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比較側重于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卻忽視了學生地理素養、地理認知高度的培養。新課標背景下,要求高中地理教師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培養,并注重學習評價環節,得到更加系統的教學反饋,從而進一步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水平。評價作為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本文主要探究其在新課標下高中地理學習的新思路。
關鍵詞:新課標;學習評價;新思路;價值標準
高中地理課程內容復雜,系統化特點明顯,知識點之間關聯千絲萬縷,只有從整體上看待系統知識,捋清知識主干,分析地理現象背后的成因,才能完整學習地理知識。同時要從細節之處了解不同知識點的關聯,注重學習評價,尋找教與學過程中的問題,從而優化教學策略。在學習評價的過程中,只有建立適合地理學科的評價機制,才能促使教學結果更傾向于教學目標。
一、學習評價意義分析
學習評價,是指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進行診斷性的評價,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結果進行有價值性的評判,并以評價標準作為教學策略的制訂依據。它不僅是對學生、教師等不同主體進行評價,也是對教學內容、教學管理等多方面進行評價。學習評價可以是教學的結尾,對某一階段的學習情況總結、歸納、反饋、問題分析,也可以是教學的開端,為后期的教學策略落實打下基礎。對高中地理教學而言,學習評價對學生具有實際性的意義,學習評價不僅從學習成績出發,更側重對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態度、情感投入等方面科學、系統的評價,客觀地分析學生的學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高中地理教學中采用科學的評價模式,對教師而言也有著重大的意義[1]。
二、學習評價現狀和現存問題分析
(一)高中地理學習評價現狀
地理學習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地理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系統地、有組織地依照地理教材開展的學習活動。廣義的地理學習則是以實踐性的地理活動為主,在任何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以地理語言為基礎,在一定的地理情境中展開自主性、自發性地理學習。二者相輔相成,在經過系統的學習后,必將知識應用在實踐中,在實踐中必然也能聯想到學習知識。學習評價是對所有學習過程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傳統的地理學習評價方法是在同一模式下完成結業性學習評價過程,評價固然公平,但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統一評價標準,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質量,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客觀,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也過于量化,從而致使地理學習評價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二)高中地理學習評價的現存問題
1.評價體系不科學
現階段的學習評價系統設計得不夠科學,影響了學習評價的客觀性,由于指標體系不夠科學,評價指標的可行性不高,降低了學習評價的評價可靠性,降低了學習評價的科學性。科學的學習評價需要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難度很大。評價學習過程,評價對象的多樣性和動態性決定了教育評價的難易程度,這也是影響地理學習評價的主要問題。
2.學習評價的價值標準過于單一
傳統學習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學習評價過于強調成績的價值,忽視學生的主體發展價值,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學習評價以成績為主,評價被限制以地理知識為中心的極其狹隘的領域。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學校甚至犧牲了學生的地理實踐活動,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是一個整體,不能片面地只評價看得到的成績和數字,而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價值等缺乏評價,因此在學習評價標準過于單一的情況下,即使制訂了比較均衡的地理課程學習計劃,也難以獲得高效的學習效率,取得客觀的評價結果。
3.學習評價的目的、功能較為狹隘
在學習評價過程中,過分關注成績,而相對忽視了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這就改變了學習評價的性質,造成了評價不是為了教育,而是為了評價的奇怪現象。在實際評價中,以考試、測驗、分數為主要評價工具,削弱了評價的功能,地理教學過于注重成績排名,最終使得評價的調節、教育等功能難以體現,致使學習評價主要被用來鑒定、區分學生的工具,而不是激發學生創造性、積極性的工具,可見,現階段地理學習評價的問題已經束縛了學校教育,成為限制學生發展的絆腳石,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才能發揮學習評價積極的作用。
三、高中地理學習評價新思路
(一)評價形式多樣化
多樣化的評價機制不僅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革新,還可以促進地理教學的多維度發展。地理學習評價機制是書面筆試、口頭表述、地理實驗操作、地圖編寫等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同時也要注重學生探索與分析過程的,通過形成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可以客觀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在評價主體上,可以引入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模式,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投入、態度、價值觀念予以重視,才能綜合性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評價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關注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完“河流地貌的發育”一課后,教師可以展開多樣化的評價活動,先以少量試題進行筆試評價,然后設計探討性問題,問題設計如下:“地貌形成的因素都有哪些?”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考查其表達能力,對學生整體的課堂表現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態度等方面,最后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本課程進行交流和溝通,發表想法,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評,并鼓勵學生評價同伴在交流合作中的表現,通過多元的評價,教師可以客觀地了解課程落實效果,并進行教學總結和歸納。
(二)評價觀念價值化
