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貴蔣 車潔萍 李艷梅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署,保護好、利用好古鎮旅游資源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步,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本文以黃姚古鎮為研究對象,從生態資源、生態環境、鄉村旅游等方面深入調查,分析古鎮的鄉村旅游開發條件,并根據評價的結果,提出通過鄉村旅游提質增效升級,促進鄉村振興背景下黃姚古鎮的經濟發展,如建設具有顯著競爭優勢的生態旅游項目、優化旅游環境、打造特色旅游路線,以促進黃姚古鎮鄉村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
關鍵詞:鄉村振興 旅游資源 黃姚古鎮 產業升級
*基金項目:廣西一流學科(培育)建設項目(桂教科研[2018]12號)資助;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后疫情時代左右江革命老區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2021KY0726);廣西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百色學院)2021年度課題“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下百色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2021B003)。
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要大力開發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多種功能精品工程,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村價值鏈、完善農民利益鏈。據中國文化和旅游部、中國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9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量、營業收入穩步增長,其中2019年接待量達到32億人次,占總國內旅游業接待人數的53.28%,且營業收入超過8500億元。其次,在《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也指出,到2025年,中國年接待游客人數預計超過40億人次,經營收入將超過12000億元。可見,隨著疫情得到有效地控制,不少地方鄉村旅游正在恢復,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將對產業轉型升級、農戶的非農收入增加、緩解城鄉經濟不充分不平衡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鄉村旅游發展而言,是一次寶貴的歷史機遇。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古鎮保護與發展又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古鎮旅游主要以濃厚的歷史文化、特色的人文風貌、村落建筑為核心吸引物,發展較好的代表有匈牙利霍洛克民俗村、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奧地利哈爾斯塔特小鎮、日本越后妻有地區、浙江烏鎮西柵、四川洛帶古鎮、四川黃龍溪古鎮、福建廈門山重村等等。在古鎮保護與開發利用方面,大致存在:古鎮的整體風貌遭到破壞、傳統民居建筑保護不力、相關產業支撐不足、缺少地方特色等問題。
因此,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保護好、利用好鄉村資源,推進鄉村旅游,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在當前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選取黃姚古鎮為案例地進行調查研究,探究鄉村振興背景下黃姚古鎮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該研究有助于了解黃姚的自然風景、歷史文化、民間風俗、建筑藝術等旅游資源,也有助于了解黃姚旅游景區的旅游資源。同時,也為相關部門對黃姚古鎮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提供了參考意見。
在做好系列前期工作之后,調研組通過實地走訪黃姚古鎮景區,對景區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包括景區的旅游資源發展現狀、旅游資源發展趨勢等。并針對黃姚古鎮景區旅游資源開發狀況、資源開發類型、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對黃姚古鎮居民、旅游者進行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取信息并針對數據進行分析。
(一)生態旅游發展不均衡
通過調查可知,有11.36%的游客喜歡紅色旅游,但古鎮在發展過程中對于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較少,造成了古鎮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存在著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在開發過程中古鎮偏于對人文歷史資源的開發,景區內很多旅游景點也是關于人文歷史的景點,旅游官網上宣傳的也多是人文歷史旅游,這使得大多游客對古鎮現存的旅游資源認識停留在表面上。而對于古鎮的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知者甚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景區過度宣傳人文歷史故事,將關注度大部分放在了人文歷史資源的開發上,而疏于對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的開發,對于紅色旅游及鄉村旅游宣傳過少。
(二)旅游活動游客參與度低
通過調查可得,72.73%的游客期待著黃姚古鎮能開發出一些適合游客親身參與的旅游活動,而古鎮旅游活動在開發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游客體驗感,很多旅游活動游客無法親身參與其中。景區內有的景點沒有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對旅游活動的需求,如景區內有的人文歷史旅游景點過于死板和無聊,只是一味地宣揚該景點的歷史,而沒有發掘出景點背后的故事,這就造成了游客對該旅游活動的參與度、認同度較低。對于游客來說同時很多旅游活動在開發過程中沒有結合時代發展背景,旅游有活動未及時更新。
(三)古鎮的真實性被摧毀
