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媒體是科學技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的產物,數字媒體產品在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的影響下,將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目的是使產品能夠更加有效地被用戶使用,并使用戶在交互過程中得到更愉快的體驗。基于此,文章探討設計心理學在數字媒體設計實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數字媒體;設計心理學;設計實踐
中圖分類號:J50;TP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3-00-03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設計心理學的概念由美國唐納德·諾曼提出,因此其理論基礎、發展與研究建立在西方理論的基礎上[1]。設計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以心理學的研究為主,目的是探討人的心智和行為,通過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等手段在設計中傳達研究成果。國外對這門學科建設的研究已經有較長的歷史,并深化和發展出了更細小的亞學科,以適應社會和人類發展的需要[2]。國內的大部分研究則是基于國外已發展的學科,通過對自身國家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場特色的分析和解讀,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首先,在知網上以設計心理學為主題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有701篇中文文獻,其中學術期刊385篇,學位論文150篇,可見在設計心理學的研究中,研究人群范圍較大。從范圍上看,設計心理學已經被劃入很細的學科范圍,比如產品設計、工業設計、交互設計、情感化設計等,說明在設計領域的不同類型中,設計師和設計理論家越來越關注在設計中關切人的需求。
其次,在知網上以數字媒體設計為主題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有2 516篇中文文獻。隨著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和現代人生活質量的提高,數字媒體的需求飛速增加,需求質量也不斷提高[3]。文章將這些研究論文粗略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論述數字媒體的藝術設計為主;第二類是以論述數字媒體設計下劃分的亞學科設計為主;第三類是以論述數字媒體的設計運用為主。文章主要結合設計心理學的著作、文獻和以論述數字媒體的設計運用為主的文獻進行考察、分析和撰寫。
2 數字媒體的發展現狀
現代技術的發展是數字媒體持續、快速發展的直接原因,從而刺激了視覺傳播新形態的產生[4]。與報紙、電視、廣播等相比,數字媒體在文本的定義上被劃入新媒介的范疇,指向包含運用當代數碼技術的媒體,但超越文本的定義,專注于媒介承載的內容,數字媒體同時也是一種新的文化藝術品[5]。
數字媒體以數碼技術為載體和表現手段,覆蓋范圍廣泛,除了網絡、移動端的技術合成類型,還通過新技術對舊媒介的再使用,形成了數字廣播、數字報紙等形式[6]。數字媒體藝術便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形成具有獨特藝術語言與風格的形式[7],如數字游戲藝術、數字多媒體藝術、數字裝置藝術、數字設計藝術、數字電視藝術、虛擬現實藝術等[8]。數字媒體藝術雖然種類豐富,但是在創作過程中基礎藝術語言元素是共通的,如圖形、圖像、動畫、文字、影像等。傳統的藝術語言元素通過信息技術的數字化編碼后在媒介中展現出新的質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物理上的約束。
數字媒體藝術因其獨特的生產方式和表現形式,形成了五個主要特征:第一個特征是交互性,從技術層面看,數字技術在媒介領域最重要的作用是改變了信息傳遞的單向性,為使用者提供了全新的互動體驗——可通過新媒介影響他人及外界事物;第二個特征是沉浸性,數字媒體藝術構建出現實生活中人的感受和周遭環境,達到仿真狀態[9];第三個特征是綜合性,從數字媒體藝術的分支種類可以看出,創作的過程也是多種藝術形式與多種數字技術整合的過程,不僅是藝術與技術的綜合,也有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合作;第四個特征是敘事性,這是數字媒體藝術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所遵循的特性,與人類的日常思維模式接軌[10],使其更容易被理解與使用;最后一個特征是超媒體性,媒體本身也被視為多種媒介要素,分解固定搭配的媒體并重新創建彼此之間的聯系,再構成媒體的新模式。
