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量感,就是視覺或觸覺對各種物體的規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覺。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關注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教育,還需要多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著力培養學生的量感素養,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掌握知識,更好地應用知識。基于此,文章結合作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教育手段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夠為其他教師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量感;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19-0022-03
引? 言
小學生正處在知識學習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學生需要更多地獲取知識,使自身獲得綜合性發展。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緊緊抓住學生所處的階段,強調對學生的教育,著力關注學生在量感方面的發展需求,使學生形成較好的素養,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為此,本文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重要性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從多方面探討培養小學生良好量感的有效策略。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重要性
(一)幫助學生深刻記憶知識
小學數學教材所涉及的知識比較抽象,其中長度、重量等知識點,僅僅依靠簡單的文字向學生講解,難以幫助學生建立比較形象且直觀的認識。學生倘若沒有較好的量感,難以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點。倘若具備較好的量感,學生就能夠通過簡單的文字,形象地感受這些知識,從而加深對這些知識的記憶,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
(二)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更好地掌握知識,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小學數學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夠使學生明確認知具體化的個數、重量等,使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習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拉近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影響小學生量感培養的因素
(一)生活中的“量感”感知淺表化
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接觸一些計量單位,像克、斤、米等,在購買物品、進行體檢時,學生形象地感知了何為計量單位。不過,相對來說,這種感知是較為粗淺和片面的,學生僅僅是知道,還沒有形成認識。這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理解方面的困難,且感知極為模糊,無法應用這些單位準確估測與比較,不利于學生發展自身量感[1]。
(二)教學中的“量感”體驗不持續
以計量單位為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依據現實生活,給學生布置實踐任務,使學生在一系列真實的測量活動中親自體驗物體的長度,感受物體的重量等,由此獲得對計量單位的深刻認識。不過這種實踐活動的持續性不佳,只能是在課堂上偶爾為之,因此學生無法通過漸進的過程,逐步實現對量感的感知和內化。無法獲得連續性的體驗,對學生量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三)評價中的“量感”發展有待完善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重新確定了評估內容,不過,對于量感的評估在要求上還不甚明確,并且很難量化。量感具有隨機性和個體性,在教學中很難妥善做出評價。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師生在“量感”認知上的不同步,影響學生量感的良性發展。
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有效策略
(一)引入生活元素
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教育的最終目的,便是使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問題[2]。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著力引入生活元素,培養學生良好的量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測量”這部分知識主要的教學目標便是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長度單位,并能夠進行這些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在講授這部分知識時,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助力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量感,筆者引入了生活元素。課堂上,筆者準備了直尺、橡皮、鉛筆、A4白紙、鉛筆盒等多種多樣的物品。依托這些物品,筆者向學生講解與測量相關的知識,帶領學生測量這些生活中的物品,并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此外,筆者還讓學生將10個1厘米的物品擺放在一起,指導學生測量,讓學生比較直觀地理解1厘米與1分米之間的關系。因為筆者所引入的事物是學生經常接觸的,所以學生對此比較感興趣,能夠在筆者的教學引導下,更好地關注這些事物,并依托這些事物,深入地展開知識的學習,進行物品的測量。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便能夠形成較好的量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自身的數學水平。
總之,知識與生活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知識教學時,要充分關注知識與生活的關系,引入生活元素,指導學生基于生活元素,形成較好的量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體會和了解,順利達到教學目標,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開展實踐活動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知識教學時,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量感,還應著力開展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更好地了解所學習的知識,在無形之中養成良好的量感素養,獲得全面發展。
例如,在講授“時、分、秒”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量感,在講授基礎知識時,筆者開展了關于“猜猜1分鐘時間有多長”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筆者指導學生閉上眼睛,并開始計時,在學生認為1分鐘時間已經到了時,讓學生舉手。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沒有等到1分鐘,便紛紛舉起了手。等到1分鐘過后,筆者才宣布結束,讓學生睜開眼睛。此時,學生都表示,1分鐘的時間太長了。通過這個實踐活動,學生更好地感知了1分鐘的時長。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形成良好的量感,并使學生形成珍惜時間的意識,筆者還開展了關于“1分鐘做事”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筆者讓學生在1分鐘時間內,嘗試走路、寫作、踢毽子等,使學生感知自己在1分鐘時間內可以走的步數、能夠寫的字數及可以踢的毽子數等。當然,筆者還會讓學生對實踐結果進行反饋,并說一說自己在活動中產生的感悟。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秒的量感,筆者還開展了以秒為單位的實踐活動。筆者讓學生嘗試閉眼感受10秒的時長,引導學生嘗試感受拍20次皮球、跳繩10次、跑50米所需要的秒數。這樣,學生便能夠更好地建立起秒的量感。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體會和認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量感,從而更好地將所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三)關注評估和探究
