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慧華
【摘要】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雖在教學的任務、目標及模式等各方面均不盡相同,但兩者亦有共通之處,那便是兩者均是由學生的意識形態入手,對其心理及思維予以合理化的引導。因此,心理健康與德育教育之間實則亦有較大關聯,所以積極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中職德育教育中亦有其可行之處。對此,本文將針對心理健康與德育教育的融合途徑展開探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滲透途徑
基于新的時代背景,中職教育德育內容亦受到諸多方面影響,包括社會的發展、主流觀念的改變以及時代價值觀的轉換。至此,學生的心理特點也較之早前大不相同。故對德育教育而言,基于新的歷史時期也便需要對傳統的內容及理論予以合理的優化及創新。至于教育則需在考慮學生的內心同時確保教學方案、形式以及評價模式均與學生當下的心理境況相契合,以此方能避免學生滋生抗拒心理并切實維護中職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應時代發展要求,中職德育教育亦需兼顧學生的心理健康。對此,實有必要針對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融合途徑展開探索,繼而切實推動中職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增強中職生的道德內化效果
基于新的時代背景,心理健康與德育教育的雙向融合也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此,中職院校亦當積極響應并切實推動心理與德育健康教育的融合及改革,以此方能在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同時滿足當代社會對職業院校的育人要求。不僅如此,任何教育均需將立德樹人視作教學的根本。因此,促進二者的深度融合也是強化職業教育效果的重點,故應當引起中職院校的高度重視。
(二)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提供心理基礎準備
學生無論是道德的形成或是思維的發展,其心理方面均需經歷一段適應期。因此,若中職院校僅是注重德育教育而未能兼顧學生的心理發展,難免會讓學生在接受自我成長的過程中產生心理不適的不良反應。對此,若想盡可能避免學生滋生心理問題,則心理健康于中職德育教育中的融入便顯得極有其必要性。
通過在中職德育教育中引進情緒把握、心理疏導、心理調適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構筑起堅固的心理防線,以此不僅能有效提升中職德育教育成效,同時也能豐富德育教育內容并促進中職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革新。
(三)當前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
1、心理焦慮間題
當今社會,人們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諸如緊張、交際、憂慮、恐懼等情緒,使得人們內心時長處于焦慮狀態。至于中職學生的心理問題則大多來源于學校、社會以及家庭。其中,來自社會的壓力主要是基于中職院校在社會公眾眼中仍是收納問題少年的場所,故在中職院校就讀也便代表了學生的劣質性。社會公眾鄙夷眼光自然會給學生帶來極度焦慮;而家庭則主要是父母對孩子不成器而表現出的失望情緒深深傷害了學生內心;至于學習則是因中職學生大多不具備較強的自控與自主學習能力,故成績方面的壓力也會對其造成心理焦慮。而中職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極強的自尊心也使得他們迫切需要得到教師、同學以及家長的認可。而一旦事與愿違便會產生焦慮心理,繼而引發一系列的沖動行為。
2、自卑抑郁間題
就中職學生而言,絕大多數均有著自卑、抑郁的心理。其中,自卑作為自我評價的一種,主要是因學生認知產生偏差所導致。之所以會產生如此情感,通常是因其感受到自身的軟弱無能而導致。至于抑郁則屬于心理行為的一種,最常見的特征便是情緒低落。總而言之,上述問題,一方面是基于中職學生年紀尚小,故在評價自我時容易產生偏差,加之與同學之間的溝通不暢也容易致使他們產生消極心理,而不具備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中職學生,自然也將滋生各類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則是因中職生在學習方面的表現普遍不如普通高中學生。面對日益提升的學習壓力而自身又無法良好應對,抑郁的情緒將無限滋長,最終壓垮學生內心,以致出現厭學、恐學的心理。雖然,部分學生能夠很好的調節自身并逐步擺脫心理困境,但絕大多數中職學生均深陷其中,甚至在特定條件下還將做出超出認知的行為,直至走向犯罪、危害社會。
二、心理健康滲透德育教育途徑
要想切實促進中職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整合,必須對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著正確認知。首先,心理健康與德育教育分屬兩個不同領域,故要促進二者的深度結合必定具有相當高的難度。對此,中職院校需找到兩者共通之處,并以此為著力點采取適宜的結合策略,方能達到理想的融合效果。但就目前而言,中職教育尚未能打破兩者之間的界限,加之教師需負責日常的教學工作而無暇關心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故針對二者融合還需展開深入探究并解決教師經驗、時間與精力不足的問題。其次,由于當前,絕大多數中職院校尚未意識到整合心理健康與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致日常的工作安排也與之沒有任何交集,這使得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仍將沿用傳統、老舊的教育套路及思想,長此以往勢必將對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性帶來嚴重影響。基于此,中職教育工作者需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繼而積極思考融合二者的可行方式。與此同時,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教師也應積極嘗試引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并從學生當下的心理狀況入手,以此為二者融合提供現實依據并促進中職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
(一)創設合適教育環境,優化教育氛圍
1、轉化教師認識,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由于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國內既無此先例也無任何參照可供參考。故對中職教師而言無異于一項嚴峻的挑戰。而要切實做到心理健康與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不僅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且作為推動融合的第一執行人,對于教師專業能力及素養亦是一項巨大考驗。對此,中職院校亦當肩負起培訓教師的責任及義務,以此為促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撐。
2、利用互聯網進行高素質教學團隊建設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各領域的運用也變得十分普及。而大量的運用實踐均已表明了運用信息技術的重要意義與價值。對此,中職院校在融合心理健康與德育教育時亦當積極尋求互聯網的幫助。倘若中職院校能可積極借助政府網絡資源來展開心理健康及德育教育,勢必能有效提升教育效果。不僅如此,職校內部亦可設置心理健康指導教室,向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一些必要幫助來避免學生心理問題的進一步擴大。當然,在此期間,中職院校亦可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調查,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況并針對潛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而作為教育主要實施者的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心理及德育教育時亦需確保自身不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對此,中職院校也應積極為教師創造深造機會,以此從根本上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二)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融合