數字媒體的發展促進了生產與消費的有機互動,試圖將理性技術和感性思維融合在一起,數字媒體的新生產在全球化視覺文化語境中代表著全新的生存模式和思想價值體系。
3 設計心理學在數字媒體設計實踐中的運用
3.1 運用范圍與形式
通過查詢大量的資料可知,設計心理學是一個發展起步較晚的學科。心理學一開始是作為一種治療手段被運用在醫療領域,在設計領域,其作用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設計心理學是隨著人們需求質量的提高和產品生產的多樣化而產生的。設計必須以人為主,才能為人所用,因此需要研究人的心理、思想和行為,使得心理學被廣泛運用到設計領域。多學科交叉是設計心理學的基礎,在數字媒體設計實踐中運用設計心理學時,需要了解和分析設計心理學可以被運用在數字媒體設計的哪些方面、在運用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運用之后的成果。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數字媒體設計可以在哪些方面運用設計心理學,需要了解和分析兩者的交叉內容。數字媒體是依賴現代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和設計心理學一樣,也是橫跨多個領域的綜合性交叉學科,但是主要專注于傳媒或者媒體領域,通過對創作作品或者藝術設計的運用和發展,推動媒體網絡發展。在數字媒體領域中與設計相關的內容眾多,如交互產品設計、數字娛樂設計、傳統媒介數字設計、時基媒體設計、數字游戲設計等。因此,設計心理學在數字媒體設計實踐中可以被廣泛應用并發揮重要的作用。
3.2 以喜馬拉雅APP為例探究設計心理學的作用
數字媒體的信息記錄方式是計算機語言中的“0”和“1”,通過多種技術的運用,最后以圖片、文字、音頻或者視頻等方式呈現出來。在這個快速但冗長的過程中,涉及的設計類型有很多,如圖形圖像設計、交互設計、動畫設計等。文章以手機移動端的音頻媒體APP——喜馬拉雅為例,以其界面設計、交互設計論證設計心理學的作用。
喜馬拉雅APP界面的主色調為橙紅色和白色,設計風格簡單大氣,所采用的設計元素較為統一化和扁平化,符合喜馬拉雅用戶群體年齡跨度大的特點[11]。這樣的設計決定來自產品研發初期設計團隊對用戶群體的把握,通過市場調研、用戶畫像、用戶喜好分析,制定出準確的設計導向方案。Banner(橫幅)置于最上方并滑動播放,設置的內容除了有主打的音頻節目外,還有很多廣告,圖片的處理模式采用長方形圓角,打造豐富又規整的視覺感[12]。這一點結合了人的視覺條件和使用習慣,將需要吸引信息流的重點節目和可盈利的廣告放在設置好的位置上,從而激發用戶興趣。
在內容模塊的劃分上,喜馬拉雅將內容劃分為10個類型:排行榜、分類、獨家劇場、限時免費、喜馬聽書、緩解壓力、相聲、今日熱點、歷史和脫口秀。這樣的分類方式不僅適應了用戶對音頻類內容的認知模式,還是一種滿足用戶需求的重要手段。中國用戶對音頻類內容的分類受到歷史習慣的干預,如新聞、相聲、脫口秀、漫談等,但是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音頻類內容在功能性上產生了更多樣的需求,比如助眠、緩解壓力、運動等,依據用戶需求進行設計改良,以設計心理學作為理論基礎,可以為產品團隊提供良好的框架。
在產品的功能分類上,喜馬拉雅因內容承載量大,可操作和設計的自定義程度也很高,用戶在APP上除了可以聽音頻、找音頻和直播外,還可以使用其他附加功能。但是在APP首頁最下方的導航欄設計中,設計團隊堅持使用傳統簡潔的功能分區,分為四類:首頁、VIP、發現和我的。中間帶有播放頁面的快捷鍵,看上去只是簡單粗暴的設計,其實運用了設計心理學。由于功能分類過多,團隊通過用戶反饋得知當代人在浮躁的生活中通過APP娛樂,更需要簡單快速的指引,達到快速娛樂的目的,避免使用者的耐心流失。但團隊并沒有局限于此,用戶在對APP有基本的了解之后,會發現更多隱藏式的功能,這不但可以優化用戶體驗,還可以增加用戶的黏性和忠誠度。
在交互設計上,按照用戶慣例采用點按式和滑動式交互手勢,在音頻詳細頁面中通過上下滑動展示音頻的文字內容、有關信息和社區用戶留言,帶給用戶聽覺和視覺上的雙重體驗,使喜馬拉雅作為一個音頻類APP,內容更為飽滿。點擊分類后,最左側的分類欄可以幫助用戶更快速地鎖定內容分類,右邊主頁面的音頻內容由卡片式圖像和主體文字構成,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內容之間互相干擾。進行交互設計需要設計者提前分析用戶,構建符合設計原則的產品概念模型,通過圖文、按鈕,結合用戶的使用動作,最后形成完整的交互邏輯。在交互邏輯的構建中,用戶的心理是重中之重。
設計心理學主要是在數字媒體設計工作的開始提供幫助,在初期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打造合適的設計方案或者工作模型,在設計工作中起著檢驗和調整的輔助作用,使產品更人性化,使產品提供的服務更完善[13]。
