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摘要】生態式藝術教育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學前教育工作者對幼兒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因素有許多,如教育環境、教育方式等。生態式藝術教育不同于傳統教育,它將教育與幼兒的發展情況看作一個整體。有效開展生態式藝術教育,可以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有利于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培養幼兒積極的情感態度,發展幼兒的個性。學前教育工作者在開展生態式藝術教育時,要秉持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多種教育理論為基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為此,本文根據生態式藝術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展開研究。
【關鍵詞】生態式藝術教育;學前教育;心理健康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好比花園的園丁,幼兒在課堂中處于被動地位,好比花園里被修剪的植物,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受到了限制,這不利于幼兒健康發展。而生態式藝術教育能夠體現幼兒的價值,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前教育的創新。教師在運用生態式藝術教育模式時,需要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待學前教育,深入思考有關學前教育的問題,用生態學的原理加以解釋。這樣能夠改進當前學前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處,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學前階段的生態式藝術教育與幼兒心理健康概述
(一)學前階段的藝術教育
在學前教育中采用生態式藝術教育的模式,需要教師與幼兒進行有效溝通和互動,將各門藝術類學科知識進行有機結合,讓幼兒主動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從多個方面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和創造力,提升幼兒的情感體驗,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讓幼兒終身受益,同時推動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1]。藝術教育是生態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教師可以在藝術活動與游戲活動中運用生態式教育理念。開展生態式藝術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實現幼兒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生態平衡。傳統意義上的“生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隨著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與此同時,人類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人類需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學前教育領域的“生態”則注重幼兒的心理健康,致力于讓幼兒在快樂的學習生活中成長。有效開展生態式藝術教育,需要教師融合學前教育階段的多門藝術學科內容,幫助幼兒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幼兒在良好的藝術氛圍中感受藝術學習的樂趣,保持幼兒心理健康。
學前階段的藝術教育以培養幼兒感受美與欣賞美的能力、發展幼兒的表現力與創造力為重要目標。生態式藝術教育將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類學科相互融合,旨在達到教育層面的生態平衡。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教師可以對幼兒開展整體性藝術教育。在學前教育中滲透藝術學科的內容,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是常用的教育手段,其有利于實現教育目標。教師在開展生態式藝術教育時,不僅需要融合多門藝術學科知識,為幼兒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還需要發展幼兒的藝術能力,培養幼兒的人文素養。幼兒階段的孩子身心處于重要的發展階段,他們對身邊事物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認識。教師需要順應幼兒的成長與發展規律,開展豐富多樣的生態式藝術教育活動,在活動中提升幼兒的感知能力、創造力與想象力,讓幼兒均衡發展多種能力和素養,更全面地認識世界。幼兒在與同伴共同完成藝術教育活動任務的過程中,能夠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與溝通能力,形成社會意識,并且在不同的藝術活動中對美的內涵形成更深入的理解,感受藝術的魅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幼兒心理健康
現階段,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教師與家長的教育方式以及幼兒之間的相處情況等。幼兒心理健康的評判標準一般為幼兒的智力發育未出現異常,情緒比較穩定,能夠與教師、其他幼兒融洽相處,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各種事情等。幼兒階段的孩子各方面能力尚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發展潛能巨大,可塑性較強,不過他們的心理狀態不易被察覺,因此保持幼兒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教師在開展學前教育工作時不僅應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引導幼兒發現學習的樂趣,發掘幼兒的潛力,還應采用多種有效方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
教師在生態式藝術教育中通過融合多方面的藝術教育內容,能夠保持幼兒心理健康,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幼兒通過接受生態式藝術教育,能夠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
基礎[2]。
二、生態式藝術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
策略
(一)將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融入歌唱活動
教師組織幼兒開展歌唱活動,有利于激發幼兒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在歌唱活動中,教師應該引導幼兒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歌曲的方式,讓幼兒學會表達歌曲中的情感,掌握正確的歌唱方式,及時對幼兒進行指導。在傳統的歌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帶領幼兒演唱歌曲內容,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了提高幼兒的專注力,教師可以將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融入歌唱活動中,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如采用繪畫的方式引出本節課需要演唱的歌曲,并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對歌曲內容的看法,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掌握基本的歌唱技能,學會一邊唱歌一邊表演,引導幼兒自主探究相關知識和歌曲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舉辦小型的歌唱比賽,給予表現出色的幼兒一些獎勵,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將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融入韻律活動
