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昱
摘要:為迎合市場的發展需要,推進復合型計算機應用人才的培養,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全面實施“產教融合”的教育方針。基于“產教融合”的教育背景,本文以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為探究對象,提出了計算機應用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并且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提出了幾點優化措施,以進一步實現高職培養人才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產教融合;計算機應用;教學模式;改革
根據我國高職教育對人才培養的機制,培養復合型技術應用人才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在“產教融合”的視角下,高職的計算機應用教學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加強企業與學校的合作交流,擺脫傳統教育理念,帶領學生走出學校面向企業,拉近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距離,為學生未來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 “產教融合”視角下,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高職職業院校本著為社會輸出高級技術工作人員的教育目標,要迎合市場需求開展教學。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就要求高職院校完善教學機制,加強校企文化交流,強化產教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交流平臺。“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對于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企業的發展需要技術性人才的支持,高職院校是技術人才的輸出單位,為企業輸入計算機人才,提高企業計算機的應用水平、調高工作效率,促進企業平穩健康的發展。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要“重實踐”,學生多為技術性工作人員,因此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精準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理解技術專業學習的意義。“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在實習的過程中鞏固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自我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更好地為企業培養優秀的計算機應用專業復合型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
二、“產教融合”高職計算機應用教育改革現狀及其問題
“產教融合”視角下,高職計算機應用教育仍存在著很多不足。很多高職院校無法擺脫傳統的教學思想,過于追求文化課的分數,使得學生理論大于實踐,缺乏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在進行企業實習的過程中,學校沒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還是以期末分數作為統一衡量標準,而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有的學生雖然理論知識不佳,但實踐操作能力較強,有很強的可塑性。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學校與企業脫軌的情況。學生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無法運用到企業中,在實習中存在著很大的阻礙,讓學生產生不適應感。
三、基于“產教融合”推進高職計算機應用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加強校企合作關系
為全面推進高職計算機應用教育的改革,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實現“產教融合”,就必須與企業聯系,要為學生建立實訓基地。將學校,學生,老師和企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對于計算機應用專業來說,學校要與企業達成合作,建立軟件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習基地進行項目實操,提高學生的項目工作經驗,讓學生更好地利用專業知識回報社會,服務社會,為畢業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教育改革,完善教學體系
為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全面培養計算機應用學生的綜合能力,高職院校就必須要加強教育的改革,完善計算機應用的教育體系。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機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要讓學生走出學校,面向社會。還要將企業中的高級技術工作人才引入到校園內。為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輔導,和學生分享工作經驗,從而增強學生的工作能力。同時要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將德育教育擺在教育教學的首位,為學生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三)優化網絡平臺,落實校企合作
利用互聯網科技,搭建網絡信息平臺,通過校園網站建設,網絡教學平臺的搭建等方式加強“產教融合”。例如,可以在校官方網站瀏覽校企合作項目實習信息,幫助學生掌握校企動態,根據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選擇實習企業。還可以建立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課程服務,很多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發現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太熟練。學校可以通過教學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理論知識的輔導,將計算機應用軟件工程問題,軟件技術問題等課程放在平臺中。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達到“產教融合”的效果,促進學生專業技術水平的發展。
四、結語
高職院校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術,為社會輸出專業性人才,為學生踏入社會做好準備的綜合性教育機構。為提高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的教學質量,保證學生的就業率,高職院校必須落實作為“產教融合”教育結構的主體責任,開展豐富的校企實踐活動,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書榮,周文英,張燕琴.基于“產教融合”視角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9(07):81-82.
[2]王笑宇.探索高職計算機教學改革的重點及實施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1):152-153.
[3]蘇媛媛.高職計算機專業實習實訓管理的優化策略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9(0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