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教學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具生活意義
徐像才
摘 要: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學生生活高度對接,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體驗的機會,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提升。
教師要在課程內容整合、課堂教程設計、課時訓練組織、課后實踐對接等方面展開研究,推出完整的教學實踐方案,組織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學習體驗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道德與法治學科肩負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重任,教師要擺脫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方式,科學利用學生的生活認知,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生活實踐中實現成長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體驗;教學組織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19-0058-03
引? 言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活體驗內容,符合學生身心成長的基本要求,與素質教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高度吻合,具有極為豐富的教學價值,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索。將生活情境帶入課堂,強調生活應用體驗,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發展方向。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圍繞學生展開教程設計,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體驗中形成學科核心素養[1]。如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進行對接,這是教師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一、課程內容整合生活化
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學生生活認知,篩選生活對接內容,能夠為教學設計提供更多參考,為學生順利進入學科核心學習創造條件。
(一)研讀教材,精選生活內容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有固定教材,教師對教材展開深度研究,發掘生活內容,與學生生活認知進行多點對接,能夠讓學生主動進入學習環節,在生活體驗中展開學習。教材中有很多生活案例,而且都是以繪本形式呈現的。教師要做好整合處理,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對相關文字內容進行研讀,完成思維融合和對接。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我們的好朋友”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讓學生參與“猜一猜”活動:“向大家描述好朋友的特點,讓同學們猜猜他是誰”。這個活動具有游戲特點,所以學生能夠積極響應。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開始介紹好朋友的特點,課堂氛圍十分活躍。有的學生介紹朋友的外貌特點,有的學生介紹好朋友的興趣愛好,還有的學生從性格角度進行描述,而其他學生則積極回應。這個活動是課堂導學內容,來源于教材,其生活化特征極為鮮明,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借助教輔,滲透生活素材
學科教學需要輔助材料的支持,這是比較寶貴的資源。教師需要加以利用和整合,讓這些材料發揮應有的價值。教師可以借助多種信息渠道,收集一些適合的學習材料,根據學生的生活認知基礎進行滲透,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核心,在認知融合中建立新知。學生的直觀思維比較發達,教師在收集整合教輔內容和網絡信息時,要盡量運用繪本和視頻的形式,這樣可以對學生產成感官沖擊[2],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教師對學生的生活進行深入調查,并將相關內容融入課堂教學,無疑是最為明智的選擇。例如,在教學“當沖突發生時”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然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講述親身經歷的同學之間的矛盾沖突案例。學生對這方面內容比較敏感,大多不愿意現身說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第三人稱進行講述,使學生逐漸找到講述的起點。由此,學生的學習思維被順利激活,課堂展示環節自然打開。有的學生講述了兩名同學由爭吵到大打出手的經過,最終驚動了班主任。這本來是一件小事,但因為處理方法不當,矛盾升級。有的學生介紹了值日小組因為任務分配不均,小組成員之間產生矛盾,最后在班主任的調解下,順利化解糾紛的事件。從學生的講述情況來看,這些案例都帶有生活屬性,不同的解決方法導致不同的結局。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親身經歷,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
二、課堂教程設計生活化
教學設計需要體現系統性,教學目標、教學程序、教學訓練、教學評價等環節,都屬于課堂教程的內容。教師需要優化課堂教程,凸顯生活屬性,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教學效率和品質[3]。
(一)優化設計,凸顯生活屬性
課堂教學有完善的教案設計,教師需要對教案進行優化,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實際做出具體調整,以提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對教程設計進行生活化處理,在情境設計、案例收集、互動交流、課堂演繹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以順利激活學生的生活思維。
例如,在教學“買東西的學問”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拿出一些包裝食品,讓學生觀察,對這些食品進行具體分析,并做對應介紹。學生對這些食品都比較熟悉,觀察興趣很大。經過一番探索,學生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如食品保質期、食品添加劑、食品生產廠家、食品價格等。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信息收集情況進行設計,讓學生結合生活購物經歷,談談買東西有哪些學問。在實際展示環節,學生主動發言,介紹了許多購物注意事項。教師要對學生介紹的情況進行梳理,歸結出一些技巧方法,同時傳授給學生。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要求學生結合生活經歷介紹購物體驗,歸結購物技巧和方法,這是典型的生活對接。學生有生活經驗積累,能夠進行具體的介紹,其體驗認知更為鮮活。教師總結方法,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
(二)創新組織,強化生活體驗
課堂學習活動形式眾多,教師需要進行生活化處理和設計,讓學生主動進入活動環節,在生活體驗中建立學科認知[4]。講述生活經歷、展示生活故事、組織生活討論、展開生活觀察、優化社會調查等,都帶有生活屬性特點,學生對這些活動有高度的認同感。因此,教師要做好篩選設計,配合學生學習要求進行設計,讓更多學生都能夠順利進入學習核心,在創造性探索中建立生活體驗認知。
