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少雯
摘? 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擔了十分關鍵的教學責任。黨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概論”課程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摒棄歷史虛無主義,同時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身力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黨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8-0041-04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而“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同時黨史還蘊含著豐富的養分。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始終以不畏艱險、勇于拼搏的英勇精神為指引,帶領中國人民撰寫了最為絢麗多彩的歷史篇章。
教育部辦公廳提出明確要求,需要對思政課進行合理運用,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切實合理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政治意識和認同感,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前行,將民族復興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努力拼搏、為之奮斗。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應將黨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有機結合,以合理的方式讓二者進行深度融合,這對于新的歷史時期下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工作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黨史教育融入“概論”課程的時代意義
合理地利用黨史內容,深入挖掘黨史價值,是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黨史教育對大學生的培養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
黨的歷史,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具體的發展歷程,比較切實、全面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奮勇向前的具體情況。將黨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有機結合,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為學生后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精神基礎。當前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思想觀點相互沖擊碰撞,易動搖青年人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正確的黨史觀,思想政治理論課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
一是讓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行深入了解。教師需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如何歷經磨難,由弱變強,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獨立與解放。中國共產黨始終心系百姓,為人民服務,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人民才能夠發自內心擁護中國共產黨,愛戴中國共產黨。
二是讓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施政方針和政策。不管是前期開展的革命斗爭活動,還是后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需要從具體的時代背景入手,根據當時的社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加切實、全面地對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政策進行了解。
三是提升學生辨別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和水平。近年來,社會上出現許多抹黑、惡搞英雄人物的事件,網絡上傳播甚廣,并以不易被察覺的方式對青少年進行滲透。如調侃英雄人物的搞笑段子、惡搞英雄人物的表情包等。教師無法一一排除青少年身邊的歷史虛無主義“陷阱”,因此,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其自身的辨別能力,在遇到類似事件時能夠明辨是非,準確判斷。
歷史虛無主義無視歷史背景,刻意拋開整體歷史觀,用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拙劣手法,肆意歪曲抹黑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消解國家和民族歷史記憶,否定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表征著‘西方中心主義’向中國的滲透,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西方分化、西化中國的政治企圖”。
黨史教育應以歷史客觀事實為依據,讓學生認真學習黨史,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杜絕各種歪曲黨史的思想和觀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看待黨史。加強在價值引領方面的培養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會產生顯著的影響,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會產生重要作用。
大學生還處于塑造價值觀的階段,需要正向的引導。首先,課堂講授需要將引導作為主要的手段,利用講解歷史事例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歷史事實引發學生的思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領會黨史精神。其次,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對各類歷史事件進行細致性的講解。毛澤東提出,“假如不能對黨的歷史進行詳細的了解,不對黨的發展足跡進行系統性的學習,那所有的工作都無從談起”。最后,思政教師在對黨史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需要對主要問題進行重點分析,對主要理論進行詳細講解,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黨史的價值。
