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兵 徐建英
摘要:在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設計作業,要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從減輕小學生作業負擔、提高其作業質量的角度出發,設計不同形式的作業內容。實踐中,教師可以聯系實際設計生活化作業,將實際生活作為作業載體,也可以結合數學知識的抽象、復雜程度,設計調查性、動手操作性作業。同時,還要兼顧作業的趣味性,有效激發小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這樣才能降低學生作業抵觸心理,讓其通過完成作業深入掌握數學知識,夯實數學基礎。本文對減負增效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策略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減負增效;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基礎、提高知識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減負增效教學背景下,要求教師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作業質量,發揮作業功效才能幫助學生良好掌握課程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優化作業設計。對此,教師可以從小學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角度出發,設計生活化作業,也可以結合數學知識的性質,設計調查性、操作性等作業,竭力通過不同形式作業發揮更大的作用,滿足減負增效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要求。
一、聯系實際生活,設計生活化作業
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設計作業要本著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高作業質量的原則設計作業。要達到理想的作業效果,教師可以切換作業設計方向,將數學作業與生活緊密相連,從生活角度設計數學作業。不僅能夠豐富作業內容提高作業趣味性,還能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領域、價值等全面了解,讓其不斷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延伸數學知識,將學生的生活環境作為作業內容的載體,讓其實際應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如《測量》一課,要讓學生對厘米、分米和米的長度單位清晰掌握。教師設計作業,可以讓學生實際測量自己身邊的事物,讓其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譬如,讓小學生測量自己的文具、學習用品、書桌座椅的長度和寬度等。通過實際測量,不僅會讓學生良好運用測量工具提高動手能力,還會讓其對生活中的事物更加了解,深化掌握長度知識。又如,《時、分、秒》這部分數學知識,設計數學作業,可以讓學生借助秒表實際測量其從家到學校的時間,或是學生從起床到離開家上學的時間,再讓其在測量后應用秒、分、小時的單位對時間加以轉換,也會有效幫助小學生熟練掌握數學知識,并將數學與生活良好融合在一起,促使其作業質量明顯提高。
二、立足教學目標,設計調查性作業
讓小學生實際經歷調查、搜集數據的過程,會有效降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幫助小學生深入掌握數學新知識,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學生手腦并用,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組織學生開展調查類活動,可以拉近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不但可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培養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合作的意識,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獲得對數學良好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事物的意識和興趣。
如《數據的表示和分析》一課的教學目標,要讓學生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體會數據的作用,熟練繪畫復式條形統計圖。教師可以將小學生的身高體重作為調查對象,讓小學生五到十人一組,并為其提供測量工具,讓其在實際測量身高體重的數值后,先將其制作成統計表,再制作成條形統計圖。并且,讓其對比統計表和統計圖,共同探討條形統計圖與統計表之間的區別和優勢,總結出條形統計圖的特點。通過做作業,小學生會親身經歷調查統計的過程,對條形統計圖的組成元素及繪畫方法也會良好掌握,從而促使其取得優異的數學成績。
三、設計操作性作業,加深知識理解
傳統作業模式下,教師設計數學作業是以書寫為主。一些幾何類的知識或數學公式,小學生并不能良好理解和運用。減負增效背景下,教師要進一步保障作業質量。這就需要教師調整作業設計模式,合理設計操作性作業,讓小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僅會明顯提高作業質量,還會消除小學生對數學作業的排斥心理,讓其主動完成數學作業,促使其動手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另外,教師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能力,以引導為主啟發小學生完成作業,讓其擁有清晰的思路進行實踐操作,會使其高效率完成作業,并體驗探索的樂趣,有效培養其數學興趣。
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生活,設計生活化實踐作業,也可以立足教學目標,轉變作業完成形式設計調查性作業或是操作性作業。不僅能夠明顯減輕小學生作業負擔,還能夠讓其從多個角度認知數學知識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小學生做作業的熱情會更高,帶動其積極主動完成作業,會讓其在夯實數學基礎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裴雅蘭.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1(3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