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鑫
摘 要:高校如何發揮自身作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大保障力度,增強相對貧困學生內生動力,增強發展后勁,保障教育公平,消除貧困代際傳遞,建立體系化的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幫扶支持體系,是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有效探索。本文以6所高職院校為例,通過調研分析,指出了當前相對貧困學生就業工作所面臨的優勢與不足,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舉措。
關鍵詞:后脫貧時代;相對貧困;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7.035
0 引言
在脫貧攻堅時期,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傾向性幫扶政策,通過抓重點、攻難點、強弱項、補短板,我國如期消除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和絕對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落實貧困畢業生優先安排實習,優先推薦就業,實現穩定就業,有效落實“就業一人,脫貧一戶”脫貧要求,斬斷貧困代際傳遞,讓廣大寒門學子順利完成學業,走上工作崗位,成就人生夢想。這一有力舉措亦為我國如期實現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支撐。進入后脫貧時代,為適應新的形勢變化,各高校應當更加細致的做好相對貧困學生的學習、就業保障工作,確保教育公平,嚴防再度返貧。
1 數據采集及樣本數據庫的建立
為做好后脫貧時代高職院校相對貧困學生幫扶情況的調查研究,分別選取A(省會城市)、B(一般城市)、C(一般城市)三個不同地區的6所高職院校采集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數據采集過程中,分別選取校內就讀、頂崗實習、已畢業三個層次學生。從受調研學生對學校就業幫扶政策的宣傳了解、個人就業預期、優劣勢認知、就業幫扶成效、就業滿意度、就業幫扶需求等多個維度開展問卷調研。因院校規模、體量相差較大,對部分高職院校僅選取1-2個系部開展問卷調研,以確保各調研院校樣本數量基本一致。
在本次課題調研期間,因學生畢業離校、就業企業分散、疫情防控等因素影響,對A地區部分高校未畢業學生采取紙質問卷方式調查,對B、C地區高職院校學生及A地區高校已實習、畢業學生通過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采集數據樣本。通過調研,每高校采集數據樣本800—1200人,6所高職院校共采集數據樣本7068份。數據采集過程中,按就讀學校、專業、性別合理分布原則,共發放紙質問卷1256份,回收問卷1123份,回收率89.41%。其中有效問卷963份,有效率79.25%。
2 調研數據梳理與分析
2.1 相對貧困生與非貧困生薪酬期望的差異
相對貧困學生與非貧困學生對于薪酬期望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性,除了對于薪酬分布的中間正常值3500-4500元/月、4500-5500元/月的薪酬選項二者差異性較小,均為非貧困學生高于貧困學生約0.5個百分點,其余偏離正常值的較低、較高薪酬選項,二者差異性逐步增加。與中間正常值偏離越大,二者選擇差異性越大。其中,對于月薪1500-2500元的低月薪,貧困學生可接受的比例為14.12%,而非貧困學生可接受的比例僅為5%。而對于5500元以上的較高月薪,非貧困學生選擇的比例則明顯高于相對貧困學生,非貧困學生選擇比例為31.2%,而相對貧困學生選擇比例僅為15.2%,相對貧困學生選擇較高月薪的比例僅為非貧困學生的一半。由此分析得出,相對貧困學生就業時,因為較為缺乏家庭經濟的長期支持,往往更為迫切的需要盡快找到工作,即使工資收入低一些,也愿意接受。而非貧困學生,由于有家庭的穩定經濟支持,往往就業的緊迫感較低,能夠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花更多的時間去慢慢選擇收入較高、較為滿意的工作。而非貧困學生在就業選擇時更加自信,對于薪酬的期望更高,能夠更加從容的選擇較為滿意的工作,而相對貧困學生則由于自信不足,且急于找到穩定工作,以獲得收入來源,故在工作選取時往往降低薪資要求。
2.2 相對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對于就業與就學選擇的差異
根據對問卷調研結果分析,對于“如果畢業時,有‘專升本’和就業的機會同時供你選擇,你的選擇是?”這一問題,相對貧困學生中選擇“繼續上學,提升自己”的比例為59.17%,選擇“工作就業”的比例為40.83%,而非貧困學生選擇選擇“繼續上學,提升自己”的比例為70.32%,選擇“工作就業”的比例為29.68%。該結果的原因與相對貧困學生和非貧困學生對于薪酬差異性的選擇原因基本一致。由于相對貧困學生畢業時自信心不足,有較大的家庭經濟壓力,想要盡快通過就業獲得穩定收入,以解決家庭經濟負擔,而非貧困學生由于沒有經濟的后顧之憂,家庭也更有能力提供持續的經濟支持供學生繼續上學。因此,相對貧困學生選擇“繼續上學,提升自己”的比例為59.1%,大幅度低于非貧困學生選擇比例的70.3%。相對貧困學生選擇“工作就業”的比例為40.8%,則明顯高于非貧困學生的29.68%。
2.3 相對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對于自身就業優勢認知的差異
