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光正
摘 要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必然要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對學生綜合能力展開培養,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發展。但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與方法,構建更高效的語文課堂。本文將通過對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分析,著重研究如何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實現高中語文高效教學的具體策略,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人。
關鍵詞 核心素養 高中語文 教學導向
在核心素養理念尚未提出前,教師在教學中就有意或無意識的對學生展開的核心素養的培養,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下面筆者將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對高中語文教學實踐進行思考。
高中階段學生學習任務繁重,語文學科中涉及到的知識點也較多,教師為了保證教學效率和教學進度,在課堂中必須要把控教學節奏,實現課堂有效教學。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語文知識的吸收,從而使語文教學節奏變得更加舒適、合理,在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上都能夠起到明顯的作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受到教學任務和課時的影響,對部分知識的講解存在以偏概全、寥寥數語帶過等情況,學生在課堂中難以快速的理解和吸收,而提高核心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進而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換言之,在講解相同的語文內容時,核心素養較高的學生,能夠更快的理解和掌握文章內涵,而核心素養較差的學生,則需要先了解基礎性內容,再通過反復朗讀熟悉文章結構,進而深入文本內涵。
1.學會品讀表達,提升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
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他能力發展的基礎,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應創新教學形式,運用多種途徑對學生展開培養。換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應靈活運用教學形式,針對不同的文章類型采取不同的品讀手段,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通過指導和問答引導學生多品讀語言,為其創造自由表達的機會,促進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發展。但當下部分教師卻沒有認識到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的重要性,教學中更多以應試教育要求為準,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題能力,影響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以《沁園春·長沙》為例。為了幫助學生學會品讀表達,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教師在教學中應先結合文本展開分析,以具體的語言文字為切入點,如“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等,引導學生深入品味文中的精彩語句。根據學生的文學素養,找出語句中的關鍵詞,通過仿寫和改寫句子,指導學生進一步比較和分析,加強賞析和解讀句子含義,促進學生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的提高和發展。此外,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多品讀和積累,還要定期組織實踐活動,設計即興演講、分享交流等活動并明確活動要求,鼓勵學生在活動中自由表達,在實踐中提升語言構建能力?;诖耍瑢W生能夠表達自己的主觀想法,并逐漸運用正確、規范的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和溝通,久之,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就會得到提高。
2.善于探究質疑,培養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
質疑是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能力形成必不可少的元素,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養成善于探究質疑的好習慣。也就是說,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養成善于質疑、敢于探究的好習慣,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針對教材內容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分析學生文章論證思路,梳理文章邏輯思路,并設計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為例。教師要根據高中生的思維特點,及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真實表現,采取多樣化手段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從課內角度來講,教師要善于將書本中的問題轉變為學生的問題,鼓勵學生結合書后練習資源,對文章主題、結構展開進一步的質疑,在反復閱讀、推敲、探究和釋疑中,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探究意識。
從課外角度來講,教師應將更多的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在閱讀活動前讓他們借助網絡資源、圖書館書籍等途徑搜集袁隆平先生的一些事跡,整理信息,將課內外資源相整合,拓展閱讀教學范圍,在大語文學習觀下,教會學生對所收集信息進行分類整合,真正實現理解性質疑,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基于此,學生會在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和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中,培養出學生質疑探究的意識,并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注重審美實踐,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
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是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應循序漸進展開教學,加強語言文字感受和品味,培養良好的審美意識和趣味,并重視情感交會和形式特征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通過審美實踐為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礎。
(1)加強對語言文字感受和品味
豐富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悟能力,是培養高中生鑒賞能力的前提,而在語文教學中文學鑒賞體驗和感悟能力,多是來源于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對漢字的審美體驗,進而培養其對漢字的熱愛。在當下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以應試為首要目標,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知識水平上升,能力卻得不到發展。對此,教師在教學的起始階段,要設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文字展開探究,通過品味文字,加強感受和積累,而這一切都要依托于多樣化教學手段。
