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發展,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的理論性教學,還應該在不同的教學角度對學生進行教學培養。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要圍繞如何呈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對教材講解及生活場景。以學生討論現實生活為線索,完成教材中出現事實或觀點的習題部分,如此,使生活化教學能以學生實踐為主體方向,實現幫助學生學習的最佳規劃。
關鍵詞:生活場景;生活化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2-0151-04
生活化教學是利用生活中常見的語言或行為,引導學生認識和學習生活哲理的特殊教學方式。這種方式體現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就是利用教材中知識和生活場景及理念的相關性,引導學生完成對案例知識和運用知識完成案例分析部分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習。初中是我國青少年完成基礎教育的重要階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對學生價值觀和思想觀念的教育,對初中階段學生健康成長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價值觀念,使學生能夠積極投身到社會的建設中去。教師要在教學中探索,怎樣讓學生在課上完成認識和理解知識的全過程,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價值,使他們認識整個社會的法治規則和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意義。
一、 引入生活化教學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建設課堂
生活中的場景和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場景,完全是毫不相關的兩種體驗感受。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涉及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師應引入生活化理念,利用各種生活元素構建情境打破理論知識的枯燥與單調,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要將生活化教學引入課堂,幫助學生認識他們在參與實踐過程中的體驗,才能夠使學生通過感受道德與法治存在的必要性,真正了解將教材敘述理論融入生活的真實需求,促使他們道德觀念的成熟化發展。據此,建設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課堂,利用客觀場景描述與教材課題相關的事件,讓學生嘗試在學習中分析事件的誘因和結果,使其尊重事實和當中隱藏的道德邏輯,給予他們學習生活中的警醒和教學引導,生活化教學才會成為引導學生用心學習的科學教學方式,發揮其輔助學生學習認識法律知識的有效作用。
例如《中學時代》中提到了,大家進入到初中這個學習階段后,有了更多需要完成的事和更加豐富的學習生活。他們會接觸到可閱讀的豐富著作,產生發展個人夢想的努力和認識知識學習方法的生活進度。而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否能夠完成以上學習內容,決定了他們在生活和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和獲得體驗感。教師要把教材引導學生學習的閱讀和總結學習方法的理論,融入滿足學生進入初中學習生活的需求中。然后把某學生考取高級中學的真實事件,作為這節課生活化教學的課堂場景,讓他們分析導致某學生這段經歷的誘因,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和努力才是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二、 運用生活化實例來講解初中道德與法治觀念
相較于傳統的以講解和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生活化教學方法強調的是學生主體與生活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強調的是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實現知行合一。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尚不成熟,更傾向于通過直觀的體驗獲取知識。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體驗式教學方法,將學生放置于生活環境之中,讓學生進行感性體驗,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理性思考。學生在生活中會經常聽到一些有關法治生活的案例,認識一些觸犯道德底線的行為。但其中真正涉及法律方面的知識不多,容易引發他們對其中違法犯罪事實的不理解。有時,學生會接觸到相對復雜的社會輿論,且當事人行為是否觸犯法律,也需要治安管理機構而不是大眾進行判定。據此,教師要通過一些生活化實例,普及常見的不道德行為,使學生可以站在法治角度上,對這些行為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辨別。
例如《學習新天地》中,描述了學生自由完成學習的各種生活場景,以及他們掌握學習方法的必然需求。其中,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技能、參與課外活動,是讓學生有所感悟的最重要部分。在這樣的場景中,學生是與同齡人在一起生活,不會因社會輿論觸及一定的道德視角。但同時,也容易因與他人在衣著或學習觀念上產生摩擦。教師可以把某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在肢體摩擦中傷人,最終被治安管理收容教育15天這個事件,作為普及初中道德與法治觀念的生活化教學切入點。這會讓學生在參與學習中,認識傷害他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行為,選擇適合自己在某個階段內的學習方法,為掌握更多的法治學習知識打下基礎。此外,生活化實例促進構建道德與法治觀念的教案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突出學生主體身份,引導學生結合基本學習內容及基礎認知角度進行分析,構建自己實際生活中的相關案例,以此達到有效延伸學生學習探究范圍,促進強化學生主體學習身份的根本目的。
