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臧兆萍,李志茹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41)
神經內科屬于醫院治療中較為重要的科室之一,其主要接收患有腦血管、腦部炎癥、偏頭痛等疾病患者,并給予一定的治療和干預[1]。部分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所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容易發生相關的風險事件,從而整體降低患者的治療及預后效果,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風險評估和處理。部分參考文獻中[2]曾表示,護理風險評估及處理干預的應用對于神經內科危重患者的干預效果顯著。因此,本次研究中將針對神經內科危重患者存在的護理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后,給予針對性的處理對策,為臨床相關疾病的干預內容提供參考依據。
此次研究對象的入選年份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選取例數:60例神經內科危重患者,患者均經過明確診斷,研究符合倫理道德,排除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或依從性較差者。常規組30例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女性患者占比11∶30,男性患者占比19∶30;患者最大年齡為68歲,最小年齡為44歲,均值(56.2±5.6)歲;實驗組30例實施護理風險評估及處理干預,女性患者占比13∶30,男性患者占比17∶30;患者最大年齡為68歲,最小年齡為44歲,均值(56.2±5.0)歲。兩組研究對象的資料,比較差異小,無統計意義(P>0.05),可納入本次研究。
納入標準:1.經本院相關輔助檢查后符合“神經內科危重”疾病診斷標準,并入住我院危重病房的患者;2.家屬依從性較高的患者;3.病史資料齊全,入院后存在相關生命指征的患者。
排除標準:1.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2.有嚴重精神類疾病以及相關藥物禁忌癥的患者;3.對于此次研究內容拒絕簽字確認或自愿退出研究的患者;4.存在嚴重語言溝通障礙,或合并相關器質性疾病的患者。
1.常規護理干預
常規組,入院接受相關指標的檢查后,按照醫囑接受針對性的治療干預,并由護理人員給予環境護理、指標監測、心理護理等常規護理內容;同時針對患者家屬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耐心回答,與其進行患者病情的交流等。
2.護理風險評估及處理干預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為患者實施護理風險評估及處理內容。(1)風險評估:由本院具有豐富經驗的神經內科護理人員組建風險管理小組,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狀態參照以往病情案例將其護理風險分為特殊風險、常見風險兩大類;其中常見風險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期間出現的壓瘡、跌倒、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指標監測,特殊風險包括高血壓危象、卒中傾向等,由護理主管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內容,并監督和指導護理人員實施。(2)針對性預防: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及制定的針對性護理內容對患者的常規指標進行密切監測,避免患者情緒過于波動,對其血壓指標進行密切地檢測,將其血壓水平控制在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110mmHg以內,如果超過標準則表示為危險水平,需要第一時間通知主治醫生采取相關的干預措施;患者住院期間做好定期翻身、扣背等常規護理干預,以整體降低其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密切關注其相關臨床指標及生命體征,并做好感染的預防護理工作,嚴格執行手衛生及無菌操作護理,對于相關感染性并發癥的發生進行有效預防。(3)反饋分析:由護理主管每周定期組織召開一次護理會議,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重新進行風險分析,并針對上一周護理措施中的不足之處進行改正,將神經內科重癥的危害、病因、預防、自我護理、研究進展等內容傳遞給患者,整體提高其臨床依從性。
3.指標觀察
(1)分別采用“神經缺損程度量表(NIHSS)”[3]、“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量表”[3]、“護理舒適度調查問卷”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護理舒適度進行觀察記錄,其中護理舒適度主要包括心理維度、社會維度、環境維度及生理維度四項,總分100,分值較高的一組患者表示臨床應用的護理效果更加明顯。
(2)護理風險發生率=(靜脈血栓+心血管病變+感染)/總例數*100%
(3)護理滿意度:利用本院自制問卷,不記名方式開展,總分100分,滿意(80~100分)、基本滿意(60~79分)、不滿意(<60分),滿意率+基本滿意率=總體滿意度。
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患者進行相關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和(n)表示,χ2值檢驗,計量資料用±標準差(±s)表示,t值檢驗,如果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護理舒適度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及護理舒適度評分的改善效果均優于護理前,且實驗組優于常規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
表1 比較實驗組和常規組的護理效果(±s)

表1 比較實驗組和常規組的護理效果(±s)
組別 n 時間 NIHSS評分 Barthel指數(分)護理舒適度(分)實驗組 30護理前 37.70±2.70 9.60±3.70 68.81±2.52護理后 75.60±2.90 6.10±1.80 81.65±3.30 T 52.390 4.659 16.938 P 0.000 0.000 0.000常規組 30護理前 37.80±2.50 9.80±3.60 68.82±2.51護理后 49.50±2.60 7.40±2.50 76.10±3.32 T 17.767 2.999 9.580 P 0.000 0.004 0.000 T兩組護理前比較 0.149 0.212 0.015 P兩組護理前比較 0.882 0.833 0.988 T兩組護理后比較 36.704 2.311 6.494 P兩組護理后比較 0.000 0.024 0.000
實驗組中風險發生患者為2例,常規組中風險發生患者為8例;且兩組護理風險發生率對比,實驗組(6.67%)<常規組(26.67%),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2。

表2 比較實驗組和常規組的護理風險發生情況{n/%}
常規組中不滿意患者6例,護理滿意度為80.00%(24/30);實驗組中不滿意患者1例,護理滿意度為96.67%(29/30);且兩組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3。

表3 比較實驗組和常規組的護理滿意度[n/%]
神經內科危重患者存在者病情變化速度快、預防困難等疾病特點,因此臨床干預中需要較高的護理要求,由護理人員通過實施護理干預來整體消除患者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事件,同時還需要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預防護理措施幫助其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護理舒適度,降低醫患糾紛[5]。
本次研究結果表示:兩組護理前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護理舒適度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及護理舒適度評分的改善效果均優于護理前,且實驗組優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的護理滿意度及護理風險發生率分別為80.00%(24/30)和26.67%(8/30),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及護理風險發生率分別為96.67%(29/30)和6.67%(2/30);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風險評估及處理干預屬于我院針對神經內科危重患者所采用的一種新型護理措施,其主要通過在神經內科危重患者臨床護理干預中進行風險評估,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由本院內具有豐富經驗的護理人員自愿組建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為患者進行指標監測、血壓水平控制、并發癥預防、抗感染等干預內容,詳細了解患者臨床病情變化情況,降低其發生靜脈血栓、心血管病變、感染等相關護理風險發生情況,同時還可以促進患者病情的快速恢復,提高其臨床日常生活質量和舒適度,保證了其良好的預后效果[4]。
綜上所述,臨床中針對神經內科危重患者而言,采取護理風險評估與預防后的效果更佳;不僅可以幫助患者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護理舒適度,同時還可以降低相關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和家屬對我院醫護人員的護理滿意度,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