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健 郭宇坤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層次人才;對策建議
一、河南省高層次人才現狀分析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鄉村振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和路徑,即“五個振興”的科學論斷。其中,人才振興能夠為鄉村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突破發展瓶頸制約,因而被視為鄉村振興戰略核心要素之一。隨著脫貧攻堅圓滿成功,中國邁入著力解決相對貧困的后脫貧時代。在新的發展階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成為全黨高度重視的問題。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明確強調“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由此可見,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有助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南作為人口眾多的“三農”大省,探索如何培養和凝聚高層次人才,為農村發展提供指導,為鄉村社會注入活力,進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當下重要工作。
面對嚴峻而又激烈的人才競爭形勢,河南省提出要構建一流人才政策,盡力滿足人才需求,推進人才梯隊建設,培養與凝聚高層次人才。然而,由于經濟實力的相對劣勢和人才生態環境欠佳,省內高層次人才現狀并不樂觀,仍存在人才管理工作較為粗放,評價體系不夠科學,體制機制不夠靈活,“放管服”改革不到位,整體性投入不夠,服務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從整體上看,一方面,由于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虹吸效應,導致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存在“對人才吸引力不足,同時經濟發展又受限于人才數量”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作為培養和凝聚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陣地,目前河南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面臨科研人員數量較少、科研團隊水平不高、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產業研究院及實驗基地建設滯后等問題。這些因素造成河南省引進高層次人才難、留下人才也難的困境。
二、河南省凝聚高層次人才制約因素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填寫問卷收集量化資料的調查研究方式,通過精確的數據分析,來認識和把握河南省高層次人才整體狀況,找出制約河南省凝聚高層次人才的影響因素。在實際調研中,筆者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河南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等單位高層次人才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0 份,回收問卷368 份,剔除21 份無效問卷后,共347 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86.7%。經過分析問卷數據,對研究對象的性別、受教育水平、工作時長、所屬單位性質、月收入水平等基本情況進行整體把握。
此次參與調研的高層次人才,男性有201 人,占總人數的57.9%;女性有146 人,占總人數的42.1%。在受教育水平方面,本科有16 人,碩士研究生有220 人,博士研究生有111 人,有碩博學歷的人占總人數的95.4%。高層次人才學歷普遍較高,且專業能力強。在工作時長方面,隨著年齡增長,41~45 歲與46 歲以上兩個年齡段的群體工作更為穩定,基本上在同一單位工作10 年以上,而40 歲以下的青年則更傾向于選擇新的就業崗位。在工作單位性質與職稱方面,在高等院校工作的有77 人,在科研機構工作的有115 人,在高新技術企業工作的有155 人。在月收入水平方面,月收入在1 萬元以下的有78 人,1~2 萬元的有66 人,2~3 萬元的有51人,3~5 萬元的有126 人,5 萬元以上的有26 人,總體收入較高,但低于國內經濟發達省份。
在掌握高層次人才現狀和特點后,筆者將影響培養和凝聚河南省高層次人才的因素分為工作因素、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三部分(見表1)。
(一) 工作因素,包括工作環境、單位制度、工作壓力、薪酬水平等
1、工作環境。有100 人認為工作環境一般,僅能滿足基本需要,還有21 人認為當前的工作環境已經對他們形成嚴重困擾。
2、單位制度。有超過70%的人認為職位晉升和薪酬制38度不合理,他們十分關注自身發展前景及實際報酬,因為這兩種制度直接影響職業發展和生活質量。
3、工作壓力。有24.6%的人認為人際交往負擔大,主要體現在領導、同事之間的關系維系不僅需要經濟支出,還需要揣摩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心理與感受,耗費較多時間和精力。還有22.3%的人認為工作中自我價值難以實現,工作內容與自身預期不符,他們在工作中的獲得感和存在感不足,因而產生較多思想上的壓力。
4、薪酬水平。與同行業工資相比,90%的人認為自己的工資低于或等于同行,接近50%的人認為他們的付出應有更多回報,反映出他們對當前薪資待遇仍不滿意。
(二) 個人因素,包括個人能力、家庭因素、價值觀等1、個人能力。有107 人認為個人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占總人數的46.7%,反映出他們當前工作內容與個人能力并不匹配。
2、家庭因素。在所有家庭因素中,最為突出的是子女教育問題和住房價格問題。有76.9%的人認為省內教育成本與競爭壓力過大。雖然高層次人才在省內屬于高收入人群,但對高昂的房價和教育花費仍感到困擾。
3、價值觀。超過70%的高層次人才現階段更為看重實際生活品質,社會地位和自我價值的追求并不是首要選擇,因而從思想觀念上更在意薪酬水平和工作待遇。
(三) 社會因素,包括當地政府的人才政策、科研基礎設施條件、文化風俗環境等
