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應用史料進行優化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的思維生成和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有重要幫助。史料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呈現方式,能夠輔助教師開展高效的歷史教學,推動高中歷史的教學質量得到充分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刻意識到歷史的嚴肅紀實性,結合史料實證素養把握歷史的嚴謹和真實性,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充分發揮史料教學的作用,在多種方法應用過程中讓學生“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分析
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深入推進促使各階段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素質教育、學生能力全面發展,課堂提質增效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不僅要轉變教育思想提升自我教育實力,還要能夠不斷發揮自我的教育智慧創新多種教學形式,將史料作為“還原”歷史的中介物,通過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及具體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史料采用多元方法呈現出來。還要能夠將史料內容進行整合并巧妙合理地應用到其中,在歷史核心素養的融合生成過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正確的歷史學習觀。
一、轉變歷史教育觀念,提升教師史學素養
教師的思維觀念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深遠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促使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得以提升,就應當先從自身做起,要能夠轉變自我的固有教育觀念,通過自我教育理念的轉變促使史料歷史課堂得到真正的“轉型升級”[1]。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過去專注于高考應試知識的傳授思想桎梏中走出來,從硬性灌輸知識讓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模式中跳出來,轉而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關注班級學生的學情實際,關注學生的個性情感培育塑造,在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轉變中促使自我課堂中的教育行為產生轉變。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針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教師自我專業素養的提升要求,利用課余時間不斷充實自己,靈活創新多種學習方式提升自我的史學理論素養,能夠確保給學生“一碗水”,自己有“一桶水”,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地學習將“一桶水”作為源泉,變成汩汩流動不息的水源。這就需要教師自身能夠對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搜集資料或者上網擴充學習渠道,提升自我的理論修養;在史料獲取和整理歸納的過程中選取其中有利的資料作為教學輔助,與同事共同交流史料的應用方法和契機;要能夠主動參與到學校組織的研討會或上級組織的教育培訓會,結交更多優秀的教師,大家共同探討交流教學問題,在教研整體職能發揮中汲取更多的教育智慧或成功經驗應用到自己的歷史課堂中,幫助學生將史料內容與歷史知識進行融合內化,實現教育有效性。
二、多元方法呈現史料,培育學生時空觀念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學生固然是學習的主人,但教師的教育引領角色地位也是不容忽視的。這是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梳理分析有效史料內容的經驗能力不足,對史料的真偽辯證鑒別能力還有待提升,需要在教師的引領中選擇真實客觀且有效的史料有序開展學習活動[2]。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把握歷史社會背景,對史料內容仔細甄別,去偽存真,借助多元教育形式呈現史料內容建立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帶學生重回“歷史現場”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在綜合運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在特定時空中把握歷史事實,培育其時空觀念的同時實現教學有效性。史料呈現的第一選擇非教科書莫屬,其中補充在資料鏈接中的史料知識都是編選者精選的典型材料,有較大的參考意義,但由于篇幅限制,這樣的史料畢竟較為有限,因此就需要教師借助課外的補充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融合多角度多類型的史料把握歷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口述的方式或充分結合信息技術的優勢給學生展示史料案例,多媒體課件可以囊括文字史料、圖表史料、音像史料,在持續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能夠豐富學生認識。以多媒體課件成效史料為例,教師在講解“長征歷史意義”相關知識時可以結合毛主席的評價內容,借助課外資料延伸“軍事斗爭”主題外的“民擁軍”情誼,結合初中所學知識讓學生對這段歷史有充分理解;涉及“重慶談判”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入蔣介石的日記內容,讓學生把握蔣介石當時對共產黨的基本態度,在細節品析中理解這場談判的本質意圖。還如“羅馬法”知識中并未展示如何實施的部分,學生自然也無法理解“十二銅表法”的不合理處,教師借助多媒體梳理相關內容讓學生借助圖表對比,能更清晰地對其合理及不合理處有充分認識……這樣教師采用不同形式再現歷史,能夠讓學生置身具體時空中把握歷史知識,對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有輔助作用。
三、有效整合歷史材料,培育史料實證理念
史料實證在整個歷史核心素養中占據了關鍵地位,能夠反映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培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深入分析歷史課程教學內容,通過整合教材和史料的方式把握核心主旨,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就能夠把握關鍵問題分析解讀史料知識,并在深層信息的探究過程中促使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得以提升[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握這種理解和解釋歷史的能力方法,整合教學內容展開有效教學。比如:在教學“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相關單元時,教師就可以在史料分析歸納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多則史料內容,不同類型的史料內容包含的價值也各有不同,其中小說、新聞報道及照片、漫畫、后世研究等都可以作為直接和間接的史料呈現出來,讓學生進行分析辯證,并結合史料價值評價辛亥革命。比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呈現田玄的《中國城市現代化動向的不平衡與辛亥革命的走向》《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漫畫》,以及1912年的《時報》中與辛亥革命相關的報道、魯迅文學作品《阿Q正傳》及1913年袁世凱在天壇祭天的照片、2011年陽啟明《文化論壇》中關于辛亥革命的評價等,鼓勵學生結合教師整合梳理的諸多史料進行分類,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從多元角度認識到辛亥革命的意義,并能夠針對這一歷史事件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評價,最終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正確解釋史料內容,提升學生家國情懷
