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庶文 邵彩蓮
摘 要:在高中新課標中要求高中教學充分滲透核心素養教學理念,轉變傳統應試教育思想,將素質教育落實到各個學科之中。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教學可以充分引導學生了解地理課程知識的魅力。從美育教學角度出發,以核心素養教學為重點開展實踐教學,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的效果,激發學生興趣。文章針對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及美育教育進行簡要分析,總結實踐教學思路,從語言、多媒體等教學角度出發,為核心素養下高中自然地理美育教學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自然地理;美育;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3-0125-04
核心素養下,高中自然地理美育教學實踐研究的核心內容在于和諧社會發展理念,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借助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發現、感受地理知識中的美。通過指導學生感受地理的美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健全學生人格,充分研究核心素養下高中自然地理美育實踐教學。文章從借助多媒體、利用語言引導、教材基點、邏輯教學等角度帶領感受地理知識之美,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為地理美育教學提供實踐策略。
一、 高中地理教學核心素養與“美育”簡析
(一)核心素養簡析
高中生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應當具備的學科品質,能夠充分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也是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下重要的舉措,在我國教學領域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可以理解為核心素養是當下現代化教學的指導方針,貫穿于整體教學活動,教師要充分以核心素養教育為基點開展相應的學科教學。
地理課程的核心素養是學生能力與智力和學科的融合,屬于地理當下教學的核心內容。地理教學包含了學生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科學習的能力。
高中地理新課標改變了教學的核心,也轉變了教學中培育學生的重點,將適應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品格和能力作為了教學的關鍵目標,高中地理教學中需要充分體現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從而為教學提供方向。結合教學實踐來看,體現核心素養的內容主要為如下四個方面: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充分開展地理素養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樹立良好的人地觀念,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并提升學生區域認知水平,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學生參與活動來提高實踐力。從“美育”的角度出發,需要教師首先具有發現地理之美的能力,其次要充分滲透核心素養教育,才能開展有效的地理教學。
(二)“美育”簡析
“美育”教學所指的是學生具備愛好美與創造美的能力,也可以稱為審美教育。在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高中地理教學應當通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來踐行學生心靈美與行為美的教學實踐,通過充滿吸引的教學方式及教學理念,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發展。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開展美育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思想,還能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同時,可以間接促進學生智力水平提升,讓學生從美學的角度出發,理解地理,熱愛地理,從而實現綜合發展。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具備鮮明的“美育”思路,帶領學生感受地理知識與地理規律的美感,才能開展有效的實踐教學。
二、 挖掘高中自然地理教學“美育”的教學思路
(一)引導學生發現科學之美
地理知識是人類發現科學并創造科學過程中的產物,并非科學的最終產物。地理科學美主要體現在教師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為學生講解地理知識,并通過教學引導讓學生發現地理學科中的科學內容,感受科學的魅力,從而發現地理課程的科學之美。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講解宇宙中的天體知識,天體分為恒星、衛星、行星以及其他種類型星際物質。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水星、木星等星球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宇宙帶來的美感。同時,地理課程研究中對自然物質進行了規律性的研究,如地質表層與時空變換等,讓學生抓住具有規律性的邏輯性美感。通過教師的有效教學,帶領學生感受地理課程的美,并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
(二)指導學生探索自然之美
自然地理中包含了豐富的自然景觀與自然特性知識,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認知,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對祖國俊秀山河的認識,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自然景觀著手,引導學生認識到自然景觀的雄偉美、險峻美、奇特美、秀麗美。自然界中存在著很多奇特的景觀景象,為學生帶來曲折離奇、變化莫測的感受,同樣讓學生感嘆自然奇觀的雄偉壯觀。如東岳泰山的高大陽剛之美、張家界奇峰怪石的奇特之美、錢塘江的壯觀之美、江西廬山的幽靜之美等。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充分感受自然的魅力,感受自然之美。