1、當地政府的人才政策。從整體上看,當前我省對于高層次人才的相關體制機制和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工資、保險、福利等待遇低于部分省份,在子女入學和配偶就業等方面給予的支持也稍顯不足。
2、科研基礎條件。當前河南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高科技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科技創新資金投入不足,產業集聚力不夠。
3、文化風俗環境。省內高層次人才籍貫多為河南,對省內文化風俗較為適應。同時,由于中原文化兼容并包,十分容易融入,因而基本不會使外來高層次人才產生困擾。
三、進一步優化河南省培養和凝聚高層次人才的對策建議
在對工作因素、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三類培養和凝聚高層次人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后,按照影響力強弱排序,可以得出“經濟收入欠佳>發展潛力欠缺>人才重視度不足>工作條件太差>生活環境堪憂>專業匹配度低>人際關系不和”的結論(見圖1)。它清晰地反映出高層次人才更加在意薪酬待遇和未來發展前景,以及在工作中得到的重視和尊重程度。
上述數據分析結果表明,我們應該以提高薪酬、創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為重點,采取多種舉措培養和凝聚河南省高層次人才。具體而言,有如下幾點對策建議。
第一,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塑造自然寬和的單位文化。在薪酬制度方面,薪資水平與河南省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緊密相關,因此,短時間省內薪資水平無法與經濟發達省份競爭。所以,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就更為迫切,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外部競爭壓力,也能讓高層次人才感受到內部薪酬分配的合理性。同時還要讓他們認識到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不能僅局限于金錢,這就必須通過單位文化建設來促進問題的解決[1]。例如,簡化日常工作辦事流程,建立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機制,充分尊重人才的意見與需求,從而在精神層面讓他們自愿留下且充滿動力地工作。
第二,創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形成人才驅動創新的生動局面。要全面貫徹新時代人才工作理念,做好人才強省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2];不斷完善優化高層次人才政策,夯實國家創新高地建設的人才基礎;強化跟蹤問效,切實保證政策落地,取得實際效用;弘揚科學家精神,培育創新文化,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氛圍。同時,以產業集群的人才資源聚集效應為突破口,給高層次人才提供更多發展機會與創新平臺。產業集群具有強大的人才聚集功能,能夠提升河南省高新科技產業和高新區競爭力,增強對高層次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此外,還要依托科技創新引導有關鄉村振興項目,促進農村主導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吸引人才,以人才振興再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
第三,深化高層次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活高層次人才創新活力。堅持引育并舉,拓寬選拔人才方式與平臺,加強對前沿尖端領域人才的關注,支持高校加大對領軍人才、高端人才、稀缺人才、潛力人才的引進培育力度[3]。要圍繞人才培養、引進、評價、待遇、使用、激勵等關鍵環節,持續打造一流創新人才生態;要加快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體系,建立以創新能力、價值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
第四,推進“雙一流”創建和加快發展一批創新引領型機構。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教育是必由之路[4]。鄉村振興需要高校提供人才支持。首先,要實施“雙一流”學科創建工程,按照扶優、扶強、扶特原則,加大對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支持力度,在高校布局、學科學院、專業設置等方面進行優化。同時在全省高校中遴選優勢學科,作為“雙一流”學科創建后備軍,針對當前現狀制定專項方案,加大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形成推動“雙一流”建設的強大合力,力爭有更多省內院校躋身國家“雙一流”高校行列。其次,強化產學研聯動,鼓勵建立創新機構與產業研究院;推廣智慧島等“雙創”載體,構建“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培育機制。
第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為高層次人才創新提供有力保障。努力發掘具有成長潛力的科研人才,盡力滿足其科研設備需求。根據個人具體情況制定支持政策,留住高層次人才。一方面,重視科研實驗室建設,培育更多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產業研究院與實驗基地建設,實現應用研究快速發展。積極創建國家種業實驗室,構建以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為代表的省實驗室體系,不斷強化儲備、梯次推進,重塑重構全省創新平臺。
第六,構建專業高效的科技人才服務體系,完善高層次人才配套服務。要確保人才留得住,在提供資金支持基礎上,還要致力于使人才融入社會,讓其從感情上真正愿意留下來[5]。在人才落戶之后,應強化與戶籍相關的一系列城市資源服務能力,例如,保障子女教育資源,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全面提高公共服務吸引力。此外,還要制定購房優惠政策,通過地方財政補貼充分保障高層次人才購房能力,或提供租房補助政策,給予其充足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