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華
(煙臺奇山中學,山東煙臺 264001)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開展法治教育的有效載體,針對當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現狀,我們必須要從實際出發,找到道德與法治知識與法治教育的契合點,以有效的教學方式針對性突破,提升教學質量,促使學生法治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對于學生的法律素養提升以及個性發展來講有著很大的幫助,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因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一定的哲學性和抽象性特點,如果僅僅依靠單純地語言講解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需要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將授課的內容與初中生的生活經濟以及社會閱歷結合在一起,借助現實中的案例來解讀理論知識,這樣可以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論知識更加具有信服力,同時,還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在尊重學生個體情況的基礎上,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借助社會時政案例來提升初中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理解程度[1]。一方面,該課程能夠對于教師、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影響。另一方面,能夠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他們之間加強聯系,從而實現共同成長。總之,教師在講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時候需要具有時代性、開放性和靈活性的特征,進而彰顯出課程教學的價值。
學生們從小學升入初中以后,從初中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都會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這門課程與傳統的語文、數學、英語等課堂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首先,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靈活性,答案并不是統一的。其次,這個課程與學生們的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十分容易理解。也正是因為這兩點原因的存在導致學生們對于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是很高,常常在學習該課程的時候懷有一種輕松的心態,無法嚴肅認真地對待這門課程,那么教學效果自然也難以達到預期的要求。
小學升入初中以后,他們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加上這個時候,他們的思維開始快速發育,進入到了青春期。在這個特殊的階段,教師如何緊緊抓住課堂教學的契機,來幫助學生們找準自身定位,更好地融入到新環境之中,提升自身的價值觀建設是需要著重思考的內容。同時,教師還要借助課堂教學的案例來幫助學生們進行深入思考以及問題分析,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這不僅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更是學生們健康成長的基本訴求。
在當前信息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學生長期在一個多元信息覆蓋的環境中成長,很難形成“社會認同感”。同時,學校內諸多教師認為,語文、數學等文化知識學科非常重要,其他諸如美術、音樂、道德與法治等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從屬地位。另外,學校對于教師教學工作的認識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過于追求分數與升學率,導致教師也只是將知識的重點難點進行灌輸式教學,沒有認識到合適教學方法的作用,導致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降低了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題材始終局限于課本內,教學內容缺乏活力,使得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道德與法治其實是源自于生活的一門課程,如今,道德與法治的教材通常設置得較為淺顯易懂,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忽視了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聯系,難以起到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效果。此外,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脫離,學生對較為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知識容易缺乏興趣。每個學生因為家庭環境、社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不同,使得他們自身的特點也不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急于求成,不加區分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現一刀切的現象,將學生的差異性拋在了腦后,不利于提升教學質量。
對于初中生來說,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理論知識較多,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也很難理解,這時,如果教師還是采取灌輸式的教學,顯然無益于學生對知識地理解和把握,時間一長,學生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紤]到這一層面,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多地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簡化理論知識的理解難度,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更與時俱進,迎合學生們的學習心理和學習需求。
例如,在“我們崇尚公平和正義”的教學中,教師在談到公平時,由于其涵蓋的內容較多,學生對其本質的把握不夠深入。考慮到這一情況,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社會性新聞,讓學生感受現實生活中的公平到底是什么。比如,讓貧困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這是教育的公平;整治網劇控評,這是影視市場的公平;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不正之風,這是社會的公平;再比如,學校的獎學金發給了對班級有貢獻的學生,而不是那些成績好的學生,你覺得公平嗎?這些近年來出現在學生身邊和網絡上熱議的話題,由于學生們的熟悉度較高,他們對這些問題也會主動思考,并幫助他們理解那些較為抽象的內容,促使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而他們也會正確行使權利,做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教師若想對初中生進行更加高質量的人格教育,應從重視對學生的生命意識入手,只有他們能夠對自己的生命充分重視,才能學會更好地珍愛他人生命的價值,這樣對整個社會的長久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時,部分教師未能找到適合的方式,致使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2]。基于此,教師可嘗試為學生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相應的教學內容,從而促使學生對生命產生更加深入地理解。