以《歸園田居(其一)》為例,在課堂中教師應結合古詩詞的主題,設計鑒賞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品味優美詩句,加強對情感的品讀。同時,還可以借助多媒體,運用圖片、視頻等還原歸隱場景,再現文章中的重要情節與核心思想,感受到詩人和情節中體現出的思想和情感。這些活動都安排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在教師沒有經過任何分析,提出任何結論的情況下,引導學生自己閱讀、感受和品味,這一過程就是審美體驗積累的過程。
(2)重視情感交會
欣賞和評價也是審美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欣賞是評價的基礎,審美評價能力則在欣賞活動中得到培養,如果學生沒有經歷欣賞過程,不會欣賞,自然就得不到評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欣賞和鑒別的機會,從而產生評價。換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欣賞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活動而培養審美評價能力。從情感的打通和交會方面來說,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欣賞活動,介于作品和讀者兩個主體間,準確捕捉作者滲透在文字中的情感信息,并敏銳地探測和及時接收學生的情緒信號,在活動中借助提問、多媒體電子課件、小組競賽等形式,協調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會。
4.增強文化自覺,落實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擴大文化視野,才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落實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重視靈活運用教學素材,找準教育契機,借助課內外資源和多樣化活動,強化學生的文化體驗,保證學生能夠通過語文教育終身受益。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教師在教學中應借助課程資源優勢引入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通過電視劇、史料等信息,帶領學生憑借文字“穿越”到古代,感受當時的風土人情,從而顛覆錯誤的認知,把握傳統文化特點,進而加強對歷史文化的了解。教師還可以借助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文化感受,適當減少語文練習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結合教學重難點為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并鼓勵其自行收集資源,借助歌曲、影視資源、歷史書籍等豐富的手段,將課堂重點延伸到課外,豐富高中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實踐活動強化學生文化體驗,幫助學生整理周圍環境中較為有特色的建筑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實地走訪、網絡調查等方式匯總資料,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分享實踐成果,促使學生逐漸愛上傳統文化,從而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5.運用項目式學習,培養語文實踐應用能力
師生圍繞共同目標完成項目的互動式教學活動就是項目式學習,在高中語文課程中合理運用有助于培養語文實踐應用能力,也是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
以《鄉土中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嘗試在預習環節和正式教學中采用項目式教學,按照“圍繞問題,收集豐富資料——合作研究,形成個性化探究結果——展示與匯報成果——進一步深化與改進成果”等步驟構建學習結構,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多層次解讀文本內容作者所處的人文環境、生活經歷、創作情況,并搜集和了解不同時期讀者對文章的評論,啟迪學生的思維、加強對文章的認識和評價,進而對文章主旨產生深刻的個性化見解?;诖?,學生在過程中可以根據項目教學要求和目的,逐層收集、分析、概括和評價,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并在研讀過程中加強對文本的感受,積累有效的閱讀方法,為綜合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6.巧構課堂話題,提升認識與理解能力
高中語文課堂中設計趣味性強、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學習更加有效,課上提高了教學效率,課下鞏固和復習才會更加輕松。因此,在備課時教師要重視設計課堂話題,從而磨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讓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提高認知與理解能力。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要明確巧設課堂話題的重要性,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宏觀話題,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初步了解,再設計分話題,鼓勵學生主動探究,進一步深入了解文本,降低學習難度。以高質量的課堂話題帶動教育,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提升綜合素養。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卻并未認識到課堂話題設計的重要性,多是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卻忽視了啟發學生思維,導致學生的認識與理解能力遲遲得不到提升。
以《荷塘月色》為例。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應巧構課堂話題,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課堂中先結合學生實際,設計教學目標,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設計課堂話題。話題要具有探究性和延展性,運用影視資源還原文本場景,再借助朱自清的文學書籍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展開思考,從而激發思想上的波瀾,點燃強烈的求知欲望。與此同時,問題的設計還要具有層次性,針對問題的實際情況和目的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逐步引導中抽絲剝繭,探析問題的本質,進而總結規律。學生在具有層次性的問題下,在圖片、視頻、實踐活動的有效引導下,實現對文章主旨深入理解,逐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新的臺階,從而使學生能力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堂中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高效性,不可避免要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導向,深化對所學知識內涵的同時,加強綜合能力的提升。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借助品讀表達、審美實踐、設計課堂話題、項目式學習等多樣化教學手段,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作者通聯:武漢市洪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