學生生活經歷不同,其感知體驗也呈現差異性,教師需要合理判斷,以便做出積極應對。例如,教學“合理消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推出生活化學習活動:“回顧自己的生活消費情況,平均每個月要消費多少錢”,讓學生對自己的消費情況進行評估,得出結論,并對合理程度進行評價。學生對生活消費最為敏感,其體驗也較為深刻,能夠從理性角度展開分析,對自身消費行為進行定性評價,形成更多心理觸動。
三、課時訓練組織生活化
在進行課時訓練設計時,教師要做好內容篩選和形式升級研究,為學生布置更多生活化的學習任務,使學生自然進入對生活的探索學習,在不斷驗證中完成學習目標。
(一)篩選內容,對應生活認知
課時訓練設計滲透生活內容,是最為合理的選擇。教師有意識地滲透生活案例、生活場景、生活故事,能夠對學生產生觸動,使學生結合生活認知進行深入思考,在廣泛討論中達成學習共識,體現生活化教學設計的核心追求。培養學生生活化學習意識和習慣,是學科教學的基本目標。因此,教師要對訓練任務進行生活化對接處理,讓更多的學生能夠順利進入實踐探索環節。
教師合理組織學習活動,與學生生活認知進行多點對接,能夠建立豐富的學習起點。例如,在教學“有多少浪費可以避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布置生活調查任務:“家庭生活中存在不少浪費現象,請你們深入生活,對這些浪費現象進行觀察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參與班級交流活動”。學生對家庭浪費現象較為熟悉,通過梳理相關信息,能夠快速形成調查報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做出指導,為學生順利展開學習提供有效幫助。教師設計家庭生活浪費調查活動任務,能成功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升其學習體驗。
(二)升級形式,強調生活觀察
要想升級訓練形式,教師就要創新思考,唯有掌握更多的學情信息,才能做出最為適合的應對。教師不僅要對訓練內容進行篩選,對訓練形式進行優化,還要充分考慮生活對接問題。生活觀察、社會調查、案例收集、網絡交互、遠程教學、課堂辯論等,都屬于訓練范疇。教師要從生活角度展開對接處理,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適合的訓練機會。
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時,要結合學生生活體驗與認知進行對接處理,以提升任務的契合性。例如,在教學“生活離不開他們”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閱讀教材內容,對各種職業的工作特點進行重點了解,然后設計“父母職業介紹”活動,要求學生深入了解父母的職業特點,準備參與小組介紹活動。學生對父母的職業比較了解,經過深入調查,其信息更為豐富。在小組介紹環節,小組成員都能夠積極響應,對父母的職業特點進行詳細介紹。在學生介紹后,教師要深入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解讀,滲透職業精神內容,表達對職業的敬畏之情。
四、課后實踐對接生活化
課后實踐是典型的生活化學習,教師組織學生接軌生活展開實踐探索,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方法支持,讓學生在創意探索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5]。
(一)多點對接,形成生活思維
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時,要對學生生活認知有一定了解,以提升教學設計和組織的科學性。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教師在進行實踐訓練設計時,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生活認知實際,對實踐方案做出改進處理,以提升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同時,學生對生活化實踐活動有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心理展開設計,對學生生活體驗進行客觀評估,為組織實踐活動提供參考。
學生的生活認知具有局限性,教師對此需要有理性認識,在進行生活對接時,要做好必要的學情調查,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教學“我們當地的風俗”時,教師可以設計社會調查任務:每一個地方都有一些獨特的風俗禮儀,深入家庭和社會,對當地風俗進行深入調查,利用列表形式進行歸結展示。學生對當地風俗不是很了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家長給予必要協助,為學生介紹一些特殊的風俗習慣,為學生提供更多調查素材。學生進入調查環節后,可以對當地風俗有系統的了解,列出詳細的表格,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推出社會調查任務,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生活體驗,使學生從中獲取了豐富的學習信息。
(二)實現內化,培養生活意識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在組織課后實踐活動時,教師要深入學生群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思想、興趣等因素展開調查和分析,為組織實踐活動提供更多信息支持,以滿足學生個性學習的需求。教師有意識地進行生活對接,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認知的有效內化,對培養學生健康的思想和品質也有積極作用。
例如,在教學“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對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手工藝等作品進行針對性展示,要求學生觀察分析,挑選熟悉的民間藝術重點研究。為拓展學生的實踐思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搜集網絡信息,整合當地民俗信息,參與班級展示活動,重點介紹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教師要做出科學安排,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讓學生在生活對接中建立完善的認知體系。
結? 語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追求生活化,教師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全面改革,精選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目標、改進教學程序、升級教學訓練,與學生生活進行更多對接,這樣才能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觸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成長。教師對接學生生活展開教學,可以使學生的接受過程更為自然,還可以使教與學建立更多聯系,為學生創造性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何悅喬.小學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策略[J].文理導航,2022(02):13-15.
馬俊玉.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J].家長,2021(36):48-49.
陳芬.道德與法治課堂情境體驗導學的路徑分析[J].小學教學參考,2021(33):60-61.
孫琴芬.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深度體驗教學的四個控制點[J].教學與管理,2021(32):46-48.
吳小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路徑探索[J].當代家庭教育,2022(05):181-184.
作者簡介:徐像才(1974.8-),男,福建武夷山人,任教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新豐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