根據調查問卷,對貧困學生和非貧困學生對于自身就業的優劣勢選擇結果進行分析,發現8項測評指標中,貧困學生與非貧困學生對于通用技能、職業素養、擇業觀、意志品質、社會關系、社會實踐、職業形象6項測評指標的認知選擇基本一致,沒有較大差異。但對于專業水平(學業成績、專業理論及其實踐能力)、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新環境融入能力、面試能力等)2項測評指標,二者卻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性,其中,貧困學生覺得專業水平(學業成績、專業理論及其實踐能力)將成為自身就業優勢的比例為24.78%,非貧困學生的該選項的選擇比例為19.21%,二者體現了較大差異性。與此指標相接近的通用技能、職業素養兩項指標,也均是貧困學生的就業優勢認知高于非貧困學生。
經過與部分調研學生深入訪談及結果分析,相對貧困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既為了獲得更高等次的獎學金或助學金,也為了將來就業練就扎實的專業技能,往往學習上的動力更足,壓力更大,學習會傾注更多的精力,努力讓自己的專業水平更加過硬、學業成績更加優秀。而非貧困學生由于相對無此壓力,學習上的主動性相對要低,故自身專業水平自信程度也要稍低一些。
但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新環境融入能力、面試能力等),則成為貧困學生與非貧困學生之間就業優勢認知相差最大的一個指標,非貧困學生認為社交能力成為自己就業優勢的比例為13.12%,但貧困學生則為9.51%。由此可見,因為相對貧困學生大部分都來自農村地區,受生活環境、成長經歷方面的影響,面對新環境往往會產生膽怯、畏縮,甚至自卑的心理,讓他們對個人社交能力自信不足。
3 完善高職院校相對貧困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的意見建議
3.1 加強心理輔導,樹立職場信心
根據調研結果,相對貧困學生受個人成長環境、家庭經濟壓力等因素影響,往往更容易產生自卑、不自信,進而對個人社交能力持懷疑態度,甚至影響面試表現及職場中同事關系。學校應對相對貧困學生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通過“心理沙龍”、講座論壇、勵志故事分享,甚至“一對一”的心理咨詢,使他們樹立自信,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勇敢地面對職場中的一切挫折。
3.2 加大支持力度,消除后顧之憂
根據調研,貧困學生選擇繼續“專升本”或更高層次求學的比例大幅低于非貧困學生,究其原因,貧困學生主要是受家庭經濟條件制約,希望早日就業,減輕家庭負擔。由此,還需要繼續加大對相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幫扶力度,通過加大“勵志”獎學金的數量、金額,提高助學金的資助標準,加大“助學貸款”的宣傳及發放力度,提高其他各類貧困補助水平,使相對貧困學生在求學的道路上不要因為經濟壓力而放棄更高層次學習的機會。
3.3 落實幫扶政策,確保穩定就業
增加就業是貧困家庭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學校要切實提高對相對貧困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在學生入校之初,要精準建立相對貧困學生臺賬,為后期落實各項傾斜政策提供可靠數據支撐。在學生專業選擇過程中,要開設綠色通道,為學生選擇、調整到就業前景廣闊的優勢專業就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利用節假日、第二課堂,針對性的開設及技能提升、心理輔導、職業教育等課程,提高貧困學生的就業能力、職業信心;在學生實習就業階段,學校要優先為貧困學生推薦實習就業,動員企業開展就業幫扶,設立貧困生專場招聘會,確保貧困學生有限穩定就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3.4 加強培訓指導,制定職業規劃
在調研過程中,相對貧困學生往往對于今后的職業生涯缺乏規劃,沒有明確的目標方向,僅局限于畢業后能找到一份工作,有一份穩定收入,但對于長遠職業生涯、職業成長感到茫然。這就需要學校在學生實習就業前,開展專場教育指導,使學生了解自我,合理定位,找準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并以此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及早謀劃學習或就業方向。
4 結語
在前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職業教育發揮了“扶志”“扶智”“扶業”“扶技”的重要作用,對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在后脫貧時代,職業教育在防止“返貧”、助力學生就業創業、穩定致富等方面仍具有獨特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各高職院校要將相對貧困學生的實習就業工作作為當前最緊要的政治任務,保持高位推動、一以貫之,形成多元參與的協同機制,多措并舉的幫扶體系,增強貧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和發展能力,確保脫貧成果“穩得住、不返貧”。
參考文獻
[1]賴德勝,石丹淅.我國就業質量狀況研究:基于問卷數據的分析[J].中國經濟問題,2013,(5):3948.
[2]屈璐,廖大凱.后脫貧時代職業教育扶貧長效機制建構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1,(1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