(二)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中國共產黨有光榮的傳統,黨史教育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石”。無數共產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奮力拼搏,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產生了各具特色的革命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才能有更多的后來者接替和傳承這些精神。這些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柱。
首先,理想信念教育可通過黨史教育強化,理想信念是根本性的驅動力量。通過這種理想信念的推動,中國共產黨能夠披荊斬棘,克服各種困難和阻礙,取得各種成就,進而帶領全國人民徹底改變國家面貌。中國的年輕人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的責任和使命,民族復興的希望就在他們身上,能不能達成這一目標,首要工作就是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其次,在學生學習黨史的過程中,強化其對責任擔當的認同感。中國共產黨為了讓中華民族走出水深火熱的困境,付出了各種努力,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這都是使命擔當的最好體現。青年學子是國家的希望,國家的建設都有賴于青年人的責任和擔當。通過黨史總結經驗,讓青年對于自身所肩負的使命與擔當形成明確的認識,實現個人理想與民族復興的有機結合。
二、黨史教育融入“概論”課程中的現狀和問題
(一)“概論”課程理論性強
在教學內容方面,“概論”課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理論性更強,對學生來說理解難度大。課程內容涵蓋領域廣,且需要與時俱進,需時常更新相關術語,因此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邊界,緊跟時事。
同時,不同的學生基礎水平并不相同,專業背景更是千差萬別,難以將晦澀的理論講解清晰,并讓不同基礎、專業背景的同學都能吸收、接受。
在該背景下,將黨史融入課程教學是非常適用的方式,黨史包含豐富的歷史史實和人物故事,可拉進教師與同學們之間的距離,幫助同學們理解晦澀的理論概念,但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教師對黨史故事的挖掘不夠深入、對案例的分析不夠充分等問題。
(二)學生學習黨史主動性較弱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在“概論”課堂上,通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同學們要么低頭玩手機、游戲或刷劇,要么在做其他事情,如撰寫社團活動方案、寫專業課作業等。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當下大學生以“90后”“00后”為主,他們是網絡“原住民”,習慣了網絡的虛擬性和便捷性,但與此同時,網絡上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導致他們較難接受系統化的知識學習。
其次,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接受的基礎教育以灌輸教育為主,還未能接受身份的轉變,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強,也不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學生在黨史學習的過程中,未能主動思考、主動挖掘,而是被動接受,更無法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以及進行正確理性的判斷和分析,其思辨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
(三)黨史教育方式單一
在目前的“概論”課教學中,許多教師仍秉持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灌輸知識點,即使加入黨史等案例故事,也僅僅以簡單的故事講述為主,未能進行深度挖掘和精心設計。如展示當時珍貴的歷史文物時,設有借助AR虛擬系統模擬當時的歷史場景等,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讓學生排演情景劇展示當時的歷史時,教師未能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等。
優質的教學效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教師首先需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邏輯緊湊、層層遞進,讓他們愿意跟隨老師進一步探索;其次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分數作為獎勵鼓勵同學們自主搜集資料,并進行課堂展示;再次,需要豐富教學手段,豐富的教學手段能夠從不同感官刺激學生,讓學生感到新鮮,從而愿意學習。
(四)內容需要進一步梳理改進
教師在將黨史資源引入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精心打磨,兼顧真實性和生動性。有些黨史故事可能存在不同的版本,教師在引入黨史資源時需要注意辨別篩選、反復核對查驗,確保黨史資源的真實性。在確保黨史資源真實性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充分挖掘背后的故事特點,確保人物故事生動活潑,引起學生的共情,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獲。同時,在引入黨史資源時,教師還需要注意將黨史故事與課程知識點進行有機融合,否則容易將黨史故事與思政課程相割裂,成為單純的故事展示,甚至成為參觀、“娛樂”的對象。
黨史故事的選取、整理、融合是一項很繁重的工程任務,目前沒有系統成熟的黨史資料可供思政課教師直接參考,需要教師本人自己進行細碎化的“作坊”式作業,其效果差強人意。教師將篩選好的黨史故事融入課堂教學,需注重學生的學習反饋,千篇一律的授課模式較難被學生認同和接受,教師需根據不同班級的特點及時調整授課的方式。
三、黨史教育融入“概論”課程的實踐路徑
將黨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指將黨史資源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教學內容,通過黨史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信仰,堅定學生的信念。
黨的歷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脈相承,黨史理論越深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義就越豐富、越深刻。新時代,教師需要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深入了解,對于黨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和學習,將黨的奮斗精神和當前的實際情況充分結合,讓思想政治課既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又有鮮活的人物故事。
(一)結合課程知識點,講透黨史
一是結合課程知識點,明確黨史融合切入點。教師需要對黨史教學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研究,充分把握其中的重難點。如“概論”課程的主要內容為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只有了解當時的歷史事實以及中國共產黨做出的努力,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因、進程及意義。
