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摘要】教育對人的成長是十分關鍵的,而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會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發展品質高低的重要因素。各個國家針對自己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認知會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不同的教育手段會影響教育的產出水平。日本的教育品質始終在全球中處于佼佼者的位置,具備大量的前沿體制必須我們學習。本文通過比較教育學理念著手,通過學習外國教育部門良好的模式,針對筆者在實際教育的良好模式進行思考,對中國和日本教育機構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中日;中小學;社會教育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教育針對人的成長是十分關鍵的,而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會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發展品質高低的重要因素,各個國家針對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認知會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不同的教育手段會制約著教育的產出水平。日本的教育,遠在明治維新階段就開展現代教育,立法時間長,立法工作規范化水平較高。而中國教育機構立法始于清代末期的《欽定學堂章程》。這個章程制定開始,我國教育慢慢走向規范化。發展到如今,日本當下教育領域的制度超過兩千項,同時十分細致,比如在遠離陸地的島嶼中進行教學,具備規范化的《孤島法》;根據在冬天天氣具備規范化教育的《大雪地帶教育法》,并落實到實際的教學中。即使我國這些年在教育領域也獲得了長效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在教育制度的定制和施行方面還遠遠不足,必須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品質,才能為教育的發展帶來更好的保障。但是我國也積極在進行這方面的完善工作,如當下我國的雙減政策,就為素質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更為寬廣的空間。在雙減政策下,兒童可以更有時間去參加一些提高素質教育的課程,也有更多的時間規劃自己的學習,實現更好的發展。本文選題重點根據中日中小學教育機構的區別,進一步拓展出中日中小學教育機構方面的區別,從而分析其教育的條件、教育的特征和教育機構中教師體制的區別。
1.2理論基礎
比較教育學是一種教育分析中的一個理論和實際統一發展的論述,是現代教育科學系統中一個十分關鍵的領域,其通過當代社會各個國家、民族和地區和全球社會的教育為重點分析目標,通過比較法為重點分析手段,在分析對比中發現教育拓展的模式和經驗,對今后的教育拓展進行合理的預估,進一步給本國教育的拓展帶來服務。
1.3本項研究創新點
中國和日本雖然是鄰國,然而兩個國家的教育有著完全不同的方面。了解兩個國家在教育方面的不同,可以將日本在教育方面發展得較好的地方進行借鑒,為完善我國的教育工作做出貢獻。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分析單個國家,如日本的教育情況或者中國的教育情況來探討教育的特征,對比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利用比較教育學理論對中日教育機構的教育模式特點進行分析和探討,如通過對中國、日本義務教育的特點進行分析和對比,了解中日中小學在教育立法、教育公平、師資管理方面的情況,分析中日教育機構差異情況,探討本研究的意義,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并對今后的研究做出展望。
2.文獻綜述
2.1研究文學領域國內外的重要成果
2.1.1國內研究現狀
江俐(2020)指出近代以來,日本的經濟所有規模一直保持全球前幾位,而實際原因,和其職業教育的推進有著緊密的聯系。長時間對職業教育的關注,讓日本的職業教育一直和社會的拓展需要相對接,職業教育系統也轉化成綜合性、綜合種類的現代職業教育網絡。日本在各個教育時期都明確了職業教育的規劃,其著重探討日本在中小學時期開展的職業教育,同時指出其發展的優勢。
周曉霞(2021)指出中小學時期是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落實中小學德育教育,也是所有國家出現的一個統一情況。近年來,部分國家把德育教育方面重點關注到愛國主義教育,在歸納歷史經驗教訓的條件下,完善德育教材主題,讓其具備時代的特點。其中,日本在德育領域的順利發展模式和情況是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學制令》頒布以來,日本學校教育才慢慢構建出關注智育、疏忽德育的教育手段。