在教學中,教師要站在高中學生的角度上講解自然景色的特點、形成,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在講解黃土高坡區域與南方丘陵區域時,可以重點講解自然景觀的美麗,然后講解區域的氣候、地形特點。如黃土高坡區域常年暴雨,且地表的植被稀疏,所以需要加強水土治理。還可以講解云南,結合區域山勢、氣候、地形的特異性,然后推及教材知識點,讓學生感受四季如春的云南風情,從而提升學生的興趣,提高審美能力。
(三)帶領學生感受人文之美
人文之美是自然地理教學中常常牽涉的知識內容,在講解眾多人文景觀、地理建筑知識時,由鳳凰古城的吊腳樓到風格獨特的哥特式建筑,由我國古典的傳統服飾到帶有民族特色的裝飾品等,都包含了豐富的地理人文之美。通過教師的帶領,能夠充分讓學生感受人文的美感,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在講解課程中,教師要充分把握教學思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踐開展教學,充分地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認識并感受地理課程中的人文之美。
三、 核心素養下高中自然地理美育課堂教學實踐策略
高中地理教學中蘊含豐富的美育資源,教師應當發掘地理知識中的美,融合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善于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美國著名的現代美學研究者赫爾伯特·里德曾經說過“美育不僅已成為當今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大有可能成為整個教育的基礎和整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以素質教育為教學核心,就要以審美教育為踐行路徑,培養學生的情操,調動學生熱情,促進學生智力與創造力的提高。在教學期間,教師要具有明確的思路,帶領學生感受自然地理知識中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以及科學證明,通過豐富的課堂教學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地理之美,從而實現核心素養教育。
(一)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美育”意識
結合當前教學來看,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已經成為一種教學常態,但是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引導學生感受地理課程中的美,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要具備美育教學的思想,以培養學生認識地理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與科學之美為目標,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例如,教師在自然地理課程中,講解我國的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以及其他板塊知識時,可以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明確我國不同區域的位置,還可以借助軟件來制作模型,讓學生直觀地認識我國不同區域的地方特點,并分析地勢特征、產業類型、氣候等。如講解上海郊區時,可以從適宜當地發展的行業出發,分析地理之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說:“大家去過上海郊區嗎?那兒景色宜人,氣候溫和,是適宜農業發展的區域之一,因為當地的熱量、水源較為充足,并且地勢平坦,當地的市場消費需求較大,所以適宜發展綠色農業以及生態旅游等產業。同時,我國的重要產業不僅有農業,還有重工業,遼中南地區就是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它臨近美麗的黃海與南海,同時也臨近韓國、俄羅斯等地。當地的地形較為平坦且土地肥沃,氣候非常溫和,所以不僅適宜開展重工業,也非常符合第一、第三產業的發展需求。”教師通過呈現多媒體課件,學生們直觀地看到了不同區域的風景特色,感受到了來自地理教學的自然之美,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觀念,并滲透“人地觀念”,實現了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利用語言帶領學生感受地理知識之美
靈活地應用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充分地帶領學生感受地理知識之美,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充分想象地理景觀、自然氣象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應用詩詞、民謠,以及諺語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地理教學的美感。
例如,在自然地理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學過“二十四節氣歌”,通過背誦學生熟悉的歌謠,并為大家講解其中的地理知識,帶領學生感受太陽運行周期以及氣候的規律,讓學生抓住自然氣候的特點,感受節氣之美。同時,在講解中還能融入詩詞內容,我國古典詩詞中蘊含地理知識的詩文比比皆是,如聯系詩人李白的《蜀道難》講解:“同學們,你們是否學習過一首古典詩文《蜀道難》?你們通過閱讀詩文可以感受到蜀道景色的險峻之美,但是你們知道蜀道在我國的哪個地區嗎?蜀道就是當今的四川,被群山所環繞,古代交通極為不便。古代的道路并不像現在交通便利的四川城市一樣,而是道路坎坷,難以行走,所以‘蜀道’通常指道路難以行走。”在對課程講解時,教師要用豐富的語言和激昂的情感來帶領學生感受蜀道險峻、艱難之美,并引導學生認識現代四川的地形、氣候特色,讓學生用豐富的想象力發現四川區域的美感,并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從而領會地理知識之美。
(三)創設問題帶領學生感受自主探究之美
