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 閆紅波 韓曉清 張尚卿
摘要:化學農藥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有效地控制了病蟲害的發生,生產中高毒農藥和不合理使用農藥,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本文綜合了抗病品種、種植模式等農業措施,形成了一套農藥減施技術措施,希望為農藥的科學使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藥;減施技術;食品安全
農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糧食的產量和品質直接影響人口數量和生活質量。據統計,每年由于病、蟲、草害造成的糧食產量損失達到31%~42%。如何科學有效地控制病、蟲、草害的發生,減輕危害,挽回這部分產量損失,避免災荒,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近50年來,世界各大農化公司通過大量的研發,不斷加大資金投入,開發了多種新型農藥。我國通過外貿將其引進,根據我國的作物布局和病蟲害發生特點,進行了大量應用技術研究,并進行了大規模推廣應用,該措施有效解決了我國糧食、蔬菜、果品等作物的病、蟲、草害問題。但為了追求更高的產量和收益,生產中超量甚至濫用農藥的現象愈發嚴重,病、蟲、草害的抗藥性也在不斷提高,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農藥殘留超標在食品安全問題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新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為了控制農藥的不合理施用,降低食品安全隱患,保障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2016年農業部提出了“農藥化肥雙減”和“農藥零增長”的目標。農藥的減施技術是在保障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前提下,通過利用生物農藥、天敵等生防措施,結合農藥配方、助劑、精準施藥技術的開發,綜合抗病品種、種植模式等農業措施,形成的一套農藥減施技術措施。主要包括如下措施。
生物防治,簡單來講就是利用一種生物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生防措施主要包括生物源農藥、昆蟲信息素和天敵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近幾年,我國不斷加大對生物源農藥的研發投入,針對微生物源農藥開展生防微生物的篩選、殺菌、殺蟲機理的研究,生產工藝的研發和優化、應用技術的探索,實現微生物源農藥的商品化;針對植物源農藥開展植物提取物的毒力試驗、研究有效成分、優化提取濃縮工藝、創新加工流程,實現植物源農藥的開發利用。截至2019年,我國登記的生物源農藥共33種,其中微生物農藥22種,主要包括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熒光假單胞桿菌、核型多角體病毒等類型。植物源農藥11種,以苦參堿、印楝素、魚藤酮、除蟲菊素等應用最為普遍。通過對生物源農藥的研發和合理施用,可以有效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保障作物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減少農藥對于土壤、水源的污染。農業農村部也在簡化生物源農藥的登記手續,加快其在生產中的推廣應用。
天敵昆蟲:目前,生產中應用較多的有赤眼蜂、中紅側溝繭蜂用于防治玉米螟等鱗翅目害蟲。選擇害蟲產卵高峰期在田間釋放天敵,可有效降低害蟲孵化率,降低產量損失。同時,利用無人機釋放寄生蜂,可以大幅提高釋放效率,保障防控效果。麗蚜小蜂也是目前全球商品化比較成熟的天敵昆蟲,在設施中釋放5~10頭/株可有效降低粉虱的發生概率,同時降低粉虱傳毒風險,保障作物產量和品質。另外,生產中還有應用異色瓢蟲或七星瓢蟲防治蚜蟲、利用捕食螨防治害螨等多種天敵昆蟲的利用方式。根據不同的作物的害蟲種類選擇適合的天敵昆蟲,“以蟲治蟲”保護環境的同時,可以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
優化農藥配方,利用藥劑組合的增效作用,提高藥劑活性,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優化施用技術可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延長持效期,降低用藥量和用藥次數,保障植株健康生長。
農藥助劑通過增加農藥的展著性、滲透性,可以提高農藥利用率20%~50%。生產中常用的助劑包括植物油類和有機硅兩種類型,它們本身對靶標沒有活性。據報道,有機硅(GE)在藥劑減少25%以上,且藥液量降低1/3的情況下,對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的防效沒有顯著差異。
抗病品種的開發和利用是減少病害損失、降低農藥施用的有利措施。這方面科研的重點是圍繞抗病資源的搜集、抗病基因的挖掘及利用。例如,前幾年導致多地設施番茄嚴重損失甚至絕收的黃化曲葉病毒(TY病毒),該病毒是由煙粉虱傳播的。因此,菜農為了防控煙粉虱,大量用藥,導致煙粉虱抗性持續增加,用藥量只能不斷增加形成惡性循環。目前,通過浙粉702等一系列國內、國外的抗病品種的選育和應用,TY病毒得到了有效控制。
連茬種植相同或同科作物,非常容易造成病菌累積和土傳病害的泛濫,農民只能大量用藥控制??茖W合理的輪作倒茬,可有效降低土傳病害的發生,避免連作障礙,降低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效率。
作者簡介:李賀(1987-),男,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作物生產技術。
*通訊作者:閆紅波(1983-),女,農藝師。研究方向: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