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據新課改對高中化學學科的教學新要求,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愈發成為教學重點。教育工作者也越來越注意到,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有系統、科學的教學策略,需要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本文深入分析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針對現存問題,提出優化策略,希望能夠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化學;教學策略;全面發展
在我國新課程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推行的背景下,素質教育呼聲越來越高。高中化學的教學也需要基于這一教育要求做出相應的調整。唯有順應趨勢,將核心素養的理念貫徹到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之中,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1]。教師應當多層次、多維度地制訂教學目標與策略,行之有效地進行教學改革。
一、重視化學的實驗探究教學
化學是一門立足于實驗的自然學科,要求學生在高中階段對化學的實驗有較為基礎的理解,教育工作者需要完善化學課堂的實驗教學,以實驗帶動探究夯實學生的化學基礎。
(一)設計合理、有趣的多元化實驗
高中化學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化學課程中的知識傳授也絕大多數需要借由實驗教學來完成。所以,設計出對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充滿吸引力、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實驗,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他們充分領略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的精彩。
例如,化學選修6就專門講述《實驗化學》。教師可以從這本教材中汲取方法,將基本思想落實到平日的實驗操作與講解中去。教師應當在介紹好化學實驗的基礎后,對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實驗課堂。此書中“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就展示了在向學生講授非金屬及其化合物時,如何通過實驗來進行較為全面的講解。在充分了解到實驗給高中化學帶來的益處之后,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開展更為豐富且有效的實驗教學,給學生帶來更為精彩的思考與交流[2]。高中化學所涉獵的知識還是較為廣闊的,如果能夠適時地開展實驗輔助教學,將事半功倍。
多樣化的實驗設計,是教學創新與提高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學生在越來越豐富的實驗中,也會不自覺地提高自身的實驗素養,對化學的實驗更為理解,激發自己的創新潛能。實驗帶給學生在化學上的強烈體驗感,也是完善學習的有效途徑,在體驗中為化學學習增添色彩。
(二)采取多種技術相結合的實驗方法
現代社會帶來了形式各異的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科技的進步也為教育帶來了改變,很多教育方面更為新穎、便捷的教學方法不斷涌現,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也是如此。教育工作者如果重視技術與課堂實驗的融合,就能夠有效地開闊學生的視野,強化學生的創新素養,感受到實驗的創新歷程,進行與時代的深度對話。
例如,教師在進行“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的探究教學中,可以運用實驗來進行對溶劑水的研究。而水所特有的結構、在水分子電離過程中的示意圖,都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進一步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的介紹中,也可以通過多媒體的視頻展示與示范來縮短時間,充分利用好課堂資源。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的運用優勢,更體現在“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課堂中,由于場地、時間等限制,這種課堂總是被局限在教材中的固有知識講解中,借助現代技術就能營造高效有趣而又輕松的學習氛圍,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
筆者認為,在現代社會,對于學生的培養,離不開與時代的結合。高中化學實驗課也能夠嘗試著與多種信息技術相融合,強調實驗的靈活與多變,給學生帶來全新感受。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極為重要,能夠在技術、意識等層面進行優化和升級。
(三)采取準確、多樣的化學實驗方法
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化學方面核心素養的重要一環。學生需要通過實際的化學實驗操作來了解與掌握正確的化學知識,剖析化學的奧秘,端正化學學習態度。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在實驗課題中傳遞正確的方法與手段,重視化學實驗的功效。
例如,在“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步驟和方法”課堂中,就需要對相關的化學研究途徑和手段進行較為細致的解說。教師應當介紹更為準確且科學的實驗方法給學生,系統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再比如說,在“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實驗課堂中,教師可以闡釋對比實驗法、多因素分析實驗法等實驗方法,讓學生知道,可以在對比、變量、推理等方法中進行有效且科學的推理。“分子晶體與原子晶體”是較為直觀明了的課堂,依然可以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化學原理與內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解不同的化學知識應當如何恰當地進行實驗探究。
恰當、準確的實驗方法是學生進行化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強化學生宏觀辨識能力與微觀探析能力。教師采用合理的方法向學生宣講,立足于化學實驗是必要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提煉出精準的化學實驗學習方法,并予以落實,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在高中化學的實驗課堂中,能夠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化學實驗課堂離不開實驗,實驗也離不開學生與教師在化學素養方面的體現。因此,高中化學教師需要在知識學習與化學實驗中去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在此過程中逐步分析掌握化學學科對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與內涵,做到有特色的學科教學。
二、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
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就必須重視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是學習道路上的引領者,更多的學習還是得依靠學生自己。傳統課堂中,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難以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達到自主完成知識架構的構建工作,更難以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目標。全方位的發展需要學生自發地完成多種能力和素養的培養。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質疑的空間
開展學習必須要擺脫多種制約因素,從而使教學更為完善。新課程改革下,對自主學習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要與學生合作探究,而非一味地灌輸知識。隨著素質教育理念在高中各個科目上的普及和被認可,傳統枯燥乏味的文字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然不可取,需要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學習思路,而質疑是學生表現自己的獨特思想的重要形式,教師應當給予鼓勵和支持。