韻律活動是將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一種藝術活動,幼兒在活動中可以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傳統的韻律活動形式往往比較單一,內容難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幼兒在活動中只是被動、重復性地練習動作,缺乏自主設計動作的機會,這與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相背離。基于現代教育理念,教師應該突顯幼兒的主體地位,引導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使韻律活動具有更多的審美教育意義。教師運用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開展韻律活動,有利于發揮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優勢,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3]。在韻律活動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如,教師播放一首比較輕快的音樂,不提前規定幼兒應該做什么動作,而讓幼兒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跟著音樂做動作。對于幼兒在活動中產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師需要耐心傾聽。教師可以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為教學依據,引導幼兒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韻律活動,培養幼兒的交際能力與團隊意識[4]。幼兒通過歡快的音樂和律動性較強的動作,能夠了解音樂與舞蹈之間的聯系,感受到音樂和舞蹈的魅力,有利于發展自身的感知覺,培養自身的積極情緒,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三)在音樂欣賞活動中保持幼兒心理健康
音樂欣賞活動與韻律活動均屬于音樂藝術活動,但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以靜為主,后者以動為主。音樂欣賞活動需要幼兒傾聽與感受音樂。有效開展音樂欣賞活動,能夠讓幼兒放松身心,幫助幼兒塑造良好的性格,讓幼兒學會發現和欣賞生活中的美,培養幼兒對大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之情。幼兒通過欣賞一些著名的音樂作品,能夠開闊自身的音樂視野,豐富自身對音樂的認知,培養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教師在開展音樂欣賞活動之前,需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選擇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符合幼兒特點的音樂。由于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有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選擇音樂欣賞教學方式時,應事先了解班上幼兒的具體情況,選擇幼兒樂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5]。在活動中,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引導幼兒深入了解音樂所表現的內容,對相關事物有更全面的認識。
(四)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積極的情感態度
開展美術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視覺感受能力、想象力及創造力,有利于保持幼兒心理健康。教師應善于運用美術作品中的形狀、線條以及各種色彩元素,將這些要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引導幼兒在欣賞和創作美術作品時,對其進行整體把握,進而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教師在開展美術活動時要引導幼兒形成自己對繪畫主題的創造性理解,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和表現欲望;并且要善于聆聽幼兒的心聲,培養幼兒的知情意。基于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教師在美術活動中,應該與幼兒處于平等的地位,鼓勵幼兒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達,讓幼兒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方式創作美術作品,表達自己創作時的情感,并為幼兒營造輕松的創作氛圍,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美術創作中;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評價他們的美術作品,從作品中了解他們是如何看待現實生活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師與幼兒在認知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教師對事物的認識是比較理性的,而幼兒對事物的認識通常是比較感性的,這使得教師不一定能理解幼兒所創作的美術作品中的內容和情感,甚至認為幼兒的作品內容不符合現實生活,而要求幼兒對作品內容進行修改。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要求教師以一種平等、包容的態度并從幼兒的角度看待他們的美術活動表現和作品,欣賞幼兒的美術作品中線條、色彩等要素的特點。這些要素能夠體現幼兒的真情實感,是幼兒最真實的表達[6]。按照精神分析理論的有關要求,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繪畫內容,分析幼兒的內心活動,及時發現幼兒在心理方面的問題,并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可見,在美術活動中融入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塑造幼兒的健全人格[7]。
教師在運用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進行教學時,需要找出藝術類學科之間的聯系,將多門學科知識進行有效結合,為幼兒提供表達觀點的機會。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多個方面存在差異。如果將所有幼兒比作一個水桶,那么每個幼兒就像是組成水桶的一塊木板,雖然這些木板有長有短,但它們都有一定的價值,對整個水桶產生重要影響。教師在開展生態式藝術教育時,需要充分了解幼兒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幼兒設計相應的藝術教育活動內容,并且在藝術活動中,需要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幫助幼兒正確認識周圍事物,發展幼兒的多種能力,從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教師不應該將各種藝術活動割裂開來,如需要開展美術活動,就只設計美術活動的內容,而應該在美術活動中積極融入其他藝術活動。例如,某個美術活動的主題與燕子有關,教師便可以為幼兒播放《小燕子穿花衣》這首歌曲,讓幼兒在結合歌詞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自身的想象力進行繪畫創作。教師在評價幼兒的學習效果和自己的教育工作時,應該注重多元化評價,綜合考慮多個方面,結合幼兒、教學的實際情況客觀全面地進行評價。此外,教師應該力爭做到每個教育環節都能促進幼兒綜合發展。
結語
總之,在幼兒成長的道路上,教師是他們重要的引導者。生態式藝術教育要求教師善于結合多門藝術類學科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有效資源,為幼兒創設開放的教育環境,打開能讓幼兒正確認識和看待周圍事物的一扇窗。教師不應該提前為幼兒鋪好他們未來需要走的道路,而應該在實現生態平衡的藝術教育過程中不斷鼓勵幼兒,為幼兒提供支持,引導幼兒自主開辟未來的發展道路。在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下,將多種藝術活動進行有效結合,能夠對幼兒的心理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林淳淳.聚焦對話:奏響生態式藝術教育的主旋律[J].幼兒教育研究,2021(06):35-38.
[2] 楊漾.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實踐[J].作家天地,2021(28):100-101.
[3] 孫文舒.走向多元文化的生態式藝術教育[J].美術教育研究,2021(04):154-155.
[4] 任媛.生態式藝術教育視角下幼兒教師藝術素養提升的思考[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1(01):55-59.
[5] 吳建珍.回歸生態 靜待花開[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10):41-42.
[6] 陸潔慧.藝術成長記錄夾:探索生態式藝術教育中的對話平臺[J].才智,2019(23):133.
[7] 張慧.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式藝術教育供給模式創新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19(1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