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明
摘要:項目化學習在當前的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教學地位,其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合作探究。項目化教學所提供的一些關鍵素材可以有效為學生構建特殊的教學環境,使得學生在此環境中組建團隊解決課堂教學內容所提出的開放式問題。在真實的體驗式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新鮮的知識,也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效激發學生的動腦能力。基于此,本文以初中科學學科為例,研究分析并探討項目化學習在教學中的內涵和實踐。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活動;初中科學;教學實踐;思考
初中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在于知識融合性和綜合型較強,適合學生自主與合作探究知識概念與現象。在教學方面引入項目化學習活動開展學習,不僅可以很好契合科學學科知識特點,也能有效將科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借助生活經驗和生活現象探究和驗證學習結果。因此,項目化學習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優化了教師的課堂教學。
一、項目化學習的內涵
項目化學習活動是過程性的合作探究學習,教師通過對教學項目的設計,將書本中概念化的知識內容轉換成通俗易懂的教學話題,以主題項目的教學形式開展課堂活動,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在教學的探索過程中,教師要時刻做到及時介入和指導,將自己放在適度對學生進行輔助的位置,促使學生按照教師預期在學習中解決和挑戰所遇到的難題,從而更加深刻地把握探究知識的本質。教師們都知道項目化學習活動的主旨在于學生,是引導過程性學習,而非強制為學生灌輸知識。實際項目學習開展過程中也要竭力做到這一點,精心設計不同的項目活動后,將要將主動權轉移給學生,讓學生加強學習與探究,從而在項目實踐過程中體驗性和實踐性更強烈。
二、項目化學習的初中科學課程教學方法
(一)設計項目啟發思維性問題
問題可以代替教師引領學生思考,為了設計項目啟發學生思維,需要做到以問題驅動項目學習順利進行,那么設計項目化學習中的有效問題就是本次課程教學的關鍵點所在。因此,教師就需要根據本次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精華問題的提煉,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設計具有一定研究性意義的項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去學、去實踐操作,并且在項目學習過程中進行問題的探究與思考,鍛煉和發揮學生在項目化學習期間的思維性。
例如,教師在教學浙教版初中科學七年級下冊第四章《地球與宇宙》時,知識內容不難,為了能夠帶領學生更好地了解宇宙中的空間構成,以及星系位置排序等,那么教師可以以“宇宙里面有什么?”作為本單元教學的問題切入點,讓學生圍繞這一話題,結合自己以往對于宇宙的了解程度積極討論。基于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還可以設計出與本單元各個小節相關的項目問題,如,“你知道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嗎?”“地球在宇宙中算是大的星球嗎?”“你對了解地球在星系中的位置和排序嗎?”“除了地球以外,還有其他星球有水資源嗎?”通過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專注度更高,同樣也激起了學生的足夠的好奇心和探知欲。雖然宇宙之謎難以解開,但是地球上的許多謎團,通過專家的不斷研究,也是有所成就的。那么教師除了帶領學生了解宇宙以外,也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熱點話題,如神州十三號進入太空期間對于宇宙的探索,可以提前讓學生課外搜集資料,進行課內拓展學習討論和分享,從而讓學生借助項目學習的開展,可以借助更多與課內相關的知識,豐富學生科學視野。
(二)增加課堂上的科學實驗
在初中科學教師應該時刻謹記科學現象的活用形,在教學中切勿讓學生局限于枯燥無味的教材的知識理論學習,更不能敷衍了事以教學視頻搪塞學生,而應該打破常規,積極按照教材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科學實驗,讓學生都能參與到相關的教學中來,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能使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快速掌握教材中所向學生傳遞的知識內容。
例如,教師在教學浙教版初中科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觀察生物》時,可將項目化學習放在細胞這一模塊。教師可以為學生首先進行“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教師演示玻片樣本制作過程,隨后放置于顯微鏡下,再讓學生接力上臺通過顯微鏡調焦來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記錄結構。這樣能夠節省實驗時間,為學生觀察和開展項目探究學習爭取更多時間,并根據每個學生觀察結構進行合作討論。若是條件充足,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往實驗室,讓每個人都參與到實踐中,親自完成洋蔥表皮細胞的科學實驗。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教學在改革,開展項目化學習時,也要教師結合班級學情和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和靈活應用創設項目活動,這樣才能不局限常規教學。所以教師要對項目化學習給予重視,使其與傳統教學相融合,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補充,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質量,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也可以對教學目標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倪方軍.初中科學項目化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46):11-12.
[2]楊建軍.初中科學項目化教學模式的開展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7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