三、 營造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課堂學習氛圍
課堂紀律是教師約束學生學習行為的一種特定規則,但這種規則與法治規定存在相對大的管理范圍差距。一旦學生走出了課堂學習氛圍,他們將不再受課堂紀律的影響和約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想要說明的觀點和問題,與他人進行所學知識的交流和及設想,這讓一些學生群體間流行的觀點廣為傳播。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學習范圍內完成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與討論,教師應當減少課堂紀律對他們行為的約束,而是通過營造維護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來讓學生進行行為上的自我約束和管理。并通過講解教材中的一些知識普及,適合學生這一學習階段的行為準則,讓他們能夠實現健康的學習和道德觀念上的成長。
例如《發現自己》中,描述了學生認識自己的評價方法和通過他人評價改正缺點的積極道德觀念。當中,出現了學生認識他人評價的不同觀點,有人覺得要堅持自己,有人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有人認為自己完不成他人的描述。而在這些觀點之后,又出現了接納自己后如何改變?自己要怎么改變?努力之后,達不到自己的要求等,更多影響學生個人成長的學習困惑。教師可以讓他們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分別嘗試為對方解釋他們的觀點和正處于困惑之中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實事求是這一基本的行為準則,讓學生在這次經歷后能夠有所成長。與此同時,在生活化課堂氛圍營造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結合學生多種方式的應用完善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體現其多元化特點,豐富學生的體驗感,促進推動實現生活化課堂學習氛圍構建目標。
四、 應用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科技手段
在比較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成教材中所有部分的閱讀和分析。然后再讓他們進入到對習題或案例的解答過程,嘗試用知識解答材料問題和辨析材料所提出的觀點。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完全依靠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這讓他們的思維不能夠得到極大的發揮,更多的是從教師口中認識答題套路,再把所學內容直接套入到特定的格式中,完成對答題得分知識點的填充。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能力和特定思維,教師可以適當應用適當此類課堂的科技手段,使他們進入到有效分析材料文字和觀點的學習流程中,幫助學生完成合理的答題過程,增強生活化教學的現實成果。
例如《交友的智慧》中,描述了學生與人建立友誼的方法和如何處理沖突的方法,可以讓他們完成有前提條件的交友。又描述了網上交友的一些注意事項和大家的看法,使學生對友誼的認識更近一步。而現代網絡的復雜場景,讓他們容易把對個人關系的想象導入到現實中。教師可以應用網絡平臺通訊科技手段,與學生展開課上網絡交友溝通,模擬他們運用本節課知識交友的場景和現實對話,使學生可以把當中的對話理解為答題套路,完成發揮個人能力與思維的學習內容實踐。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答題過程進行生活化形式的教學,增強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的當堂課效果。
五、 結合生活化教學中的現實生活內容引導實踐
并不是所有的課程教學內容都會脫離現實生活而存在,很多用于教學的教材在編排時,就會用生活化的語言站在特定生活場景和案例條件,以便學生邊學習邊思考當中包含的哲理。而學生在答題過程中,使用的語言大部分也出自這樣的場景和條件。據此,教師可以結合一部分的現實生活內容,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和認識描述客觀事實和表達個人觀點的習題答案。并教會他們如何整理自己的答題格式和答案,整理答題要求和與之對應的觀點和反駁觀點。這樣,就完成了引導學生實踐個人觀點的習題解答部分內容,可以完成更大范圍內的生活化教學實踐研討,幫助他們認識生活哲理和教材中要求描述的現實道理。
例如《友誼與成長同行》中,提出了一些可供學生討論的話題和場景,需要他們通過結合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友經歷,體會友誼給自己帶來的珍貴體驗和煩惱。教師要讓學生表明自己對結交新朋友的認識,以及他們不認同哪些交友觀點。通過教材中部分課后習題部分的討論和學生答案,引導他們有原則的在生活中結識新的友誼。再依據學生的部分現實生活經歷,讓大家幫助他解決個人的煩惱,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回歸到原本的平靜,能夠安心完成更多知識的課上學習和生活應用。并幫助每個學生認識友誼帶來自己的感動和現實意義,使他們對新的友誼不悲觀、不抗拒,理解友誼會帶來快樂和困擾的現實道理。
