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煉出具有引領作用、可以彰顯知識本質、貫穿素質化教育的核心問題,并為此開展教學。深入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在探究深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一步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深層構建,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從淺到深,有效落實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以及提升。基于此,文章針對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核心問題提煉的探究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數學;核心問題提煉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2-0079-04
一、 引言
數學核心問題是在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其主要的價值就是在于引發學生思維能力以及邏輯能力的提升,將表層知識進行本質上的過渡,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數學深度學習。學習在于思考,思考在于提問。核心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助理劑,有效的核心問題設計可以讓學生通過數學現象深入了解數學本質。延伸學生思維的長度以及廣度,在當前的教育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運用好核心問題與課堂進行串聯,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二、 核心問題的現狀
(一)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在實際課堂核心問題開展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教師會從多方面的生活視角進行延伸核心問題,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難度,還會讓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積極主動地思考核心問題。但是教師應當重視核心問題是否可以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以及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與教學的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練習
核心問題是課文內容的濃縮,核心問題與知識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核心問題開展的重要性以及環節的合理安排,導致核心問題的本質作用沒有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培養學生的探究性以及啟發性,對學生在日后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培養學生從核心問題中探究章節知識的核心,這不僅僅是核心問題開展的目的,也是學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三)具有針對性以及層次性
核心問題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從核心問題入手,去達到某種目的。在課堂開展的初期階段,教師可以靈活應用核心問題去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引導學生打開自己的邏輯思維,并且在課堂中建立一定的興趣基礎,來引發學生進行探討;在課堂開展的中期階段,教師可以在教授重要知識點后穿插一個核心問題,利用核心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轉變聽課態度,進行思考,讓學生可以在思考的過程中去活躍大腦的思維,并且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際核心問題的解決;在課堂開展的后期階段,教師可以利用核心問題的組合性檢驗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以及理解程度,進而快速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接受到有效的反饋信息,進而做出教學的調整,并且更好的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三、 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核心問題提煉的有效措施
(一)尊重學生存在的差異性,分層設計教學內容
為實現學生對練習題完成情況的提升,教師要在練習題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采取分層的方式,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能力學生對學習的需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學生通過努力能夠完成的練習題內容,從而使練習題的內容更加具有針對性,切實的幫助學生提升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實現學生的共同進步。
(二)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設計多樣化的課堂
學科的知識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教師在練習題設計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實用性的特點,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來實現練習題的設計,在增強學生對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完成練習題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實踐當中,切實掌握運用能力,提升學習的實效性,使學生的聽、說能力得到提升。
(三)提升學生之間的合作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已經成為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趣味性的作業內容、練習題則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協作。由于課后作業以及課后練習題沒有教師的指導和督促,學生很難實現對作業的有效完成,當學生的興趣受到激發后,則會主動地投入到作業練習題的完成中。
(四)核心問題式教學內容的設計
核心問題式教學主要是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積極自主的進行學習,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內容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師所設計的核心問題不能引發學生興趣,或者所設計的內容與教材有偏差,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進而降低教學的質量。小學的數學知識內容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對此,教師在設計核心問題時應當與教材中的知識點相結合,進而保證學生在核心問題下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與學生的興趣進行結合,進而實現解決核心問題思維的有效引導。核心問題式教學中的核心問題設計應當建立在實際教學的基礎上,進而針對性的設計教學核心問題。
例如學習《認識垂直》這一章節,首先,教師應當為學生制定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理解相交與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線等內容,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線段最短的知識要點,掌握作垂線的基本技能。
(2)通過實踐活動,領悟相交與垂直的內涵,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抽象概念。讓學生感知、實踐作垂線的方法。
(3)在實踐的過程中感知數學的趣味性,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良好習慣,培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其次,為學生準備探究問題的情境,例如:小紅要從家到公車站點去坐車,同學們能給他找一條最近的路嗎?讓學生自己作圖,同時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說出所作線段為什么最短的理由,為探究問題創設情景。對此,數學教師想要最大程度上的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就應當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做好安排,理清教材中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所存在的關系,進行核心問題式多元化的設計,讓課堂教學的每一個步驟情節化。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精心為學生設計課堂教學當中的開始—中間—結尾,確定好每一個環節的重點。
(五)以核心問題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無論是哪個學科的學習中,興趣都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主要動力,在數學的學習中也是一樣,學生只有對數學知識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才能充分掌握知識。由于小學生的身心正處于未成熟到成熟的過渡期,思維發展還不完善,對陌生的事物充滿著新鮮感。因此,在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比較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模式,以核心問題的教學方式,將教材中比較抽象的知識內容以更加具體、生動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實現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學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參與課堂教學當中,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的學習當中,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例如學習《認識容量和升、認識毫升》這一章,首先,教師應當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容量,體會計量容量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聯系實際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觀念,通過實驗操作體會1升有多少。其次,學生學會估計一些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最后,聯系生活實際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情境教學,為學生展示PPT中的圖例,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如行李箱、收納柜、水杯、冰柜等,并引導學生,這些物品所擁有的共同點是什么?讓學生進行猜測,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同學們,剛才老師讓大家看的這些圖片是不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些物體都可以盛放其他不同的東西?我們把這些比如水杯、水桶等能盛放其他東西的物體,都可叫做容器。其次讓學生了解“容器”的定義。
