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香 陳國慶
摘要:為進一步提高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轉移人口的家庭生計質量,為促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持續健康發展而努力。本文通過分析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轉移人口家庭生計資本現狀、動力來源以及家庭生計脆弱性的影響因素,從而提出了改善就業、發展農業、健全制度、社區融入四大治理策略,以解決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轉移人口家庭生計脆弱性問題。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轉移人口;家庭生計脆弱性;應對策略
從教育情況來看,涼山彝族自治州2020年常住人口增長率高于四川省平均增長率0.3%,人口增長率較高,人口總量增長迅速。除此之外,國家出臺的“兩免一補”政策進一步落實,不僅免除了貧困子女的學雜費用,同時給予相應的午餐補助,學生入學積極性大幅提升,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越來越多的適齡段的少兒能夠受到教育,生源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但與此同時,人口流動的影響導致涼山彝族自治州教育系統教師流動大,學生住宿需求多,且師資和辦學條件都無法滿足當前需求。
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受制于其季節性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業轉移人口家庭無法長期獲得具有穩定性的收入,比如當自然災害來臨時,農業可能顆粒無收,這背后蘊藏著巨大的生計隱患。從外出務工的角度來看,由于涼山彝族自治州外出務工的勞動人口文化素質較低,帶來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勞動技能、效率低,回報差強人意,他們可能從事一些重復性強、替代性高的工作,比如生產線、工地工人等體力強度大的工作,而這些無法滿足農業轉移人口家庭對于生計的收入需求,進而加劇其生計脆弱性。
2.1 改善就業
基礎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普及,能夠幫助農業轉移人口直接提升文化素質,在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下,也為市民化的推動進程營造了法治的知識氛圍,同時對于農業轉移人口掌握更高要求的職業技能具有促進作用,進而幫助他們找到更加高勞動效率、高勞動回報的工作,并且在工作過程中合理使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職業培訓能夠幫助農業轉移人口增加核心競爭力,并且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培訓基本內容不單單包括實用的工作技能,比如漢語、計算機等,這些工作技巧有助于他們進一步適應社會,掌握對抗激烈就業競爭的基本能力;也涵蓋更多的擇業技巧,比如如何預判工作長遠穩定性、個人發展可能性、未來經濟回報等,這些將會帶為家庭收入的穩定打下基礎,為可持續生計保駕護航。政府作為主體,一方面能夠快速聚集整合大量的信息資源,引導農業轉移人口進行就業;另一方面能夠調整優化產業,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并且出臺相關政策給予大力支持。并且,這也有益于政府自身的發展,通過改善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情況,使得更多人參與進社會經濟活動之中,這將會為各行各業帶來更多的人力資源,同時也有助于解決鄉村的貧困化問題。
2.2 發展農業
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地形、氣候類型多元,光熱資源豐富;生物品種繁多,作物優質高產,各類作物成熟后生長迅速、產量高、品質優;土地面積廣,擁有多樣豐富的土壤品種和類型,土壤可耕性強,具有一定的防肥保水和提高供肥綜合利用能力,宜栽培品種廣;我國的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立體化農業在技術上的基礎設施條件都是非常優越,開發和利用的潛力巨大,并且擁有建設發展生態農業、特色鄉村等新興產業和創造性基地的雄厚潛力。規模化作為我國農業長期的發展路線,同樣適用于涼山彝族自治州,可進一步實現農業生產力,充分利用現有先進生產力及各項生產資料,促進家庭生計可持續健康發展。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運用涼山彝族自治州具有鮮明農業特點的突出競爭優勢,走自己獨具特色的農業產品經濟發展之路,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提升對農業生產力等要素的有效需求;以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發展戰略為理論依據,構建了農業安全生產的完整過程和可追溯性體系,實現了對農業生產的源頭監督和管控。
2.3 健全制度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當前現存的城鎮、鄉村兩類戶籍制度的差異,以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水平為基礎和標桿,對技術類型的重要性進行了劃分,向農業轉移人口有針對性的施以了落戶標準,推進了農業轉移人口的戶籍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新型戶籍制度,促進社會機遇的平等公正,幫助農業轉移人口在市民化過程中盡早落戶,融入城鎮生活。社會保障制度和農業轉移人口家庭生計質量有著一定聯系。例如,缺乏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可能引起當地人們基本生活需求的不滿足,社會收入差距日益擴大,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潛在問題,特別是在我國農業向城鎮化轉移和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它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建立新型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了住房、養老、教育、醫療全方位的覆蓋,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在城鎮住房上,可以向農業轉移人口提供一定數量的保障性住房,降低租房限制,使得更多農業轉移人口家庭能夠更具性價比地租住在城鎮中,同時也可以給予農業轉移人口購房的政策性支持,使得他們能夠盡快在城鎮中有擁有屬于自己的家,孕育更深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農村社區治理研究中心項目(SQZL2021C01)。
作者簡介:羅田香(2001-),女,在讀。研究方向:社會治理與財務管理。
*通訊作者:陳國慶(1993-),男,碩士。研究方向:企業經濟與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