例如,在進行“開放性作業——元素周期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就“開發”二字的要求進行創新與教學升級。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預留出較為充裕的學生質疑時間,積極重視與收集學生的疑惑點。“金屬的腐蝕和防護”較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對這樣的課堂往往更為活躍,會表現出自主學習的傾向。教師不妨將課堂的更多時間交給學生自己,營造更為輕松開放的學習氛圍。學生接收到了自由的信號,富有創造性的想法就更容易滋生出來。“生命中的基礎有機化學物質”的單元教學中,筆者為了讓學生注意到油脂、蛋白和核酸、糖類等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會拋出更多疑問,達到師生之間共同提出疑惑、合作解決疑惑的效果。
疑惑與質疑是學生有自主學習熱情的體現。教師在核心素養培養方面應當有培養學生自主質疑能力的重要板塊。學生有了質疑,也代表著他們有自己的獨立思考,這對未來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同樣,質疑能力的養成也可以進一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強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手段,與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相適應。
(二)布置更加有效的作業,在課后進行能力強化
新課堂教育理念不斷地進行著創新和完善,核心素養的培養越發迫在眉睫。實際上,教育是全過程、多方位的,不僅僅體現在課堂部分,還包含在課后的作業鞏固中。學習是探索吸收—強化鞏固練習—實際運用—再次學習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沒有后期及時的強化,那核心素養的培養便會有所缺失。筆者希望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強化復習觀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進入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時代”這一章節教學任務結束之后,需要對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應用廣泛的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其衍生出來的重要化學知識內容進行歸納與整理,然后系統地進行復習。再比如“表面活性劑 精細化學品”的授課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設計多樣的作業,讓學生在線上線下進行課堂總結,列出自己的收獲和反思。練習是期望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在“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這樣理論性較強的課堂收尾之后,可以通過更為具體化的場景訓練,讓學生明白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如何體現。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教學全過程需要貫穿執行的,而作業方面的重視,也是幫助學生有效進行總結與完善的合理場合。學生懂得在復習與練習階段也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之后,將形成良好的學習閉環,對高中化學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與認同。作業的有效布置,能夠實現教學容量的擴展。學生也能夠在此部分提升自己的化學核心素養,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
三、制訂完備的課后評價體系
無論是對教師的授課,還是對學生的學習,都一定會存在一些疑惑與困難。而及時有效的評價,能夠尋找出在此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彌補。與此同時,在此前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可取的閃光點,也能在評價的過程中進行保留。這對學生反省與整理意識的培養,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收集數據,根據大量數據進行分析整合
為達到精準分析、高效整合的目標,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各類數據有著較為敏銳的感知度,核心素養的培養也需要根據教學中反映出的數據。面對學生如此龐大且繁雜的數據,教師需要做好帶頭作用,給學生展示高效的分析整合方法,助力其長期學習與發展。大量的數據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運用其中的資源,便成為重要課題。
例如,“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課堂導入、專題講解、課后作業中的具體情況,并做好記錄,然后運用電子表格進行快速的分類與整合,從中挑選出有代表性、有特殊意義的數據,然后與學生進行深度交流。學生在與教師進行交流之后,也會潛意識地發現與認識到及時反思帶來的好處。再比如,“有機化學與可持續發展”講解結束后,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對化學有一定的責任意識,而學生表現出來的數據就成了絕佳的反饋情況。教師和學生之間開展有效的評價與改正交談,有助于學生學會自我糾錯,提升學習素質。
數據是學情的反映,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應該在其中得到具體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決定了這些數據的寶貴性,教師需要將評價作為學科核心素養推進的標準,并不斷豐富與完善。
(二)與學生合作,共同在反思中獲得進步
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師生雙方共同發力,缺一不可。在進行分析與整合之后,幫助學生改進與成長就成為關鍵一步。學生想要養成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也需要在不斷地調整中豐富與完善自我。如若成功,學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都會得到顯著提升。
例如,在挑選出“金屬的電化學腐蝕與防護”的關鍵數據之后,筆者會對那些學生普遍存疑的地方進行進一步解答與講解,并找到那些依舊存疑的學生進行分層次、差異化的解惑。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與自己一起,找出還存在的遺漏。在合作中,不僅可以收獲別樣的樂趣,也能提升彼此的能力。再比如說,《迎接化學的黃金時代》這樣一篇對學生提出美好展望的課文,就對課后師生之間的反響與合作有著要求。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并在課后開展合理的整理與評價工作,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是否應當進行調整,這些都將成為他們核心素養形成的堅實基礎。
所以,教師需要時刻重視與學生在課后共同分析成長的機會,落實好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任務。學生有了借鑒學習經驗的責任與態度,方能真正提升高中化學的核心素養。
結束語
高中化學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持久發力。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他們正確的實驗意識、分析意識,獲取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體會這門學科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許銀珠.開展實驗教學培養數學核心素養[J].小學生(中旬刊),2022(1):41-42.
[2]王景國.高中化學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化學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2(3):19-20.
作者簡介:榮影(1985— ),女,漢族,安徽阜陽人,安徽省亳州市第十八中學,中學高級,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