國內先行研究主要是研究日本職業教育在發展中的情況,也有部分研究者研究了德育教育對一個國家所產生的作用。但是,幾乎很少有研究是通過對中日教育機構之間的區別方面進行分析。為此,本文將集中對中日教育機構的區別展開分析,了解其中的差異,為我國教育機構的良好發展帶來更好的借鑒。
2.1.2國外研究現狀
Liang Hui-e, Cui Rongrong, See Zhengzi Temple(2017)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慢慢在整個國家中開展九年義務教育,日本的軍國主義促進了該類教育模式的高效推進,大量二戰后的孩子獲得良好的教育機會。
Zhou Yanpei, Li Guangzhi(2008)指出,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出現實際教育困境的過程中,都必須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精神,虛心和別人學習,將有用的知識結合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為我們的教育工作做出自己的努力。
2.2評價中日中小學教育機構差異現狀
日本早在八十年代末就開始關注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其教育機構往往都是通過素質教育來培養學生,而中國的教育機構發展得比較晚,八九十年代處于萌芽時期,到了新世紀才得到全面發展,對素質教育的關注度是直到新世紀后才慢慢完善的。
2.3本研究與其他研究的關系
先行研究基本都是通過一個國家在教育方面的不同之處展開分析進行研究的,如有的研究者是通過日本職業教育方面的區別和特殊之處展開分析;有的研究者是通過日本德育教育領域的獨特之處展開分析;也有的是通過日本義務教育的優勢和不足展開分析的;更有的研究者是分析我國教育面臨的困境和不足,本研究在結合其他研究對中國、日本教育機構的不足和特點之后,提煉出其中有用的資料,為本文的撰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主體部分
3.1對研究主題的研究與分析
3.1.1日本義務教育特點
日本近代及現代化教育是在政府促進中開展的,教育工作有著良好的發展方案,是日本教育機構的特征。政府有著極大的決心,將整個國家的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教育敕語》是日本的第二部憲法。政策頒布后,政府部門十分重視日本課程的完善工作,大致上每十年進行一次修訂工作。1985年左右開始重點關注能力培育,降低考試頻率過高所導致的心理健康等情況。在少年教育工作中加大選修課的維度和比例。因為全球的資訊化,全球化和科技拓展等情況,日本又根據學生獨立思考水平較低、行動和評估能力等方面的問題開展深入的教育工作。日報指出形成和融合孩子個性發展的學校教育,是十分關鍵的。教育科學審議會的報告認為,近年來日本青少年在道德和價值理念,社會性成長,社會制度思想,自立等領域產生極大的不足,校園霸凌等情況頻繁發生,教育必須處理自己產生的不足來融合青少年的成長需要,也必須融合社會化成長的需求。
3.1.2中國義務教育特點
中國近代及現代化教育的基本方向及模式與日本相同。但是同時期由于時局動蕩,發展緩慢,也沒有制定出“第二部憲法”一樣地位的指導性教育法律文件。中國教育機構的基礎教育由政府統包,政府掌握基礎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因此改革迅速和徹底是中國教育機構的優點,但是同時也存在政策上的失誤。而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理念各方面都比較落后的中國,要全面發展,迎合時代發展,這些都是政策定位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對現今中國教育機構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1.考試作用極端化
中國學生面臨著幾大考試,初升高,高考,考研,考公務員等。教育偏重于應試,雖然通過考試能夠評估一個學生一個階段的學習情況,然而家長和社會對成績的過于關注會導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不足。對一個國家來說,唯有綜合性培養人才,才是最科學的教育方式。
2.全面型人才與精英人才
中國教育機構注重素質教育,同時又對某方面有特長的人才有特別政策。這正是在推行全民教育與英才教育定位上的搖擺不定。在人才發展上,普及義務教育之后是堅持選拔型還是轉向普及型,兩者之間如何協調,也是中國教育機構急需解決的問題。
3.專業問題普及范圍
在中國小學初中生的課本里,部分內容為了普及常識和科學知識,會有十分專業的術語或者原理在里面。而這些對于年紀太小的學生,完全不能理解。教育要針對不同的受教人群。對小學生的教育要寓教于樂,以激發興趣為主。而對于一些晦澀難懂且用處不大的知識,可以選擇舍棄或者用其他的方式表達。
3.1.3中日義務教育特點對比