在基于量感培養的教育中,教師要盡量引導學生進行評估和探究,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量感訓練,讓學生逐漸增強自身的量感能力,并發展自身的探究能力。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也能夠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仍以“測量”這部分知識的教學為例,在學生對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長度單位有了比較直觀的認識后,筆者主動準備多種物品,讓學生不用直尺測量其長度,而是先進行評估。這樣,學生便會依據自身對長度單位的感受和了解,對這些物品的長度進行估算。在學生估算完畢后,筆者開始指導學生對這些物品進行測量,使學生了解自身所評估的物品長度與物品實際長度之間的差異。這樣,學生便能夠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逐漸增強并提升自身的量感。此外,筆者還開展評估競賽活動,并為活動提供豐富多樣的獎品,指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評估,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中,筆者還會在講解基礎知識時,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探究。這樣,在筆者的教育引導下,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基礎概念,自主形成量感。這樣的探究形式能夠使學生獲得較好的思維訓練,讓學生的思維素養獲得一定的發展和提升,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形成較好的量感。
(四)精確訓練,促進豐富“量感”
對于一個高效的學習者來說,僅僅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量感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朝著精確化的方向努力。因此,教師要加強這方面的引導,在課堂上通過精確化的“量感”訓練,幫助學生修正在“量感”上的偏差[3]。
例如,在“千米”這一概念的了解及空間觀念的延伸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聯系在體育課上跑1千米的場景,使學生對1千米有一個大概的認識。接著,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從學校出發到某地剛好是1千米的路程,由此喚起學生對熟悉的地理場景的記憶。然后,教師可以拿出一份學校周圍的交通圖,讓學生畫一畫從學校大門出發,到哪里大概是1千米,這時學生往往能夠估測出具體的位置。同時,學生還會自發地將千米與學過的速度的知識聯系在一起。為此,教師可以提出“動車每小時可行駛多少千米”“地球每秒繞太陽運行多少千米”等問題,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又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迪士尼游玩日記中的錯誤長度單位進行修改;對自己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圖進行了解,并估測大概路程,然后通過地圖軟件進行驗證。這些課堂上的估測活動,給予了學生很強的訓練和感知,加深了學生對原本枯燥的長度單位“千米”的認識,使學生感受到了“千米”的數學價值和生活價值。
(五)反思辨析,促進積淀“量感”
缺少了思維的數學不是真正的數學。在小學數學計量單位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純地依靠感知和體驗,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即反思和辨析,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準確有效的“量感”。
例如,在教學完“面積”相關的知識后,教師需要讓學生靜下心來想一想,1平方厘米能夠用來測量哪些物體的表面積?假如用一個1平方厘米的物體測量教室地面的面積是否合適?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并探討面積單位的適用范圍。對面積單位的“量感”的反思和理性辨析,離不開邏輯與推理,就好比對“平方千米”“公頃”等比較大的面積單位,想要有實際體驗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學生需要在自己的認識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想象。
對計量單位的反思和辨析,是一種內省式的個體思維活動,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使其形成更敏銳、更理性的“量感”。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展開反思,能使個人形成的“量感”更加科學、準確,從而將生活“量感”順利遷移到數學“量感”中。
(六)知識建構,促進內化“量感”
教師要把握量與其他數學知識的相關性,在相互貫穿中推動學生把“量感”內化于心,自覺發揮“量感”在學習與生活中的作用。
“量感”的建立有前置條件,即充分掌握不同量之間的本質區別,對不同的量構建清晰的認識。例如,在學習完“周長”和“面積”的知識后,很多學生由于量感不佳,不僅對同一類的計量單位認識不足,還容易把不同的計量單位混為一談。在學習“體積單位”時,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立體空間單位,這種計量單位相較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要更加抽象一些。如果分辨不清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之間的區別,學生的“單位系統”將更為混亂。因此,在教學“體積單位”的知識時,教師應將其與之前的計算單位知識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明晰其中的區別,抓住各自的本質。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兩本書”為媒介,通過設問,逐步帶領學生認識計量單位。一問:假如要比較兩本書的厚度,應該用哪種計量單位?二問:如果比較兩本書封面的大小,應該用哪種單位?借助實物,學生可以迅速回憶起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并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是分別測量線的長短和面的大小的。緊接著,教師可以進行第三問:要比較這兩本書的大小,應該采用什么單位呢?有了之前的鋪墊,學生不會再認為是采用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此時,教師便可以快速地引入新課的教學。教師通過三個問題便能初步幫助學生辨別不同維度的三個計量單位,建立不同類型單位之間的“量感”。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知識教學時,應強調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在量感方面的發展需求,并根據學生這種比較具體化的發展需求,基于教材知識,使學生獲得綜合性的發展,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梁培斌.科學利用數學教材培養學生量感[J].教學與管理,2017(02):43-45.
丁正霞.小學生數學“量感”培養策略初探[J].閱讀,2016(95):42-43.
彭玲.小學生的數學量感之培養[J].新課程,2016(09):200.
作者簡介:周婷婷(1979.1-),女,福建晉江人,任教于福建省晉江市實驗小學,一級教師,晉江市骨干教師,2016—2017年被評為“青陽街道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