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璽 宋超蓉
南昌師范學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32)
專業技能類課程(彈唱、舞蹈、繪畫、手工等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技能水平是幼兒教師綜合能力的展示,是職業素養的體現,因此也是評判個體是否具備幼師從業資格的重要指標。然而,王婷等人研究表示現實中很多學前教育學生專業技能欠缺。[1]同時,通過日常學習生活了解到很多學前教育師范生在學習專業技能過程中存在基礎薄弱、興趣低下、練習不足等問題。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了解高校學前教育師范生專業技能類課程的學習現狀,發現學習此類課程面臨的普遍困境,并剖析其原因,嘗試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為提高學前教育專業技能類課程學習效果、優化課程設置與實施提供一定的啟示。
本研究通過“問卷星”軟件向南昌師范學院、江西師范大學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三所高校的學前教育師范生發放在線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態度、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學習氛圍、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學習困境以及學習支持9 個維度。據統計,回收問卷共232 份,全部為有效問卷。此外,本研究還訪談了三所高校共15 位學前教育師范生,著重了解專業技能類課程學習心路歷程、學習效果自我評價以及期望獲得的學習支持等。
通過查閱三所高校的學前教育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以及通過訪談得知三所高校都開設了舞蹈、琴法、繪畫、手工等專業技能類課程。南昌師范學院開設了《幼兒舞蹈與創編》、《琴法》、《樂理與視唱》、《彈唱基礎》、《奧爾夫音樂實踐》、《幼兒美術》、《教具、學具、玩具設計與制作》、《幼兒繪本與早期閱讀》等專業技能類課程;江西師范大學開設了《幼兒舞蹈與創編》、《音樂技巧與創編》、《幼兒美術》、《玩教具設計》等專業技能課;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開設了《幼兒舞蹈創編》、《樂理、視唱、練耳》、《鋼琴》、《彈唱》、《幼兒園實用美術》、《幼兒玩教具制作》等專業技能類課程。跳舞、彈琴、繪畫、手工制作等專業技能是幼兒教師的必備能力。因此,作為準教師的學前教育師范生,絕大多數需要進行《舞蹈》、《琴法》、《繪畫》、《手工》這些技能類課程的學習。
當問及“是否喜歡所學的專業技能類課程”時,15.95%的同學選擇了“非常喜歡”,55.6%的同學選擇了“喜歡”,25.43%的同學選擇了“一般”,3.02%的同學表示不喜歡此類課程。總體而言,大多數學前教育師范生喜歡學習專業技能類課程。
強烈的興趣能夠激發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率,只有懷著愉快的心情才會更認真、更投入地做好這件事情。如果僅僅因為教師要求等外部動機而“被迫學習”,學習效果必會大打折扣。因此,只有增強師范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將“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才能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表1 是否喜歡所學的專業技能類課程
當問及“專業技能類課程的學習目標”時,大部分學前教育師范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如為就業做準備(84.05%)、為深造打基礎(59.91%)、增加自身修養(83.19%)、為了順利畢業(20.69%)。此外,6.89%的同學無清晰的學習目標,表示沒想過。
同時,由訪談可知,多數同學表示學習專業技能類課程可以增加個人修養,豐富精神世界。幼兒園教師資格證的評分標準中也明確規定了幼兒教師要具有彈、唱、畫、跳、講故事、手工制作等基本技能,可見專業技能的掌握不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也與學前教育師范生的未來就業密切相關。

表2 專業技能類課程的學習目標
當問及“專業技能類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來源課堂(85.34%)、與同學交流探討(73.28%)和刻苦練習(63.79%),這說明課堂學習、同伴互助以及自主練習是專業技能類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通過訪談可知,不同技能類課堂的學習模式有所差異,例如琴法、舞蹈等教師個別指導為主的課程,主要采用小班分組學習模式,而美術、玩教具設計等允許教師統一授課的課堂,多采用大班集體學習模式。此外,從專業技能類課程的性質來看,實踐操作的能力要求比較高。因此僅靠課堂學習的方式是不夠的,課下的自主練習非常必要,而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探討也是極好的學習方式。

表3 專業技能類課程的學習方式
當問及“專業技能類課程的學習氛圍”時,19.83%的同學表示“學習氛圍非常好”,62.5%的同學表示“學習氛圍較好”,16.81%的同學表示“學習氛圍一般”,0.86%的同學認為學習氛圍不好。
由此可見,專業技能類課程總體學習環境較好,學習氣氛優良。相比理論課,技能課教學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例如分組授課、一對一指導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也更多。以《美工制作》課程為例,學生可以自己探索、制作手工作品,也可與同伴交流合作完成相應任務,因此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主動性也會更高,更為自由。