(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針對小學生這個時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學生設計良好的新課導入。并且從認知結構來看,數學學科具備較強的空間性以及綜合性,而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對此,教師在新課導入的這一環節中,應當靈活使用核心問題式教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為學生培養核心素養,讓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模式進行學習。
(七)貼合世界,展開教學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小學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同時應用性也很強,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貼合生活實際,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實施愉快教學,使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增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使小學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充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課后復習知識的探究和思考,從而促進自身數學知識體系和學習思維體系的形成,使學生在面對不同類型題目時通過自身的解題方法調整學習資源,實現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八)為學生制定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學生作為完整的生命個體,也具有其獨特性和創造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愛好。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應當改變以往統一化的標準和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來進行作業的設計,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作業的完成中,并為學生的個性展現提供良好的機會。
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是多媒體的情境教學以及課堂互動等有效的教學方式,滿足小學生在心理上的需求。教師應當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構建新的教育機制,實施激勵的教學策略。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提升自身的教學技能,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使教學模式得到不斷的進步,并且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知識,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激勵策略,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注重教學反思,充分發揮小學數學教師的價值,使學生能夠自主的進行核心問題的探究和分析,開拓學生的解題思路,確保解題技巧和方法的正確運用,從而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九)根據例題設計遞進式數學核心問題
在小學數學核心問題的設置中,可以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布置兩個例題,以遞進的方式推動教學的發展。在布置這兩個例題時,教師應注意例題內容既要符合教學相關要求,還要使兩個例題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進而對應核心問題。根據例題設置能夠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取大量的數學知識,有效解決各種問題。運用這樣的啟發式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還提升了學生在今后學習中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對稱軸》教學過程中,可以舉例一些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的案例,并找出共同特征,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對稱”,對軸對稱圖形有全新的認識。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設計一些核心問題,開展深度學習,如:“這幾幅畫中,對稱圖形有哪些(圖1)?通過怎樣的方法判斷的?”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之后,進行互動評議,學生在相互探討和分析中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盡管圖形在顏色或大小等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將對稱軸圖形進行折疊卻是重合的,以折痕畫出的線段就是這個圖形的對稱軸。緊接著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在以下平面圖形中(圖2),有幾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分別有幾條對稱軸?”學生在探究學習時不難發現,從不同角度能夠發現有一些對稱軸是橫著的,一些對稱軸是豎著的,還有一些對稱軸是斜著的,而且這些圖形對稱軸的條數也各有不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設置核心問題,使學生在啟發式環境中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在相互交流與合作中深刻體驗數學知識的內涵。
(十)準確把握學生認知,明確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是將學生由淺層學習引向深度學習的關鍵,使學生能夠更加精確地掌握重點、難點知識。在核心問題設計中,小學數學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提取和運用核心問題的能力,梳理學生思維,使學生透過問題表面,對知識本質進行深入探究,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數學核心問題不僅涉及了知識的本質,還與知識結構體系具有一定的關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核心問題設計中,應引導學生對核心問題有正確的認知,明確其意義和作用,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例如,開展《平均數》教學活動時,教師在課前可以結合問卷形式進行調查,在調查中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在課前對平均數的概念和計算公式進行了預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這并不能說明學生的理解已經觸及本質。所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設計核心問題時應加強學生對知識本質的了解,例如設計“將男同學和女同學分成兩組進行趣味套圈比賽,怎樣制定比賽規則才最公平?”“平均數應在什么區域內?”等相關類型的問題。通過合理設計核心問題,使教師在加深學生對知識本質印象的同時,還有效提升了學生計算的準確率。在數學核心問題的引導下,有助于教學組織形式的轉化,優化教學內容,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四、 結語
蘇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曾經說過:“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問題是數學的靈魂也是數學的心臟。”而核心問題作為教學過程中的核心,更是數學課堂中的主心骨,深度學習的基礎就是數學問題的深度探討以及理解。因此,數學教師應當立足于課程標準、精準研讀教材、找到核心中所出現的問題,并且科學的設計研究思路,引領學生思維,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的本質,進而構建高效率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王玉杰.探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以學定教”教學法的具體措施[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71-72.
[2]尹代升.淺談在核心素養培養理念下提升學生運算能力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117-118.
[3]張琦.探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123-124.
[4]朱春波.讓數學融入學生的生活: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131-132.
[5]蘭小芳.讓數學融入學生生活: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J].學苑教育,2021(32):69-70.
[6]胡志剛.走“進”生活,走“近”數學: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創新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1(33):27-28.
[7]孫娟.基于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實驗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33):29-30.
[8]董桂娣.借助核心問題助推深度學習:深度學習視域下高年級數學核心問題研究[J].教師,2021(12):53-54.
[9]孫智信,王潔冰.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小學數學微課程設計:例談“迷思”“錯誤”“核心問題”在線開發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11):29-32.
基金項目:文章為鼓樓區級課題《三教理念引領下小學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的研究》(立項批準號:GL2021006)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菁(1979~),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福州市鼓樓第二中心小學教育集團軍門校區,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