六、 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體驗課堂教學生活。教師要定期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活動,使他們能夠針對不同的主題課堂學習內容,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演講和辯論賽主題活動形式,完成對知識的課上實踐應用。課后實踐活動是鞏固學習內容,延伸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內容。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應主題,為學生設計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回歸生活,主動探究,通過親身實踐反思課堂知識,并進一步拓展了解社會生活,提升探究能力,深化學習效果。通過推動不同形式的生活化教學,幫助學生認識教材知識的運用思路和適用范圍。并以提升學生在活動中的思考為主,帶動他們參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熱情,讓每個人都能在實踐中感受法治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和個人約束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和綜合學習素質,使生活化教學可以持續幫助學生完成有效學習。
例如《青春的邀約》中,提到了學生除身體以外的變化,以及他們要學會獨立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開發創造潛能等知識點。教師就可以通過青春這一主題課堂,引入辯論賽這個適用于此課內容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圍繞青春給自己帶來煩惱和愉快體驗這兩個觀點,進行證明各自觀點的事實佐證和言語對抗。在一個學生出現語塞情形后,立刻換上同觀點學生繼續完成辯論。最終,保留剩余人數較多隊伍的參賽權。允許他們同隊人員,進行以支持和反對某觀點為主導的辯論。以最終獲勝的觀點為中心,評價學生當堂課的學習成果,使他們在課上能夠以活動形式運用知識點有效學習。
七、 實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主題課堂
教師對課程教材的分析,是把零散知識點進行整理和歸納的過程。而把這些內容進行課上講解時,是對已有分析結論的教材部分文字語言,進行細致分為零散知識點和知識結構的再次整理,需要教師對這些內容適應學生實踐方向上的具體指導,使他們能夠學會用知識點獨立分析任何形式的文字語言。據此,教師可圍繞特定教材部分的分析和講解,設定一個生活化教學的全方位主題課堂,讓學生能夠完成與教師共同整理和歸納知識點的過程。然后再講解當中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運用知識點的分析和實踐能力,使生活化教學課堂中具備引導學生實踐的科學規劃。
例如《青春的心弦》中,提到了學生進入青春期后,開始認識和接納男女特征的不同,出現結交異性朋友、理解異性情感的不同狀況。他們會在這節課中,刻意的回避與身邊人的接觸,等待教師對他們出現狀況的分析或肯定。教師應當讓學生學習運用此課知識,分別認識對朋友和對情感的處理辦法。把這節課主題課堂作為引導學生實踐的主體,讓他們勇敢嘗試解釋自己的行為和表明自己對異性朋友的態度。再根據雙方的反應和回應,幫助學生學習分析不同狀況下,要怎樣順著事情的發展處理好與他人的交友關系,使引導學生實踐成為生活化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有力規劃。
八、 設計生活化的評價方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教學評價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科學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全面發展,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發展潛力,引導學生更好地融入生活,參與社會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評價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與優化。首先,教師應從學生主體的角度出發,強調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學生在生活中的發展,讓學生在生活中的表現體現在評價之中。例如在“公共秩序”的教學指導中,教師一方面結合學生的理論課程學習情況,分析學生對公共秩序的理解,另一方面還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分析其在維護公共秩序中的行為,認識到學生在公共社會中行為發展的誤區,同時也對學生的發展充滿期待,通過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引導學生的不斷進步。其次,教師應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結合現實生活對學生提出的綜合要求,為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從而讓評價的過程更加立體、真實。最后,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參與,即結合學生對生活化教學過程的參與,引導學生自我反思,促使學生在自我評價以及相互評價中全面發展。
九、 結語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性,并設計相應的教學實踐策略,即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引導生活化的探究思考,設計生活化的實踐探究,讓學生在生活體驗和思考提升綜合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教材講解,可以讓學生理解許多生活中出現的場景,讓他們的道德意識得到增強。但對整體的課堂效果來講,合理的生活化教學要融合當中的知識點,促使學生完成運用知識的學習實踐和觀點分析,進而產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內化,才能保障最終教學成果和學生引導教育規劃。據此,教師要圍繞教材中的觀點或場景,來完成必要的生活化教學。
參考文獻:
[1]劉東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5(3):240.
[2]李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6):112-113.
[3]吳雨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分析[J].華夏教師,2019(36):48.
作者簡介:王宗賢(1967~),男,漢族,甘肅定西人,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西鋁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