例如,在進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學時,筆者便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了一個教學情境。首先,筆者邀請一名學生坐在地上扮演生病的路人,而后讓另外幾名學生從他身邊冷漠地走過。情境活動結束后,我讓扮演生病路人的學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當我看到周圍走過的人都沒有理我時,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獨、無助,我很渴望有人能問我一句‘你怎么了?需要幫助嗎?’,可惜并沒有。”我從他的眼中看到絕望和悲傷。而后,我又問了扮演過路人的學生,他們說:“我特別想幫他,但迫于游戲規則,我并沒有?!倍?,我讓學生變換角色再次進行了這個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有種“感同身受”的體驗。活動結束后,學生對此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討論,他們說:“以后我一定會幫助有需要的人,因為我體驗過那種無助感,我不想讓別人有這種感覺?!庇纱丝梢?,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可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從而在無形中養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優秀品質。
蘇格拉底曾說:“認識你自己?!痹右灿小拔崛杖∥嵘怼钡挠^點。由此可見,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對人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生若能正確地了解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優點,在與他人交往時便能保持一種較為自信、不卑不亢的態度,這是優秀人格的直觀表現?;诖?,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可幫助學生更加理性地認知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在最大限度讓那個學生將自身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例如,在教授“認識新自我”時,教師利用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可對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請用‘我是……’開頭,對自己進行一個較為詳盡的介紹。”經過一段時間討論后,我隨機挑選了幾名學生進行了分享,一名學生說:“我是王剛,我是男生,我是非常強壯的?!倍螅易寣W生換了一個句式,用“他是……”來描述周圍的同學。通過此種方式,學生可從不同角度對自己產生更加詳盡地了解。在課堂活動之后,我引導學生進行了更加深入地思考:我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借此讓學生不斷更新自我認知體系,從而樹立更加高質量的人格格局。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事實上,學生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長品質的影響。因此,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應重視與家長聯系,讓學生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能接觸到良好的環境。教師可借助家長會、組建微信交流群等方式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從而有效統一家校教學目標,借此促進學生的人格得到更加全面地發展。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尚未成熟,自身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還未穩定?;诖耍處熀图议L可通過適合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逐漸幫其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對他們以后生活和學習的進一步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在教學“我愛我家”時,教師可邀請學生家長到校參加茶話會,在此過程中,家長可互相分享與學生交流的經驗,從而提升家校共育質量,促使學生的人格得到進一步發展。
當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是關鍵,這既是學科教學的目標,也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價值訴求。對此,我們首先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學生擁有正確的社會定位[3]。此外,《公民道德實施綱要》中也明確對公民的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公民的責任意識、道德意識與擔當能力,可見,公民意識的培養是法治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例如,在“權利義務伴我行”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入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對法律層面的內容有一定了解,熟悉我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加深學生的認知,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個人意愿、權利、義務、責任等之間的聯系,強化法治教學;在“我與父母交朋友”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對真實事件的分析,讓學生了解親情、責任與法律界限之間的關系。例如,我為學生講述了“父親狠心丟棄四歲兒子,逼迫孩子母親現身”的事例。讓學生在真實事件中,了解法律知識,增加生活體驗,加深其對法律的信仰。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法治內容,更關鍵的是,讓學生將這些知識消化、理解,并逐漸使其成為學生自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將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身的法治素養,做合格的公民。顯然,有限的課堂教學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應用知識才是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關鍵。對此,在教學之余,我們也要將眼光聚焦在實踐活動中,真正為學生搭建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讓他們學有所用、用有所獲。
例如,在作業的布置中,我們可以嘗試實踐調查類的作業取代紙質版的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總結“生活中,我們應遵循的社會秩序”。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們走進生活、走進社會,了解圍繞在我們身邊的社會秩序,這不僅是行為上的一致性,更包括了對文化意識的認同等。學生們也學到了很多社會生活的知識,并自覺遵守秩序,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深刻把握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涵。此外,模擬法庭的建設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大有裨益。我們可以立足教學內容,模擬法庭的相關流程,切實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此外,我們也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志愿者活動,讓他們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收獲,這對他們公眾參與意識、法治素養的培養有很大幫助。
綜上所述,為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有效性,教師應從多方面入手,以此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產生更為深入理解,促使其發展成一個知法懂法、道德高尚的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