通過調查可得,63.64%的游客認為古鎮原居民被“邊緣化”,古鎮的真實性面臨著巨大挑戰。隨著古鎮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和城市化的影響,黃姚古鎮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是古鎮土著居民遷居新區,造成古鎮人文真實性危機,能真正做到文化傳承的居民只有部分年輕人和年老一輩,同時古鎮大量青年外出務工,古鎮文化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古鎮優秀文化傳統沒有得到深入挖掘和發揚;另一方面是古鎮居民修建的現代建筑破壞了古鎮原有的風貌,使得古色古香的古鎮建筑與現代建筑之間胡亂搭配,形成了冗雜的視覺沖擊。
(四)景區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
通過調查可得,90%的游客認為景區停車位不足等,這說明景區內部存在著機車設施不完善問題。景區內部景點示意圖過少、停車位置不充足,造成游客車輛亂停亂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景區交通、游客咨詢點距離遠。對于老年游客不能及時咨詢解決問題、住宿酒店簡陋,住宿環境信號差、游客休憩區無座椅,沒有足夠垃圾桶導致垃圾在垃圾桶方便有堆放現象,不完善的設施條件既影響了游客的游玩心情,同時也制約了景區的發展。
(五)景區土特產銷售方式單一
通過調查可得,73.56%的游客通過在古鎮實體店購買黃姚古鎮的特產,這說明大多數的游客都是通過實體店購買古鎮特產資源,可知游客可進行的消費方式單一。古鎮景區具有各種各樣的土特產,但在銷售土特產的方式中,主要是通過在景區內擺攤位售賣或在景區內設實體店購買,但并無專門售賣特產的網店。只有較少數店鋪利用互聯網發展土特產,建立關于售賣黃姚特產的網絡銷售店。單一的銷售方式使得黃姚古鎮的土特產發展得較難、較慢,知名度較低。
(六)旅游景區交通不便利
通過調查可得,54.55%的游客覺得通往黃姚古鎮景區的交通路線不便利,這說明了景區交通存在著不便利的問題。黃姚古鎮景區交通不便利體現在,在區外雖然已經通高速路段,但設定的景區專車數量較少,來往景區時間間隔較大、較為固定,造成了游客沒有足夠時間游玩,大部分時間消耗在路上,只能大致上地觀光瀏覽景區;在景區內部通往主要景區路段較長,沒有旅游觀光車接送客人,游客需要步行較長時間才能到達。
(一)保護先行,加強保護投資力度
針對景區現存旅游資源開發類型不均衡的情況,黃姚當地政府應加大對景區的財政支持、嚴格審批旅游項目,同時景區管理者應平衡發展各類型旅游資源,著重關注占比例較少的資源開發,增加這方面的人才投入,對于占比例較少的資源類型加大宣傳力度和關注度。景區管理者應針對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做專門的調查、分析,了解該類型旅游發展不起來的原因,并及時做出調整和改進。
(二)結合時代,開發適宜旅游項目
景區在開發旅游資源前應充分了解市場發展,分析當前背景下游客喜歡的旅游活動,根據調查來開發出符合當前社會主流的旅游產品,對于景區建設已久的旅游產品要及時進行產品更新,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同時應注重開發的活動對于游客來說是否就具有可行性、參與度是否高,對于老年游客就需考慮開發該旅游活動能給老年游客帶來什么樣的旅游體驗,而對于年輕或兒童游客來說開發的旅游資源活動又不能太過死板和乏味。揣測不同年齡段游客的旅游心理特征開發適合大眾的旅游活動。
(三)合理規劃,傳承傳統文化資源
政府劃定區域發展,如居民新建的房子在一側,古老民居在一側,通過劃分區域保持古鎮古典風貌。并針對稀有文化及時作出搶救措施,對于優秀文化要及時保留模板,可以通過開發古鎮文化書籍、報刊等,使得古鎮文化得以有跡可循地傳承下來;開設古鎮文化學習通道,領導新一代青年積極學習古鎮傳統文化,培育優秀文化傳承人;同時可以利用優秀文化開發旅游項目,利用游客是文化“走出去”。
(四)加強開發,做好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完善古鎮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來發展生態鄉村旅游,改善村容村貌。景區首先應做到的就是解決景區手機信號、網絡問題,可在景點內、住宿中設置無線網絡;增加廁所數量,完成景區“廁所革命”;提供足夠的垃圾桶,一定范圍內設置垃圾桶,安排合理距離的垃圾區;提供足夠的停車位;建設距離得當的休息區并提供座椅休息(可以提供具有古鎮民族特色的古色古香的座椅)、加快修建的景區路段,提供完善的生態旅游設施系統。
(五)豐富渠道,開發多樣銷售模式
針對旅游產品銷售形式的單一性,可以運用線上銷售的途徑進行生態特產的銷售,如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商城開設銷售網點,以及開設專門的網站銷售特產,同時可以利用新時代背景下產生的直播帶貨的銷售方式銷售特產;也可以建立專門的實體店,供游客購買特產;可以在景區宣傳冊上加入對景區特產的介紹,并注明線上、線下購買兩種渠道。同時加大特產在網絡上的宣傳力度,將特產和旅游產品統一進行打包銷售,如開發一條特色旅游線路附贈當地旅游特產。
(六)合作交融,設計特色旅游路線
在政府引導下景區應積極探索多樣化經營模式,培育特色旅游產品,設計特色旅游路線,走古鎮特色道路,出古鎮特色產品。同時補齊現有的古鎮景點交通鏈連接、古鎮景點配套服務等短板,借鑒國內優秀古鎮旅游經驗,在市區往返景區、景區內部增設旅游觀光巴士專線,加大在景區的旅游觀光車的往返頻次,為景區配備素質過硬、服務優質的導游人員等。
[1]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2020(08):63-73.
[2]劉天曌,劉沛林,王良健.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古村鎮保護與旅游發展路徑選擇——以萱洲古鎮為例[J].地理研究,2019,38(01):133-145.
[3]趙晨昱.空間生產視角下的鄉村古鎮旅游發展研究[D].浙江大學,2018.
[4]程洪,潘豪.廣西黃姚古鎮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J].決策與信息, 2018(04):38-47.
[5]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04):637-650.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18.001321.
[7]蔡克信,楊紅,馬作珍莫.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種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8(09):22-27.
[8]黃震方,陸林,蘇勤,章錦河,孫九霞,萬緒才,靳誠.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理論反思與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34(08):1409-1421.
[9]Jingjing Liu and Peter Nijkamp and Derong Lin. Urban- rural imbalance and Tourism-Led Growth in Chin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7, 64 : 24-36.
[10]JaeHeeHwangandSeongWoo Lee. The effect of the rural tourism policy on non- farm income in South Kore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 : 501-513.
(作者單位:百色學院)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