校教學環節中,建設高水平師生互動交流平臺。梳理、整合線上教學等創新性教學模式的優勢,遴選出適合指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進一步發展的方案。
2.2化危為機,促進合作辦學改革
《意見》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提出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大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力度,改進高校境外辦學模式等八項指導意見。在現階段風險防控意識常態化、各國人員流動受到限制的大背景下,國內中外合作辦學相關機構應抓住機會,主動適應新常態,適時調整發展戰略,將“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落在實處,在當前新形勢中促進合作辦學改革實現新突破。
2.3優化現有合作,打造高端平臺
2019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全面提升國際交流合作水平,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高校校際合作中有無實質性合作項目,一方面考察其是否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是否順應新形勢下發展趨勢。對符合國際化發展要求的項目繼續深入發展,不符合的項目予以取締;另一方面,優化合作對象。建議高校優化布局中外合作辦學,積極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如以色列等發達小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打造特色化中外高水平教育平臺。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形勢下中外合作辦學想要保持良好勢態持久發展下去,要緊緊圍繞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方針;發揮中外高校的主體作用搭建聯合教育機制調動雙方教學資源,及時制定相應措施;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質,加強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培養有國際視野并擁有愛國之心的新時代國際化人才。
參考文獻
[1]樸基石,李振宇.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24):13-16.
[2]郭強,張舒,鐘詠.“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路徑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3):35-44.
[3]劉揚,李曉燕,李名義,孔繁盛.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滿意度評價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6,14(04):43-48+61.
作者簡介:邵秀娟,性別:女,出生年:1979年2月10日,籍貫:山東省沂水縣,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