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能夠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滲透,為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史料內容的前提下,還可以基于史料內容構建合理的歷史解釋,通過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歷史,讓學生對真實歷史產生客觀且公正正確的評價認識,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學生在探究視角和分析史料內容的過程中得到家國情懷素養的創生升華[4]。在教學《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一課中關于“新文化運動”的知識時,其開展背景其實教科書上的介紹是一筆帶過的。教師在教學課堂中可以利用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片段作為導入,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陳獨秀的《吾人最后之覺悟》,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從政局層面對原因背景有深刻的認識。當然,這樣的史料解釋補充并不全,因此,教師還可以在課前關注社會發展及當時群眾基礎等資料進行拓展延伸,并鼓勵學生針對不同的史料內容進行分析,把握電報、報紙、雜志及城市、鐵路等多個方面史料反映的內容,由此鼓勵學生從多種維度分析史料內容,理解不同行業對新文化運動的推促作用,讓學生理解思想革命形成的必然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一課中涉及了“抗美援朝”的相關知識時,這部分教材涉及的內容不多,教師可以借助不同國家對這場戰爭的不同解釋,結合不同偉人的回憶錄片段補充相關資料,鼓勵學生審視抗美援朝,就能夠促使學生的歷史視野得以開闊,在歷史解釋分析過程中學生自我產生強烈的家國情懷,比教師理論空洞的灌輸更有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帶學生共同分析史料內容,從歷史解釋的角度鼓勵學生理性分析。教師給到多樣化的史料,鼓勵學生從史料分析中獲得歷史結論,這樣比直接告訴學生歷史結論的教學效果更好,也能夠在啟發性教育原則彰顯中促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彰顯,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釋歷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使學生的歷史素養得以培育。
五、問題導學分析史料,建立歷史證據意識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讓學生明確歷史是已經過去的無法重演的史實,對很多歷史問題及前人總結的經驗教訓,得出的歷史結論,不能像物理和化學學科那樣去動手進行實驗獲得,只能通過從史料內容中找尋相應的證據,以論證的方式證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發現歷史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史料內容分析使學生建立歷史證據意識[5]。比如:2021年是我們國家建黨百年華誕,各級學校都組織了相應的黨史學習實踐活動,教師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可以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會上的講話進行剖析。教師結合“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相關學習內容與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為什么能”“為什么行”“為什么好”等問題進行有效聯結,通過設計不同的環節教學展示相應的史料內容,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圖片,借助多種類型的史料內容讓學生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性,讓學生分析中國共產黨與其他黨派不同的先進性,讓學生感受中國共產黨起步維艱但從來不忘初心的革命精神,理解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際就與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借助史料內容的分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證據意識,讓學生在關鍵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更全面且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
六、史料情境穿越時空,感悟認知時代變遷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師針對教材內容進行枯燥的講解自然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導致整個教學質量低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史料進行教學時可以給學生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歷史感悟中能夠對歷史有更深刻的體悟和理解。比如:教師在教學選修教材中“經濟與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時,針對不同主題的內容,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教師布置課下探究任務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相關史料的搜集整理過程中,通過探究閱讀史料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中國社會生活(包括飲食、生產、日常生活、居住環境、交通環境及公共衛生等不同領域)的變遷歷史,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總結物質生活日漸變化的影響因素,并說一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和改革開放后國家人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鼓勵學生提前討論列出采訪提綱,讓學生與祖輩和父輩通過互動交談,搜集家庭中保存的相關視頻或照片等,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感受我們國家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整個歷程。課堂中,教師也可以借助不同時代的史實視頻帶學生穿越時空,進入到不同的時代感受他們的衣食住行變遷歷程,在史料分析和概括總結中升華學生情感。
七、討論分析史料內涵,培育學生歷史思維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需要建立在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鼓勵學生分析史料內容,能夠促使學生在深刻的思考反思過程中得到歷史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歷史,可以引導學生深挖史料內涵,鼓勵學生在史料內涵的明晰感悟中得到歷史素養的有效提升。以“20世紀以來人類的經濟與生活”一課為例,教師可以結合課堂內外的史料內容聯系歷年高考中出現的史料內容鼓勵學生自主分析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出示相應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與同伴交流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分享自己的觀點看法,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的具體歷史知識自主投入到史料分析中,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結束語
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對過去的教學方法進行總結反思,要能夠從不同教育方面進行優化,通過轉變歷史教育觀念,提升教師史學素養;多元方法呈現史料,培育學生時空觀念;有效整合歷史材料,培育史料實證理念;正確解釋史料內容,提升學生家國情懷;問題導學分析史料,建立歷史證據意識;史料情境穿越時空,感悟認知時代變遷和討論分析史料內涵,培育學生歷史思維等手段實現歷史學科本質的“還原”與“回歸”,實現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最終讓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得到充分彰顯。
參考文獻
[1]范華春.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64-65.
[2]林凌萍.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索及反思[J].華夏教師,2017(19):61.
[3]馮小飛.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的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2):141-143.
[4]李傳緒.新課改形勢下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3):232-233.
[5]李碧君.高中歷史課堂史料教學方法芻議[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9):170-171.
作者簡介:呂福昌(1927— ),男,漢族,山東菏澤人,山東省濟南回民中學,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學科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