通過上述對比可以發現,我國的教育觀和日本的教育觀有著不小的差異,國情、制度、經濟發展的水平等導致了兩國教育觀念的迥然不同。在今后的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可以把重心放在不斷平衡教育資源上,吸收和借鑒日本教育機構發展中的一些閃光點,推動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的構建,更加關注教育時和德語教育的對接,培養更綜合性的人才,讓國家得到更好的成長。
3.2中日中小學教育機構的對比
3.2.1教育立法情況
全球所有國家都關注教育在本國成長中所發揮的關鍵效能,不止是中國和日本,然而這其中的區別性較高。我們都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兩個國家都遭受極大的創傷。中國教育部門第一個立法是來自于清代的《欽定學堂章程》,從那個階段仰賴經驗管理教育的模式走向衰敗,慢慢發展根據法律進行教育的模式。即使后來公布了很多的制度規范,然而落實到地區層面有完全扭曲了。反過來,我們觀察日本的教育,早在維新階段就進行這方面的工作,開展的時間較長,法律十分多樣化。當下,日本開展的有關教育領域的制度超過兩千種,同時十分細致,比如在一些邊遠地區中進行教育,具備規范化的《孤島法》,根據冬天氣候還創設了規范化的雪地教學制度,同時開展水平較高,實際落實到制度領域。比如,日本教育部門有關制度規范,所有班級人數少于四十人,假如超出一人,寧可分成兩個班,然而在中國,經常每個班級的人數都較多。而日本即使多一個人也是不被允許的,要不就會受到法律的懲處。反映日本的教育在國家領域是獲得了制度保證,我國在這個領域也獲得了長效的成長,然而還有極大的拓展空間,還是必須提高創建制度規范的水平,為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才可以將科技發展國家落實到底。
3.2.2教育公平性情況
目前,我國的教育總體平等的條件下,出現部分不平等的情況。城市與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教育教學的設備、辦公和教學條件、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等存在著嚴重的差別,這些差異導致學生素質,人才培養差距明顯。我國山區學生上學環境差和城里私立學校優良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反映出我國師資力量參差不齊的困境。很多優秀的老師大部分集中在城里小學中,反映出一定的師資傾向的問題。而日本要求教師不斷在各個學校中輪流進行教學,一位教師不可以在一所學校教學超過五年的時間,構建教師輪流教學的模式。這對教育平等很明顯是很有好處的。我國在教育領域的投入和全球平均比例比起來還是有著極大的距離,日本關注實行平等的教育,師資的區別也不大,也沒有說城市和鄉村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日本整個國家所有層級的學校是針對當地學生的規模來進行學校的創建的,確保所有孩子都能夠上學。同時學校的設備都保持一致,確保所有學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對于這點,我國現今在北京預進行教師流動制度,在這方面,我們才剛剛起步。我們只有不斷改革,對教育大力投入方能解決我國教育實際存在的困難。
3.2.3師資管理情況
教師是教育的開展者,所以教師這個獨特的工作必須具備規范化的管理規范和標準。在中國,來到近代教育后,產生對教師進行綜合培訓的學校,但凡從學校中畢業就可以成為專業的老師。然而剛開始這個職位的地位不高,甚至受到極大的創傷,到了改革開放后,我國教師慢慢顯示出自身的地位。到了新世紀,我國教育機構公開了對教師資本進行認證的體制,反映出我國這類制度的規范發展。但是在日本。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就公開明確了教師的資本認證模式。高中教師就要求大學本科并取得學士學位為基本資格。但在日本取得教師資格極其不易,除了文憑要求之外,符合條件的教師候選者要先進行初審,并實習一年,最后經復檢合格才能取得。獲得教師認證才可以變成符合要求的老師,還必須通過嚴謹的選擇。教師資本還必須十年進行考試,增強了教師的標準。另外,日本教師待遇和公務員比起來更高,而我國直到十年前才指出教師的待遇必須和所在地區公務員保持平等。在這個領域,必須我們深入進行關注。
3.2.4總結
利用對比,筆者體會到一種職責,我們作為教育人員,在出現教育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虛心和一些具備良好經驗的國家進行學習,掌握他們良好的發展模式,同時融合我們的時機,開創性打造屬于我們的教育,為國家做出自己的努力。
4.研究結論
4.1研究意義
我國在教育方面確實也需要吸收別人的優勢之處,學習別人先進的教育,找出自己的不足,以尋求改進。我們的近鄰日本的教育處于世界的前列,如其中的師資都較為平均,學生都可以獲得較好的教育等。本文從比較教育學角度出發,以借鑒外國教育機構發展經驗為目的,根據筆者對自己所處的教育模式提出自己的體會,對中國和日本教育機構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反思,根據中日兩國在教育方面的情況進行了一定的對比,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期待對中國教育的發展帶來一些的借鑒。