上文中我們提到,由于國內尚未針對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展開任何研究,也未能提出任何有價值的建議及策略。對此,為促進兩者之間的有效結合,則中職院校亦需基于學校教學目標的基礎,盡可能避免因融合而導致的教學內容、方法同質化問題。與此同時,鑒于心理健康與德育教育的共通之處在于二者均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故將德育教育的相關體系寄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在專業學科教學中加以落實,便可形成類似于思政類課程的教育模式,確保學生在學習中既能鍛煉自身的專業技能,同時也避免了諸多心理、道德問題的產生。此外,為保證二者結合的實效性,則相關教學的開展還需結合以心育德的實踐方法,將學生思想動態視作教育核心,確保德育與心理健康思想的全方位滲透,以此將促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從而對學生心理及道德品質的形成產生有效牽引。
(三)合理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模式
由于心理健康與德育教育畢竟分屬兩個不同的領域,故二者的結合也需在教學的具體模式方面做出相應的改變。首先是教學內容方式,除了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的具體需求,也要同步兼顧時代的發展特點。其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將作為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依據,而學生的心理因素則為制定教學內容提供參考,如此教學方能被學生廣泛認可與接受。至于德育教育的具體過程,教師也應盡量選擇能可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同時能與主題產生共鳴,以此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觀念及行為。此外,考慮到中職學生的記憶、邏輯思考、想象等能力可能不甚突出,故更要對教學內容的比例予以合理控制來確保學生在德育教育途中能可獲取到相對小微全面的教育。
其次是教學評價的模式。對學生而言,教師的評價往往會對其內心產生較為深刻的影響。故無論心理健康與德育教育的開展,教師均應將評價視作激勵學生的主要途徑。至于評價的具體內容則不能僅是圍繞學生的學習乘以,而是要從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素質入手,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理論實踐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情感因素等。通過聯系心理及德育層面的相關內容,全方位評價學生的思想、行為及個人情感,方能讓學生從心里層面認同德育教育,繼而逐步扭轉學生此前可能存在的偏激與不合理的行為及觀點并最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四)針對不同情況解決學生的心理間題
針對學生的心理輔導過程,教師在開展常規教育的同時亦需對部分心理問題較重的學生給予更高的關注度。此外,面對學生內心的焦慮,教師亦要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其排解心理問題,如要求學生按時休息,多聽緩解壓力的輕音樂;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以及加強與同學之間的交流等。總之,面對不同的心理問題采取適宜的引導措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方能讓學生正確認知自我并盡可能避免心理問題的產生。
作為班級主要管理者的班主任,日常工作之余也因肩負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及義務。考慮到學生均是獨立個體,且不同個體的性格特點亦有差異。對此,班主任需深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并挖掘導致學生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與此同時,班主任亦可與學生共同探討心理問題的危害并與之商討該如何克制心理問題的滋生。將學生視作教育的主體亦能在極大程度上幫助其克服心理問題。
三、結語
總之,為切實應對好因時代發展產生的各種變化,并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滋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于中職德育教育中的融合便顯得極有其必要性。與此同時,為維護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中職院校也當深化德育教育宗旨并促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此方能對學生各方面發展形成正確引導,繼而確保中職院校所培育人才能切實滿足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季丹丹,郝樂祥.高校德育工作中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理論界,2007(2):2.
[2]張永軍,孫連武.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滲透[J].速讀(中旬),2014(7):89-89+90.
[3]唐桂玲.如何在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課上滲透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5(08):9.
[4]徐晶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滲透途徑[J].智庫時代,2020(39):263.
[5]張吉菲.德育視角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研究[J].文學少年,2020(30):1.
[6]沈繼章.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滲透策略探究[J].職業,2021(11):80-81.
[7]徐創瑜.高中班級管理中德育教育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滲透[J].高考,2018(05):4.
[8]林永健.淺談新時期背景下中職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滲透路徑[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5):222-223.
[9]駱鑫.新時期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德育的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20(06):116-117.
[10]陳建文.淺談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的滲透[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2):227.
[11]趙曉威.高中班級管理中德育教育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滲透[J].南國博覽,2019(09):265.
[12]王玉華.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當代家庭教育,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