4 設計心理學在數字媒體設計實踐中運用的啟發
從前文的案例分析來看,設計團隊在設計之前,需要運用設計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模型了解和分析用戶的需求,需求在產品中體現為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體驗和感受。但人對體驗和感受的形容與描述是主觀的、廣泛的、不準確的,在難以把握的時候,通過運用設計心理學,可以盡可能模式化或者量化形成粗略的評價體系或者評分系統,以輔助設計者的工作。設計心理學幫助設計者了解群體的心理需求、動機與行動、認知心理和情感,通過這幾個方面推導出某種產品面對的用戶群體畫像,再結合產品的內容、功能、使用場景,構建出科學的設計框架與模型。
設計心理學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發是以人為中心思考設計[14]。如今很多企業為了博人眼球或節省費用,放棄考慮人的需求,以工程師的設計邏輯為主,比如色彩艷麗的轎跑等新銳設計,只顧外形的升級革新,卻忘了制造出更符合人體工學的駕駛座椅。這些設計只顧刺激感官,偏離了設計心理學的原則,結果適得其反。任何產品、服務或者場景的打造都需要經過合理的設計心理分析,作出正確的設計預判,這樣才能使其更符合用戶的需求,使用戶使用起來更方便、更快速。設計者只有掌握并能良好地運用設計心理學,才能使更多優良的產品服務用戶,使更先進的技術更新落地。
5 結語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在實踐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數字技術是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現代化語境下,人對事物和環境的感受、觀察、學習、認知等行為方式都在發生持續變化,大眾文化與后現代性的集體環境需要不斷發展的、新的數字媒體藝術服務自身,因此對設計心理學的學習、掌握與使用是有必要的。設計心理學中的方法論可以幫助設計者在新的語境中建構新的需求模型,通過需求模型的分析與運用,創新與發展數字媒體,使其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 曹越.金壇刻紙傳承中的數字媒體藝術應用探究[J].藝術科技,2020(21):107-108.
[2] 張寧,華陽.利用微信公眾號提升大學生對攝影實踐活動關注度的研究[J].大眾文藝,2019(9):159.
[3] 張寧,華陽.自媒體影響下的中國主流電影發展趨向[J].大眾文藝,2019(8):141-142.
[4] 董曦月.新聞類短視頻的社會價值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99-100.
[5] 劉暢.媒體融合背景下數字媒體藝術發展趨勢[J].新聞文化建設,2021(11):85-86.
[6] 梁家昱,彭俊.淺析零食品牌卡通吉祥物的設計策略[J].藝術科技,2020,33(23):2.
[6] 張興雪.從使用與滿足視角分析在校大學生使用喜馬拉雅FM的動機[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0):74-76.
[7] 嚴浩,賈文婷.電影《龍貓》與《羅小黑戰記》鏡頭內外成長思辨[J].藝術科技,2020,33(24):2.
[8] 盛家琛,張寧.淺析攝影對印象派繪畫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52-53.
[9] 吳馨宇,華陽.現代藝術空間中互動裝置的沉浸式體驗研究[J].藝術科技,2020(8):83-86.
[10] 高琴.《航拍中國》的“點線面體”敘事結構[J].藝術科技,2020,33(23):91-92.
[11] 徐文靜,張寧.論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濰坊風箏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88-89.
[12] 暴千旗,賈文婷.從“達達主義攝影”到“超現實主義攝影”的視覺與觀念變化[J].大眾文藝,2019(18):171-172.
[13] 劉婧,肖楓濤,陸海葉,等.典型在線教育App產品設計風格分析與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21(11):234-236.
[14] 毛自斐,岳斌.淺談設計與設計心理學的聯系[J].大眾文藝,2020(6):74-75.
作者簡介:胡鐘秀(2000—),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指導老師:駱瑋(1981—),女,重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