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蕓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應將語文要素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目標與內容中,在習慣、品質、知識、技能、精神和情感等方面培養學生。文章主要闡述了如何有效地將教材與潮州本土文化資源有效融合,引導學生“走出去”開闊視野、親近自然、了解地方文化,讓家國情懷扎根學生心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素養;潮州本土文化;有效融合
筆者所在學校位于潮州—是一座擁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潮州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以及豐厚的文化和旅游資源。研學即研究性學習,國際上統稱探究式學習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基于學生原有的概念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歸納式學習過程。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引導而非灌輸的作用—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對潮州文化研學與語文教學有效融合的實踐進行了系列探究。
一、帶著任務去研學
1.根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確定研學目標
一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了解相關的潮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風情的相關內容,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交流,學會口語交際。二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通過搜集、整理、以“導游詞”“手抄報”“制作PPT”等多種形式介紹潮州文化,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三是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通過研學加深對潮州文化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擔當意識、具備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四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借助網絡、書籍、訪談等多種渠道搜集潮州優秀傳統文化信息,學會與他人合作完成語文學習任務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2.根據潮州文化特點進行研學任務分類
一是對飲食文化的研學。潮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粵菜的主干與代表。因“色、香、味、型”并美而享譽中外。食材講究、選料廣博、做工精細、中西結合、質鮮味美“食在廣州、味在潮州”享譽海內外。2020年潮州菜烹飪技藝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對旅游文化的研學。潮州有著豐厚的物質文化旅游資源,有諸如 “韓祠橡木”“北閣佛燈”的潮州舊八景,也有諸如“濱江紅棉”和“廣場燈影”的潮州新八景。更有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的“廣濟橋”以及“韓文公祠”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26處市(縣)級150處。
二、選擇渠道去研學
一是網上研學。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研學內容通過上網,搜集相關資料進行學習、研討。鼓勵學生和家長利用周末或假期時間開展親子研學活動,將研學過程、研學收獲以及碰到的問題在班級微信群進行交流。
二是請教長輩。通過走訪非遺傳承人,傾聽長輩講解與潮州文化相關的歷史故事,了解潮州美食、刺繡、木雕、手拉壺、麥稈畫等的創作技藝,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文化理解和傳承的語文素養。
三是實地調研。教師適時在班級將搜集到的潮州文化資料向學生進行介紹,讓學生對潮州文化有初步了解,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家鄉文化的興趣。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游覽潮州八景、牌坊街、廣濟橋、韓文公祠、龍湖古寨等家鄉美景,通過拍一拍、畫一畫、寫一寫的“三個一”研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的語文素養。
四是觀看展演。潮州金山書院選址金山上的北閣佛燈景區2021年11月18日舉行揭牌儀式,恰逢 “金山文脈 新潮生活”公益展演活動在周末開展。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到現場觀看。工藝展演活動中,不僅有潮州傳統工藝的茶藝表演和藝術表演,更有潮州大吳泥塑第二十四代傳承人吳宏城展示泥塑制作技藝、潮州楓溪朱泥手拉壺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現場制作手拉朱泥壺、國家級高級茶藝師江丹泥為觀眾展示潮州工夫茶。學生經過研學活動,對于家鄉潮州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視覺感觸,對家鄉文化的熱愛油然而生,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分享交流展示潮州本土文化
1.手抄報展示會
學生經過對家鄉特色景區進行參觀游覽實地感受,以一張張栩栩如生的手抄報作品展示研學成果。學生的手抄報作品可謂是“我畫表我情”,表達對家鄉潮州的愛。
2.習作交流會
一是美食篇。在將研學旅行與語文課堂融合的時候,需要立足教材內容從生活中選取與教學有關的內容來作為我們開展研學的依據。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北京的春節》《臘八粥》等課文,主要描述了地方傳統節日的傳統習俗和地方美食。結合這一單元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帶著課本去研學,了解潮州的傳統節日以及傳統習俗,再延伸到潮州美食文化的研學。學生經過對家鄉美食的研學活動,對家鄉美食有了進一步了解。借鑒《臘八粥》一文,作者開篇從“看、聞、吃”三個方面對美食進行描寫,將家鄉的美食寫得令人垂涎三尺。學生筆下有“壽桃”外形象征長壽的“紅桃粿”、有表達迎接新春的“春卷”、有小巧玲瓏的“咸水粿”、外酥里嫩的“無米粿”、鮮甜柔軟的“菜頭粿”,也有手工捶打、口感嫩滑Q彈的“牛肉丸”。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審美情趣等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是美景篇。在研學過程中,筆者著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立德樹人的思想,引導學生證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魅力,注重語言積累,發展思維,重視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例如,結合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課文《記金華的雙龍洞》習作例文《頤和園》《七月的天山》,以“我來當導游”“我為家鄉代言”為主題,筆者引導學生學會“我筆寫我心,我字釋我情”,將研學過程中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體現于習作之中。學生通過研學對潮州的旅游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習作內容更生動具體。
三是研學分享交流會。定期開展潮州本土文化分享交流會,有助于學生對研學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進行系統地梳理與總結,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表達,同伴交流與對話,提升個體經驗。例如,運用部編版教材小學五年級研究性學習的方法,結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題材,教師在班級舉辦“探尋家鄉文化底蘊—研學交流會”為主題的交流會。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在分享自己制作的PPT、手抄報、研學照片,以及關于潮州本土文化習作的同時,其搜集和整理資料、語言表達等語文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其思想情感、語言積累、審美情趣等語文素養得到了培養。
潮州本土文化底蘊深厚,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是語文教學課外延伸的寶貴素材。古語有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將潮州本土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效融合,讓學生開闊視野、親近自然、了解家鄉文化、豐富積累,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掌握學習語文、學會語文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許潔榆.基于潮州文化的英語社團活動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J]. 中小學英語教學探究,2019(2):14-19.
[2]王嵩濤.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指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2022年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