4.2研究的局限
由于時間有限,本文沒有深入到具體的學校內部去研究中日教育機構之間的區別,對教育機構的實際運行方式稍欠了解,所以理論性較強,實踐方面研究稍有欠缺,今后將完善該方面的不足,根據本文所分析的理論,深入中日兩國具體的學校中進行論證,了解雙方具體實踐中的優缺點,分析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為本文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
4.3對研究未來的展望
本文通過對日本教育機構的模式探討以及優缺點發展空間,引出對中國教育機構的中肯評價與沉思。雖然我國近幾十年的發展,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然而確實一些邊遠地區的教育還是有些不盡如人意之處,需要不斷提高這些地方的教育水平,應讓邊遠地區的孩子和城市孩子能夠相同,獲得同等質量的教育。只有保證中國的基礎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吸取外國教育的成功之處,自身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針對中國教育機構的現狀所展現的問題,今后筆者將不斷對本研究進行充實,完善自己的想法,為教育工作的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Liang Hui-e, Cui Rongrong, See Zhengzi Temple. Japan carries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model and its inspiration [J]. Social scientist.2017(5).
[2]Zhou Yanpei, Li Guangzhi.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kimono patterns in Japan [J].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6(5).
[3]黃東濤,曾譽清,吳家敏.日本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的進階特點及對地球科學教育的啟示——基于《理科·地球》課程的文本分析[J].地理教學,2021(17):42-47.
[4]江俐.日本中小學的職業教育模式[J].商業文化,2020(33):118-120.
[5]周曉霞.日本中小學德育聚焦愛國主義教育[J].青春期健康,2021,19(09):12-13.
[6]王慧,王莉欣.新中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特點與經驗[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1(03):16-21.
[7]佟欣,陳愛民.日本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及啟示[J].中國德育,2021(10):39-43.
[8]徐敏芝.疫情背景下的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路徑再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1(27):77-78.
[9]于麗雯,許釋文,陳亦水.以教育目標為導向的日本中小學美術課程理念流變[J].藝術教育,2021(07):135-138.
[10]王謇樞.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功能探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1(04):154-155.
[11]吳海榮.全球化挑戰下的國家應對:日本中小學德育改革的價值擇取[J].青少年學刊,2021(04):56-64.
[12]丁紅衛,丁伊麗.中日私立高等教育發展之比較與反思[J].煤炭高等教育,2020,38(06):38-44.
[13]李姍鴻,張勝前.中日高中地理課標中的災害教育比較[J].地理教學,2021(04):45-48.
[14]潘燕婷,楊再峰.日本中小學勞動教育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1(18):120-124.
[15]劉合榮,廖兆慧.新中國中小學教學改革:歷程、特征與經驗[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1(04):66-79.
[16]邵力民,閻曉東.中日藝術設計類大學教育比較研究——以環境設計專業為例[J].大學,2021(25):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