自主探究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學途徑。在有效的學習中學生應當全身心投入追求真理知識的狀態,并達到身心合一的效果。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的精神美感是通過自主學習來充分獲得的,讓學生產生幸福、愉悅的心情,從而發現學習的快樂,體會自主探究中的學習之美。地理課本中的課程包含了豐富的圖文內容,教師可以采取詳細講解的方式,也可以使用精煉講解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還可以通過設定教學環節,讓學生主動動腦動手,通過實踐來獲得收獲,感受自主探究之美。
例如,在講解自然地理知識中的“森林保護”相關課程時,教師可以通過在課程初期創設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提出問題:“森林的未來發展之路在于滿足人類的開發利用,還是在于長期進行保護?”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探究問題的能力,學生能夠理解森林作為自然資源的重要性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科學地評價人類活動,從而實現自主探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來總結地理問題,并自主探究、解決地理問題。為了加強學生對探究之美的感受,增強學生學習滿足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討、辯論賽等模式,結合自己的思想觀念參與課堂活動,通過不斷的交流,學生可以充分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實現思想的碰撞與結合,感受自主探究之美。
(四)融合邏輯充分展示地理新課程內容之美
自然地理的綜合性比較強,其綜合性特點主要反映在地理自然環境的各要素與要素關聯性之中,這種關聯性具有一定的順序層次與知識結構,可以體現出地理學科獨有的邏輯性。邏輯學的構建主義認為,學生在進行新知識學習期間,是通過挑戰自己以學會的地理知識的邏輯性來理解知識的。所以,以核心素養為基點的地理教學要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備課降低知識難度,以“點、線、體”的結構體系為學生呈現出來,并按照課時的安排以及知識層次的教學來展現這個體系,要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內容中的邏輯。在教學中的“點”也就是地理知識點,而“線”是表達各知識之間關聯性的線段,“體”由點與線構成一個整體的結構體系。在課堂中,教師要圍繞地理規律開展教學,為學生呈現層次鮮明的關系講解,從而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因果關系等邏輯美。
(五)以教材為基點帶領學生感悟地理課程之美
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內容包含了自然地理知識之美,高中地理新課標明確規定了課程由必修與選修課程組成。必修部分主要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礎性內容,主要體現了自然及人文、區域地理學的聯系和融合。地理知識是科學研究創造的產物,自身帶有了一種不可忽略的美,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課程內容為準,引導學生了解教學內容。
例如,在講解地理教材中的自然板塊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借助課程內容“宇宙中的地球”來思考太陽為人們做出的貢獻,地球太陽的關系以及地球的運動等,從而充分體現地理知識中的科學規律。并以地表形態的塑造來思考天地與山川等自然景觀的形成因素,從而感受自然的淳樸之美。在了解地球大氣與地球上的水內容時,來思考地理環境的形成因素,從而感受局部和整體之間的美。在教材中的人文板塊中,主要講解的內容包含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經濟活動等多種人文地理知識,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人類社會的發展,以及交通規劃等內容,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感受日常生活的美。在地理教材中的人文板塊中,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案例講解,充分體現地理教學的生動感。在教學中可以主要向學生展示地理知識的區域和諧之美。結合當前教學現狀來看,并不是所有的教學都能夠將地理之美呈現出來,但是地理因為其綜合性強的因素更便于教師開展“美育”教學,所以教師更要注重從美的角度出發,帶領學生探究地理科學。
四、 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重要目標。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地理素養是重點工作,要以實際教學為基點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踐行美育,并從實際教學的創新理念出發,融合多種教學實踐來達到教學效果。文章對地理核心素養、美育進行了簡要分析,在掌握教學思路的基礎上從借助多媒體、語言、創設問題、邏輯教學、教材為基點的角度出發,帶領學生感悟、體會地理課程之美,滲透核心素養教學,在夯實學生地理知識的基礎上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發展,為學生成長創造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李艷華.小龍蝦大世界:“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2):55-57.
[2]夏之洪.人文情懷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地理教學,2011(19):25.
[3]汪紅艷.“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11):19-20.
[4]孫笛.挖掘美育資源,提升審美情趣[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8):78-79.
[5]關夢嬌,梁海巍,邢偉.新師范背景下地方師范院校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改革:以豫南地區為例[J].綠色科技,2021,23(15):224-226.
[6]王玉芳,劉恭祥,何亞瓊.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地理實踐活動課程的構建:以側重自然地理領域的選修模塊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4):4-7.
[7]尹義星,李文田,王潔.高師自然地理課程中的科學思維及其培養[J].地理教學,2021(4):57-59.