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慶
摘要:隨著職業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與教學模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機械基礎”是中等職業學校機械專業的綜合性基礎課程,涵蓋工程力學、工程材料、機械零件和液壓傳動等。此外,該課程還有許多技術術語和抽象概念,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學生將能夠獲得機械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當前機械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由原來的粗放型加工向精細加工發展,因此“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也應該不斷調整,以適應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中職;機械基礎;一體化;教學策略
一、應用模塊化教學理念對教學內容加以優化
機械基礎課程本身即是一門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的學科,其中包含著許多復雜抽象的概念和知識點,與工程力學、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機械制圖等學科基礎知識密切相關。從機械基礎課程的上述特征出發,教師應重視對教材內容加以全面研讀分析和深度挖掘,明確理論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以知識的應用作為主線、以模塊的形式對教學內容加以重構和優化,突出能力培養導向,增強模塊的針對性,明確各個模塊具體對應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從而最大化發揮課程教學的作用與功能。
例如,對于《平面連桿機構》這一章節,為幫助學生掌握平面連桿機構的主要用途、鉸鏈四桿機構的結構組成和具體分類、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性質及演化過程這幾部分重難點知識,教師可以將章節內容重構為以下四個模塊:第一,平面連桿機構的主要應用模塊:動員學生上課前,通過互聯網自行收集平面連桿機構的應用案例,收集的信息轉化為幻燈片,并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撰寫相關總結。學生明確表示,在課前信息收集中平面連桿機構概念非常抽象,但實際上平面連桿機構存在于許多常見的生活機器中,教師可以有效地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縮小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心理距離,有效地減少學習和接受的困難。同時,利用這一信息收集和比較過程作為一個機會,學生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在未來的研究中,從機械基礎課程的角度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機械應用。第二,鉸鏈四桿機構的構成和典型模塊:老師使用鉸鏈四桿機構教程向學生直觀地呈現結構和運動特征。其中,當鉸鏈四桿機構應用到到框架中各種部件時,它對應于主要類型,如雙搖桿機構、曲柄滑塊機構和雙曲柄機構。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動態介紹三個機構之間的差異,作為教材,同時介紹如何判斷主要類型。第三,根據曲柄的三個基本特征,如存在條件、快速返回特征和死點位置的基本特征,具體的課程旨在幫助學生理解和記住機構的基本特征。第四,四桿機構的演變模塊:應用多媒體視頻或動畫的形式,直觀呈現其演化過程及演化后的用途。在這四個授課模塊中,教師分別應用了不同的手段和方法,真正實現了對于課程內容的高效優化。
二、突出學生中心地位,加強實踐教學
課程改革的本質是處理兩種關系:一種是課堂上師生的關系,另一種是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的關系。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要部分。因此,在中等職業教育《機械基礎》課程的具體教育學習實踐中,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將學生置于主動學習位置,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重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以確保學生分配足夠的教學時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很快學會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此外,教師要探索學生群體,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的動態,然后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在教授機械基礎課程時,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要穿插,不能分開,也就是說,教師要注意現場學習,要認識到“教”和“學”之間的相互作用,創造工作情況,堅持“通過實踐學習”。
三、小組探究式課題學習,模擬崗位角色教學融入職業素養
在機械基礎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獨立探究的機會。教師應結合實際生活或生產,創設教學任務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液壓傳動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相關知識點,設計液壓千斤頂的設計和模型制作工作,以便學生通過自學掌握相關知識點。在研究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應建立在啟發和指導的基礎上。實際上,目標和群體合作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它把機械基礎知識點作為任務書,要求學生組成小組,完成任務書相關內容,最后每組上交任務書,每個任務設置對應知識點,完成度能夠客觀和量化地呈現任務完成情況,在分組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模擬企業崗位設置不同的組員角色,并融入職業素養的培育。
四、結語
總之,從中職機械基礎這門課程的特征和中職學校的主要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應用一體化教學模式已是現階段實現此課程教學質量和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徑。教師在實踐之中,需要以模塊的方式重構知識的呈現方式,同時加強實踐教學,從而真正推動理論與實踐在機械基礎課程中實現有機結合,同步達到深化學生知識結構和提高其實踐應用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沈健.一體化教學在中職機械基礎課程中的應用淺談[J].科技風,2020(31):63.
[2]冷明遠.論一體化教學在中職機械基礎課程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