表4 技能類課程學習氛圍
對于學前教育師范生來說,專業技能類課程的學習除了固定的課堂學習,還包括課后的自主練習。由于技能類課程更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許多同學表示課后練習時間遠高于課堂學習時間。從技能類課程練習時間的調查結果來看,《繪畫》、《手工》、《聲樂與合唱》這三門課普遍練習時長在每周0-3 個小時,《兒童歌曲彈唱》和《舞蹈與創編》課程普遍練習時長在每周3-6 個小時,而《琴法》課程普遍練習時長在每周6-9個小時。通過訪談可知,《兒童歌曲彈唱》、《舞蹈與創編》、《琴法》是同學們普遍認為比較難的課程,大多數教師要求在一周內彈會一首曲子或者跳會一支舞。由于基礎薄弱,在課堂上無法完全掌握所學內容,只有靠課后大量練習才能達到教師的要求。但也存在特殊情況,“我們所學的舞蹈偏向幼兒舞蹈,十分簡單,所以課后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只需在上課前簡單復習一下就可以?!倍妒止ぁ贰ⅰ独L畫》、《聲樂與合唱》等課程,同學們普遍認為內容簡單,學習起來比較輕松,無需大量練習。

圖1 每周專業技能類課程的學習時間
當問及“專業技能類課程的學習效果”時,67.24%的同學認為“收獲很大,學習到了很多技能類知識”,31.47%的同學表示“學習效果一般,只學到一點點”,1.29%的同學覺得“沒有學到什么”??傮w而言,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有所收獲。
同時,本次調查發現絕大多數(76.29%)學前教育師范生缺乏專業技能基礎,即在學習本專業之前,較少甚至從未學習過相關知識與技能(彈唱、舞蹈、繪畫、手工等)。他們對于唱歌、舞蹈、鋼琴、繪畫等技能學習和訓練起步晚且基礎薄弱,若再產生畏難等消極情緒,或將影響學習效果。

表5 專業技能課課程的學習效果
專業技能類課程專業性較強,任課教師具有舞蹈、鋼琴或美術等藝術學科背景,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方面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設計課程。調查發現76.29%的學生沒有相關技能基礎,甚至有一大部分學生從未接觸過鋼琴,基本從零學起,例如“聲樂老師講得太專業了,雖然示范了很多次,我還是學不會如何發聲”。與此同時,部分老師專業要求比較高,在教學上不能很好結合學前專業的特點設計與實施,增加了本身基礎薄弱的學生的學習壓力,可見“藝術專業化”的教師和“非藝術背景”的學生在教學中存在教與學的矛盾。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技能類課程,還要學習大量專業理論課程,因此課業負擔較重,可供課后技能練習的時間被大大壓縮。同時,學校的一些活動也占據了學生大部分課外時間,多位同學在問卷中反饋到“學校活動太多了”、“院系里的瑣事繁雜”等。此外,高校能夠提供的練習設備、教室有限。有時受到課時沖突的影響,學生們只能扎堆排隊練習,這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的練習時間。另外,學生在自主練習時往往沒有老師的指導,對于舞蹈姿勢是否標準、鋼琴彈奏強弱是否到位等問題把握不準確,容易導致練習的盲目與低效。
通過訪談可知部分學前教育專業技能類課程(例如《美術》、《手工》等課程)仍以傳統的大班授課方式為主,多以一個班級為單位,但也存在兩個班級90 位同學一起上課的情況,教師在課堂上只能針對共性問題統一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個別指導不足。而《琴法》、《舞蹈》等課程多進行分組教學,通過訪談可知多為20 人一組,但也有同學反映會4-5 人進行分組甚至進行一對一指導。但同學們還是普遍反映教師指導不足,主要靠課后的自覺練習?!扒俜ɡ蠋熓痉读艘槐楹缶妥屛覀冏约壕毩暳耍饕孔约壕毩暟?,還是希望老師多指點一下?!?/p>
第一,學生要積極主動與授課老師進行溝通與交流,將學習困惑及時向老師反饋,教師才能更好提供針對性的指導,提高學習效率。第二,學生要“學會學習”,積極尋求多方力量,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從而掌握學習專業類課程的正確方法。第三,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練習強度,增加練習時間。
第一,大多數學前教育學生缺乏專業技能基礎,教師應循序漸進加以引導,鼓勵學習,挖掘其藝術潛能。第二,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展開針對性教學。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和學習任務不同,對于專業技能水平較低的學生加以個性化輔導,滿足未來就業的需要。第三,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習興趣,例如鋼琴演出、繪畫展示、舞蹈比賽等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技能類課程的積極性。第四,加強專業類課程與所學專業的聯系,鼓勵學生參加藝術活動或專業技能類社團,防止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完善基礎教學設施是學生有效學習專業技能類課程的必要條件。因此,高校應在原有資源的基礎上添加新式學習資源,不斷優化設備設施,形成智慧型教學,人性化授課。同時,合理分配技能教室,安排錯峰練習,保證學生享有必要的學習資源。這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也讓課堂變得更有效率,更加生動、清晰、直觀地展現給學生,從而增加師生互動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專業技能類課程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