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雪 吳迪
摘要:農村學前音樂教育社區化是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的重要部署,這既能確保城鄉教育公平,又能切實提升農村教育質量,使家、園、社三位一體,形成完整的教育系統。本文圍繞農村學前音樂教育社區化的必要性、現存問題和影響因素以及相關建議這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以便幫助幼兒提升音樂素養、優化社區配置,實現農村地區教育資源最優化并為終身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學前教育;農村音樂;社區化
一、農村學前音樂教育社區化的必要性
農村社區化是近十年在我國被逐漸關注的熱詞,其宗旨是讓農民共享社會發展的文明成果,借此替代曾經的城鄉二次元結構。例如2009年10月在《關于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中指出,要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為抓手,逐步實現農村生活服務社區化的要求。所以,將農村社區化建設和音樂教育相結合,符合我國今后教育事業的發展走向。在急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的適配性明顯不足,音樂教育在農村地區的經驗性匱乏和實踐性缺乏的矛盾明顯,急需一個切入點解決上述問題。
二、農村學前音樂教育社區化存在的問題
(一)知行薄弱,發展滯緩且認可度低
我國長達1300年的科舉制度催生人們對仕途的追求,音樂活動多是由民間藝人傳播擴展,很難形成大規模的專業群體。直至改革開放的到來,音樂教育才逐漸形成百花齊放的狀態。音樂教育社區化的主要方式是社區中自發組織的團體音樂活動,如在廣場、公園等地進行的,以老年人為主的歌舞或戲曲活動。[1]在實地走訪時發現,除了冬天嚴寒不宜出門外,其他三季多是中老年人參與社區中的音樂活動。
(二)城鄉懸殊,缺乏專才和自身特色
社區音樂教育是指社區中與音樂有關的一切文化活動,包括音樂的鑒賞、表演和普及等方面。[2]在城市中,我們可以看到豐富多樣、層次鮮明的社區音樂形式,例如國家舉辦的居民藝術事業單位、私人的藝術教育培訓機構、各種藝術節和居民自發組織的業余音樂社團等。但是在農村地區,村委會缺少專業的音樂類專家與村民們進行對接,多是臨時性的安排內容,村民音樂素養的提升十分有限。遼寧作為多民族省份,在農村特色音樂的傳承上也顯得遜色。
(三)界限模糊,權責監管不明或無力
我國近幾年征詢社會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才正式明確規定幼兒園和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開展違反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各項活動,為杜絕“小學化”提供了法律依據。對于音樂教育發展先進的美國來說,在《美國核心藝術標準》中就要求兒童能在公共活動或私人環境等各種情境下,演唱熟悉歌曲、演奏熟悉樂曲和掌握一定的樂器,[3]足以體現其對學生全方位發展的追求。反觀我國農村地區,學前音樂教育的推進和指導就更顯蒼白。
三、影響農村學前音樂教育社區化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農村家長相比于城市家長在教育觀念上稍顯遜色,尤其年齡大的祖輩對教師的意見很大,認為幼師每天教音樂就是領孩子玩兒,屬于“不務正業”。雖然年輕的家長在思想上比較開放和先進,知道音樂教育會對孩子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怎奈何幼兒父母要外出工作者居多,因此大多數時間還是祖輩陪伴幼兒,這樣“矛盾”的認知就會對幼兒產生干擾。幼兒父母可以耐心和長輩解答他們的困惑,多用真實地例子印證從小學習音樂的好處,讓老人看見外顯的“實惠”,自然能配合并支持幼兒的音樂活動。
(二)幼兒園因素
在對教師的訪談中發現,幼師們對學前音樂教育社區化的開展持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沒有必要深入,持這種態度的幼師在答案的顯現中也是一種得過且過的語氣,覺得這些新事物只會增加教學負擔。另一種是覺得應該大力嘗試這樣的新改革,為農村幼兒園的孩子帶來新的活力,在這類幼師的答題中能明顯感受到教師對工作的熱情和切身實地為幼兒考量的心境。如果將學前音樂教育融入到社區的環境里,幼師就能培養幼兒特長、挖掘其潛力。
(三)國家因素
在我國,藝術教育總體上形式單一,多以音樂、繪畫和舞蹈為核心。社區教育作為響應國家生態化進程的重要一環,值得我們為之踐行。《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提出,爭取社區支持和參與幼兒園建設。在農村可以看到社區配套的文化站點,但是基本上是形同虛設,使用率極低。多數情況下是社區的工作人員在休息時用一些建身器材或者舉辦某些賽事時才會對外開放,再加上村民們對于這樣的場地缺少主人翁意識,造成了兩者失配的尷尬局面。
四、提升農村學前音樂教育社區化水平的建議
(一)家社協同參與,提升音樂素養
農村地區多是祖輩照顧幼兒,因此可以讓祖輩帶著孫輩一起參與社區的音樂教育活動。這樣既滿足了老人的閑暇娛樂,也能較快提升幼兒的耐心和專注力。社區可以舉辦音樂類講座,通過互動的方式邀請村民參與。利用當地的音樂素材開展形式多樣的表演,例如歡快有力的蒙古舞、沉穩恬靜的朝鮮舞等。還可以借鑒國外虛擬社區音樂的方式,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方便社區提供在線學習資源。[4]這樣既保證了音樂學習的參與度又能節省人力資源,實現教育資源整合最優化。
(二)建立專屬品牌,匯聚人才資源
可以借鑒德國某些尖端領域的做法,把公司建設到農村地區,一來節省各種開支并能保護核心機密,二來可以為當地增收和實現城鄉人口平衡。2021年10月國家下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就彰顯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縱深發展的決心和方向。社區可以與師范類高校合作,借用實習或考察的目的為農村地區幼兒上音樂課并提供樂器素材。這樣既沒有增加社區的財務負擔,還能吸引音樂人才到農村社區中去,豐富學生的就業渠道,實現“自新”。
(三)落實法規政策,履行本位職責
國家一直踐行著“教育優先”的發展戰略,在農村開展社區化的學前音樂教育可以幫助幼兒神經元的發展,繼而提升其社會化水平。音樂教育作為美育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雙減”政策和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今后國家對農村音樂設施、人才的傾斜要逐步加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農村學前音樂教育社區化進程會更加穩步發展,實現國內外研究的探索與融合。
參考文獻:
[1]黃晨.探索我國社區音樂教育的現狀與發展[D].天津音樂學院,2011.
[2]張偉芳.城市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23):150-153.
[3]畢嘉偉.美國學前藝術教育途徑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9.DOI:10.27439/d.cnki.gybdu.2019.000129.
[4]魏萊.探索與爭鳴:小城鎮社區音樂文化建設現狀個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遼寧省農村學前音樂教育社區化研究》,本文為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一般課題(課題批準號:JG20CB04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1.馬山雪(1968.3—),女,漢族,籍貫:遼寧營口人,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教授,碩士學位,專業:音樂教育,研究方向:學前音樂教育。
2.吳迪(1994.5—),女,漢族,籍貫:遼寧丹東人,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18級畢業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學前教育學,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