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淞博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中學生是推動我國發展的重要儲備力量。為了增強中學生體質,促進中學生健康發展,要求中學高度重視體育教學。運動訓練是中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它是提高中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功能性訓練與傳統訓練不同,它的核心要素是“功能性”,符合運動項目的實際需求,能使中學生的訓練效果得到顯著提升,同時能通過專業化、個性化的訓練思路激發中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主動性。
本文以功能性訓練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
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數據庫搜集相關文獻,為本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020年4月向某中學初二A班和B班的60名中學生(均為男生)發放“個人基本情況調查表”,對調查中學生的年齡、訓練年限、運動水平、興趣愛好等進行統計。另外,向體育教師發放“學生在功能訓練期間的表現調查表”,對中學生訓練期間的出勤率、練習時間、練習次數等進行調查。
本文的實驗對象為某中學初二A、B2個班級的60名中學生(均為男生)。將A班設為實驗班、B班設為對照班。2個班級的60名中學生年齡、訓練年限無明顯差異(P>0.05)。另外,根據《國家學生體質測試標準》對2個班級的60名中學生進行測試,顯示2個班級的中學生在平衡能力、核心力量與穩定性、柔韌素質等方面也無明顯差異(P>0.05)。實驗時間為3個月。2個班的體育教學工作由同一體育教師開展。
(1)實驗前期準備。實驗前,開設“功能性訓練實驗前期指導課”,向實驗班中學生講解功能性訓練的理論知識,介紹功能性訓練的周期、訓練安排、訓練目標、訓練原則。體育教師通過問答的形式解決中學生對此次功能性訓練實驗的疑惑。向對照班中學生介紹傳統訓練的理論知識,同時向中學生介紹傳統訓練的周期、訓練安排、訓練目標、訓練原則。指導課后,制定相關指標的測試方案,分別制定涵蓋每一個測試指標的測試時間、測試地點、測試程序以及注意事項。
(2)實施功能性訓練實驗。在某中學足球課教學中,對實驗班采用功能性訓練進行授課,對對照班采用傳統的訓練模式進行授課。在實驗班的訓練中,體育教師采用“動作模型→動作能力→專項動作能力”漸進的訓練過程。具體訓練過程如下。①第一個月為基礎訓練階段。此階段的訓練目的是讓中學生在核心穩定的條件下實現身體的可控運動。此階段的訓練內容主要以靜態平衡訓練為主。體育教師可以讓中學生在墊子上做規定時間內的俯臥直膝交叉后擺、單腿俯姿腿臂伸平、俯姿橋撐、側姿肘撐等動作。訓練時,體育教師要讓中學生注意呼吸節奏,并注意給中學生提供一定的保護與支持。②第二個月為鞏固——進階階段。在指導中學生靜態平衡訓練的基礎上,適當加入一些自動態平衡訓練。訓練初期,體育教師可以讓中學生在墊子上先擺好不同體位,然后向中學生發出“身體前傾、身體左側傾、身體右側傾、身體后傾、抬起一只手臂、抬起一條腿”等指令,要求中學生在聽到指令后及時調整身體姿勢。訓練時,體育教師應要求中學生盡量保持頭部和軀干的穩定。訓練一段時間后,體育教師可要求中學生做直膝(或屈膝)仰臥起坐、蹬自行車轉體式仰臥起坐、側臥肘撐擺髖、側臥肘撐抬腿等動作。訓練期間,體育教師也要讓中學生注意呼吸節奏,并注意給中學生提供一定的保護與支持。③第三個月為提高階段。當中學生自動態平衡訓練一段時間后,體育教師可以指導中學生進行動態平衡訓練。體育教師可以要求中學生在墊子上做直膝(或屈膝)仰臥起坐、蹬自行車轉體式仰臥起坐、側臥肘撐擺髖、側臥肘撐抬腿等動作,然后站在中學生身邊,用單手或雙手向不同方向推動中學生。推中學生時,體育教師要控制好力量,不能過大。指導中學生訓練時,體育教師應讓中學生注意力集中,盡量保持頭部和軀干的穩定。體育教師要控制練習的次數和組數,合理安排間隔休息時間,避免中學生因長期訓練出現頭暈、頭痛、惡心等癥狀。
采用SPSS 19.0對調查、實驗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通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3個月訓練前后“學生在功能訓練期間的表現調查表”的統計分析發現,實驗班中學生的出勤率、練習時間、練習次數有明顯提高,差異顯著(<0.05);而對照班中學生的出勤率、練習時間、練習次數沒有明顯提高,無顯著差異。數據證明,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應用功能性訓練,能夠在保證中學生訓練效果的前提下激發中學生參與訓練的主動性。究其原因,是因為功能性訓練相比傳統訓練,能夠給予中學生較多的人文關懷,能夠讓中學生在訓練中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功能性訓練的內容豐富、方法多樣、評價指標符合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更容易讓中學生接受,能增強其參與體育教學的主動性。
3個月訓練結束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中學生的靜態平衡能力和動作平衡能力進行測評,結果顯示,對照班中學生和實驗班中學生的靜態平衡能力無明顯差異(P>0.05),對照班中學生和實驗班中學生的動態平衡能力差異顯著(<0.05),具有統計學意義。且研究證實,經過訓練,中學生的前庭、軀體感覺、抗外部干擾能力顯著增強,下肢力量和核心穩定性明顯提高,身體重心更加穩定。
通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中學生3個月訓練前后的協調靈敏測試指標進行配對檢驗發現,實驗班中學生功能性訓練前后1min跳繩的成績有非常顯著差異(<0.01),15m折返跑的成績有顯著差異(<0.01)。對照班中學生訓練前后1min跳繩的成績有顯著差異(<0.05),而15m折返跑的成績無顯著差異。(表1)

表1 實驗班和對照班中學生訓練前后協調靈敏素質對比情況
經過3個月的訓練發現,實驗班中學生訓練前后的豎叉和橫叉提高幅度較大,具有顯著差異(<0.05);對照班中學生訓練前后的豎叉和橫叉幅度提高幅度小,無顯著差異(>0.05)。這說明功能性訓練能顯著提高中學生的柔韌素質。
通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中學生3個月訓練前后的注意力、反應能力進行測試,發現實驗班中學生訓練前后的注意力、反應能力顯著提高,具有非常顯著差異(<0.01);對照班中學生訓練前后的注意力、反應能力也有提高,具有顯著差異(<0.05)。這說明功能性訓練能有效提高中學生的注意力、反應能力。另外,通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中學生3個月訓練期間出現運動損傷的次數、損傷程度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實驗班中學生出現運動損傷的次數比對照班中學生少,且運動損傷的程度比對照班中學生低。
功能性訓練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明顯,能夠增強中學生參與訓練的主動性,能夠發展中學生的專項運動能力。中學體育教學中想要確保與提高功能性訓練質量,體育教師要改變傳統的“通過運動訓練讓中學生變得身強體壯”的教學觀,形成“通過運動訓練提升中學生運動能力”的教學觀。訓練前,體育教師需要加強對功能性訓練相關知識及其指導技能的學習。訓練期間,體育教師要結合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科學的訓練計劃。體育教師要不斷學習功能性訓練的理論知識,然后將功能性訓練應用于中學體育教學中,一邊指導訓練,一邊分析總結,不斷提高功能性訓練指導水平,提升中學體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