地理學習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優化地理教學水平,評價不是結果,而是為了改進教學策略。在學習評價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從宏觀角度看待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科觀念和人文價值觀。地理學科的隱性價值在于多元的文化包容性,愛國情懷、艱苦奮斗、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培養,在地理學習評價過程中,必須改變評價觀念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例如:在學習“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一課時,教師在進行課程評價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評價蘭州和鞍山兩大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以自由討論為形式,某位學生指出:“在城市職能上,工業城市的工業用地占比極大,鞍山就是如此,且鞍山市區的金融、商業發展優于蘭州”,另一名學生說:“從自然地理環境來說,蘭州發展較好,自然環境保護較好,但是后期會不會走向工業化”,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衍生了不同的觀點。最后通過蘭州和鞍山兩大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對比,學生得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要點,城市發展不能單一看,要綜合看,通過自由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客觀分析問題,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暢想兩個城市后期的發展前景,哪一個城市的發展會更好,更加完善,學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探討。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價值化評價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發展觀念,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三)評價目的終身化
傳統評價模式以學生的成績為主,同一模式的量化機制,教學重視的是短期的教學效益。在地理學習和評價中,學生始終是主體,但是每一個學生的需求、興趣、能力不同,因此教學評價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和差異創設層次性的評價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當前學習對后期發展所產生的效益。例如:在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一課時,教師可以科學設計評價活動,注重學生的差異性,設計不同的評價方式,如針對“山西能源是否會枯竭,要如何應對”這一問題,有的學生表示不會枯竭,有的學生表示會枯竭,對立的想法持而不定,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討論,有的學生表達能力較差,但是可以落筆實踐,教師指導學生將想法寫在紙上,最后引導學生進行組內討論,從而提升評價的效果。
(四)評價作業多元化
高中地理學習評價的指標體系以教育為最終目標,而體系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是作業,作為評價體系的最關鍵環節,要提升評價效果,就要積極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多元化評價應該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既可以保證學生鞏固地理知識,也可以保證評有所得:第一,重視評價語言的運用,語言激勵可以讓學生樹立自信,給學生前進的力量,人都有被賞識、被表揚的需求,高中學生更是如此,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時要合理應用語言魅力,要靈活利用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不要打擊學生,當學生的作業有優點時,用語言鼓勵學生,使學生獲得自信,促使學生可以構建安全心理空間;第二,采用分層評價方式,在實際作業實踐中,每一個學生都有未能挖掘的潛力,只是單一化作業評價限制了學生的發展,不同學生擅長的領域不同,教師要用分層化標準評價學生的作用,禁止采用“一刀切”的評價方式,否則會打擊學生的信心,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上差異,更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正確判斷學生的特長和缺點,鼓勵學生發展自我潛力,讓學生實現成長。
1.注重實踐性作業的設計
實踐性作業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潛能,實踐性作業也兼具有拓展性和實操性的特點,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例如:地理作業設計中,教師可多設計一些實踐性的作業,借助延伸和拓展性的地理作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將實操性的元素融入作業設計中,促使學生實現手腦并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比其他科目,地理學科更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所以在作業設計時,教師應將更多實踐性的元素融入作業中,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
2.注重層次性作業的設計
學習評價中,教師要注重層次性作業的設計,對學生的實際需求應予以充分考量,結合不同學生的情況設計層級性作業,滿足不同能力學生的需求,促使所有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2]。所以地理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設計作業,凸顯出作業的層次性。地理作業的設計可以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層層推進,可以依序設計三個層級的作業,第一個層級為基礎內容,第二層級為鞏固和強化,第三層級為提高和拓展,目的是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例如:在學習“地球的圈層結構”,在設計課后作業時,結合學生基礎,設計三個層級的作業,第一層級主要以基礎知識為主,如圈層結構的基礎內容,第二層級課后作業要加大難度,第三層級的作業可以融入一定的拓展性知識,如實踐探究等題型,從而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不同層級的地理作業可以讓學生都得以提升,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3.注重創造性作業的設計
高中地理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具有創造性的特點,同時也具有開放的特點,作業設計不應該被局限,創造性的作業才能讓學生有更多可能。教師在設計地理作時,應該融入創造性元素,讓學生在可以創造、拓展的作業中展現自我,激活自身的創造思維和潛力,進而實現深度學習。要提高地理作業的創造性,就要靈活應用各種學科元素,創造性作業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更高,所以在創造性作業的設計中,應以基礎知識為根基,靈活地融入開放性元素。例如:在學習《地球上的大氣》一課時,教師設計地理作業時,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融入創造性元素,指導學生為“保護大氣環境”出謀劃策,針對這一創造性的主題作業,學生興致勃勃,應用課堂所學,積極地用多媒體查閱資料,最后經過學生的討論,形成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不同方法,并鼓勵學生自主展開討論交流會,積極發表自己對解決大氣污染的看法,通過創造性的地理作業,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養成了正確的環境認知,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
結束語
學習評價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雖然以結果為導向,但是也要注重方式、方法,注重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個體在這一過程的貢獻,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的綜合性評價,形成有效的評價體系,才能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提升學習評價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楊麗.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高考,2020(33):62-63.
[2]薛兵榮.新課標下高中地理課堂探究性學習的模式和策略[J].科幻畫報,2020(7):237.
作者簡介:龔巧文(1974— ),女,漢族,福建寧德人,福建省寧德市第五中學,中學一級教師,學士學位。研究方向: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