(二)發揮學生主動性,講活黨史
結合教學創新方式融入黨史。將黨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行有機結合,是思政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和必須要肩負的職責。身為教學工作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教師需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差異性,并以此為切入點,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開展專業化的教學,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重視。通過教學啟發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生動的黨史故事和人物故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將領導人對黨史的論述作為切入點,加入相關的實例,讓教學工作更加具體化;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影視資料,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借助AR虛擬系統讓學生能夠獲得更真實的體驗,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講好黨史
黨史是內涵十分豐富的教科書,紅色資源屬于一種較特殊的教材,需要教師充分收集紅色資源,挖掘紅色素材,整理紅色資源,將其整理為系統的教學資料。
一方面,借助紅色資源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凝聚了各種精神力量,在這種精神力量的感召和指引下,無數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國家工業百廢待興,亟須建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艱苦奮斗,建設祖國,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精神力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國家取得了初步發展,但仍然處于落后地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積極探索,改革開放帶領中國人民富起來。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任務,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現在我們步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我們需要把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樣的重擔就落在了青年學子的身上。他們需要繼承革命先輩的精神遺產,更要弘揚時代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通過這種方式讓紅色精神得以延續和傳承。應組織各類更具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利用追尋紅色記憶等方式對紅色文化進行深入學習和了解。讓學生可通過社會實踐來獲得教育,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的意識和觀念,通過自身的努力最終實現人生理想。
(四)利用網絡資源,講新黨史
現階段,新媒體正蓬勃地向前發展,讓學生獲取知識的效率取得了顯著性的提升,一方面可快速對各類信息進行掌握,另一方面還能夠降低課堂教學的依賴性。但網絡中,各類信息魚龍混雜,盡管可以滿足大學生的好奇心,可并未真正起到對大學生價值觀進行正面引導的作用。所以,相關的教學人員應采用新媒體的方式講述黨史,通過學生更愿意接受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授,這樣不僅能夠降低工作難度,還能收獲更為顯著的學習效果。
第一,借助各類媒體資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改善和優化。相關從業教師應具備對各類錯誤信息進行辨別的能力,從中選取正確、合理的資源。通過權威媒體對黨史開展系統化、專業性的講解和分析,對資源實施科學化的整合,讓黨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行有機結合。
第二,借助互聯網平臺,拓展青年學生的學習方式。當前,手機、電腦等信息技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新媒體也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需要與時俱進,提升網絡技能,找到學生感興趣的信息獲取方式,持續進行黨史知識的輸出。如創建網絡賬號,分享黨史故事,傳播正確的價值觀點,并鼓勵引導學生積極性進行網絡互動。
第三,創建黨史網站,擴大傳播面積。思政課教師可與黨辦教師合作,借助學校網站開設黨史專欄。首先,學生在登錄學校網站時可學習黨史,觀看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跡,使學生自主學習,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其次,通過該網站還可展示學校當地的黨史人物和黨史事跡,在學校范圍內進行廣泛宣傳、傳播,讓同學們能夠口口相傳,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目的。
四、結語
百年艱辛,百年探索,百年成就,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寶庫,豐富精神,凝聚力量,同時指明我們前進的方向。百年黨史是資源,是信仰,是力量,將黨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能夠提升課程的歷史厚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更能夠激發學生熾熱的愛國心。教給學生正確的黨史觀,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明辨是非,才能堅定信念,承擔起時代的使命,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復興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 求是,2021(07).
[2]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 (2021-05-12)[2021-08-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3] 郝繼松.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視閾下的歷史虛無主義批判[J]. 理論月刊,2018(01):177-181.
[4] 毛澤東. 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9.
[5] 李蕉. 重構“歷史坐標系”:中共黨史教育的新時代演進[J]. 中共黨史研究,2020(01):16-23.
(薦稿人:吳彤,天津工業職業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